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集中体现在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之中。但是,在这个本质论中,并没有把“马列”已经肯定过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纳入“本质论”。由此引发了“本质论”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需要搞清以下关系: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 从不同的层次认识社会主义,尤其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创见。 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于“马恩”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恩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  相似文献   

2.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科学的理论,只能是相对真理而不能是绝对的真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突显,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必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的提出,都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论的理论内涵,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 ,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就要认识社会主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发生的变化发展而具有的不同的理论内涵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从生产方式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相关概念 ,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实践检验的世纪。 2 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荣辱兴衰的历史 ,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不朽性 ,同时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也经过了近百年的实践与再认识的过程。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 ,从根本上破除了脱离生产力 ,脱离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社会主义本质论是 2 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结晶和伟大成果 ,这个理论完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解决了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新规范的核心内容。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鲜明的特色。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从两个视角进行的:一是从制度上认识,二是从目的上认识,从制度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根据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描述。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设想,但没有形成一条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苏联模式基本上是按照马恩设想实践的,这种模式虽然有严重缺陷,但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认识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透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指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的核心理论之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取得重大成果,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加以区分认识。通过哲学层面的深入探析,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是代替资本主义的、开始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意识形态。这一论述将有利于指导对社会主义内涵的深刻理解,更加有利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治国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本质联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法治中国确认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崇尚宪法最高权威,是科学社会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自觉;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凝炼法治精神,以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利益涵育法治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宗旨的价值自觉;围绕人民群众现实实践建立法治体系,培养治理能力,把人民性融入日常治理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实践新境界,是科学社会主义"现实的运动"的当代自觉。  相似文献   

10.
走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误区崔永华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当前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在学习中,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误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