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提升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经历了启蒙搁置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呈现出与我国法治化建设、国情、教育事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同向同行的重要特征。文章指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支撑、学校助力、个体形塑等方面的积极性,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中国法治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此为背景调查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不足的原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增添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状况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担忧和关注,但是,在相应对策研究显得比较苍白,其中关键问题是没能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内涵,大多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侧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未能实现从知识到信仰的转化。本文从法治的视域把培养法律至上的守法精神、尊重权利的生活态度、独立自主的法律人格作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三个方面的内涵,以期提高当前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而对法律素质起方向性作用的就是法律信仰。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法律信仰缺失。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关键在于守法精神的培育和权利意识的培育。与此同时熏让大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亦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种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我们要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农民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致使法律信仰在农村形成一种缺失的境遇。要培育农民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之情,必须探寻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制约性因素,以期对推进农村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代娟 《世纪桥》2023,(7):59-61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唯一包含有法治教育专章的课程,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大学生法治自信培育的核心目标包括使大学生坚定、认同、遵行及尊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法律规范体系和文化。为发挥该课程的应有作用,培育大学生法治自信,实现预定法治教育目标,首先通过激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育大学生法治自信的意识,然后以问题为导向夯实大学生法治自信认知基础,并汲取百年法治成就力量,让大学生感知我国法治实践效能,最后向大学生清晰描绘法治前景,坚定大学生法治意志。实践证明以上途径是培育大学生法治自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为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框架的指导下,从构建优质的法治环境、提高高校法治教育成效、充分发挥家庭的渗透作用、提升大学生个人法律信仰和法律认知能力等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对形成全社会良好法治文化,维护法律权威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上较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法治,培育途径单一等问题,需要在提高教学实效性、加强校园文化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等几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增强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长期工程,需要学校上下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高校法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树立法律信仰、提高法律素质、创新载体方法、建立基地及援助机构,可以推动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准确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切实将法治教育落到实处,为推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伦理哲学经典资源、民间文学资源、民族风俗习惯资源、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信仰崇尚文化资源等,能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11.
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撑,信仰使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变成了现实可能。对道德的信仰能够调动领导干部的道德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道德信仰是领导干部的清廉之魂。在建设"法治中国"背景下,道德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根基,领导干部道德信仰为"法治中国"导引方向,为"法治中国"提供工具理性,是"法治中国"不竭的动力源泉。培育领导干部的道德信仰的基本理路是要构建主体、介体和环体三向维度,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2.
鲁春霞 《前线》2014,(2):65-66,126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及法治政府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行政执法随意性较大、司法公信力不足等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治信仰薄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法治信仰的内涵及实践意义,探寻培育法治信仰的有效路径,以保障和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教条,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现实化、理论通俗化、方法生动化、载体多样化",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认知",以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决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战略意义、基本现状,并找到针对性策略: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加强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文化表达;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5.
法律素养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亦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令人担忧,不少高校把法律素养的培育简单化为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制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笔者认为应该以法律信仰教育为重点,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以保障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教条,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现实化、理论通俗化、方法生动化、载体多样化",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认知",以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也是提升现代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目前高校法治思维教育存在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以及学生自主参与环境等问题,为增强法治思维教育的实效性,需本着法治价值与法律知识并重的理念进行知法教育,注重大学生程序价值和程序能力培育,加强校园法治环境建设,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新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法治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布局后,培养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就成了当务之急。培养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大学生就要从加强法治教育课程,加强法治校园建设,强化大学生网络生活、公寓生活的法律行为教育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许旭 《党史文苑》2016,(4):65-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行政权力的行使也逐步走向规范化、法治化。但是由于"人治"思想尚存,依法行政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推进依法行政,就是要直面依法行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培育广大行政执行者的法治信仰,增强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孙绪兵 《世纪桥》2012,(7):40-4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少高校的法制教育仍停留在法律知识教育阶段,走不出“法律仅仅是工具”的认识误区。因此,我们必须从促进大学生形成法律信仰这一宗旨来重新审视并改革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高校法制课教学作为促进大学生形成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深化改革。校园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校园法治环境的优化关键在于依法治校工作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要有新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