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乡风文明是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近年来,兖州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素质、和谐、创建“三大工程”为抓手,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乡风文明”这一主题,突出抓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扎实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文明乡风建设。  相似文献   

2.
苏红 《求索》2007,(3):59-60
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陆卫其 《群众》2008,(3):38-39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去年以来,太仓市立足农村实际,着眼农民需求,积极搭建乡风文明建设新载体,在全市大力开展“百村乡风文明岗”活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由农民自发推进乡风文明,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湖北省当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以“一户三化”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湖北省文明新村创建工作现场会在当阳召开,推广了当阳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一、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抓手。确立乡风文明建设新思路当阳市经过认真探索,深刻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根本在于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相似文献   

5.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其实质是繁荣城乡文化,核心是培育新型农民,关键是塑造具有农民特征、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农村新风尚。联系当前农村建设实际,关键要在“繁荣农村文化、激发农民热情、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强化农民政治素质”5个方面下功夫,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作为乡风文明的最直观内容,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哺育和支撑,没有繁荣的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内…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乡镇人大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直接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战场。根据其自身职能,应当迅速成为提高农民素质的引导者、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者、乡风文明的倡导者、民主管理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6,(11):35-36
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中,锦江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培养创新型农民为主要任务;着眼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实现乡风文明,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康永超 《传承》2010,(12):24-25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相比之下,乡风文明建设在不少地方依旧滞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宽裕,乡风还要文明。针对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从思想上增强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刘斯 《桂海论丛》2006,22(5):15-17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一致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标尺。建设农村新生活、新文化、新风尚和培养新农民,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准则、价值依据、价值导向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1.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相比之下,乡风文明建设在不少地方依旧滞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宽裕,乡风还要文明.针对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从思想上增强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为构建和谐社会、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长期战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除少数属资源型贫困外,绝大多数属于素质型贫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新型农民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难以建设且不可持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牛鼻子”,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4.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认为,绝不能将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仅仅放在物质生产上而忽视农村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同样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导刊》2008,(2):28-2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在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北京市通州区紧紧抓住影响乡风文明的主要因素,积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切入点,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创造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载体,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作法是:  相似文献   

16.
《湖北宣传》2006,(12):20-21
乡风文明,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与咸宁市组成联合课题组,从对咸宁市的调查着手,围绕乡风及乡风文明建设的主流、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和根源,以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将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纳入了“十一五”规划。凸显了乡风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乡风文明是变革农村生活方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和思想道德基础.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黄筱娜 《桂海论丛》2007,23(6):77-80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指标,其中,“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和外在形象。乡风是否文明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乡风文明”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之中。因此,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其具体内容包括农村文化、教育、医疗、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人口236.69万人,占总人口的71.4%。  相似文献   

20.
赵增彦 《前沿》2010,(13):116-120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与精神支撑,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方面内容密切相关。目前,由于一些党政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从上到下的重视程度基本呈"倒金字塔"型逐级递减态势;由于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效的组织渠道;由于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贫富悬殊、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未能根本解决,致使经济落后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还面临着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设施匮乏,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道德水准滑坡,集体意识弱化,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加剧;封建迷信现象、宗族宗派势力有所抬头,宗教势力以及邪教和非法传教活动活动猖獗;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力量薄弱,文化创新能力低下,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等一系列挑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推进经济落后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强力强村富民,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提升农民素质,增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意识;完善阵地设施,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硬件平台;创新方法载体,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实效;加强统筹协调,拓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