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振杰 《学习月刊》2012,(17):25-27
农村贫困治理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的大题、难题。在各种扶贫开发措施均难以凑效的情况下,意味着反贫困已经进入后攻坚时期。而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社会福利政策的新取向,资产社会政策为困扰社会发展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析思路,为我们创新救助模式、转变救助策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有鉴于此,适时调整扶贫模式,转换治贫理念,实现由开发扶贫向发展扶贫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回顾、成效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反贫成就,并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在构建"大扶贫"格局、多元化扶贫主体、动态化扶贫目标、多层次扶贫政策、立体型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当前,以扶贫标准上调为标志,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继续优化扶贫战略、重构扶贫机制,包括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扶贫项目选择机制、扶贫资源管理机制、长效扶贫机制和扶贫政策协调机制等,努力开拓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反贫困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反贫困的重视,我国的反贫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为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正确地认识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并端正扶贫的态度。为此,本文着力探讨了文化贫困对经济贫困的深刻影响,期望在经济扶贫的同时,下大力气进行文化扶贫,彻底斩断“穷根”,使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真正脱贫致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刘娟 《探索》2012,(3):110-114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标准、对象、目标、战略任务进行了全新谋划升级,也对我国农村反贫困治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从对象识别、资金投入、项目选择、监管评价等层面,系统分析了农村贫困治理机制的现存缺陷,并首次提出其根源在于政府扶贫机构主导下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有待优化,应该构建"农村合作式反贫困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机制。进而系统阐述了农村合作式反贫困治理结构的涵义、构成要素和功能优势,分析了创新农村贫困治理机制的对策路径,以有效应对新挑战,开创农村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经过以往三个阶段的扶贫,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同时一般经济增长的缓贫效应在减缓,农村贫困人口正面临可能滑入文化性贫困境地的危险。要解决这一问题,资金扶贫是基础,技术扶贫是关键,教育扶贫是根本。  相似文献   

6.
于波  王新凤 《世纪桥》2009,(3):54-55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一大难题,被联合国列为社会发展问题三大主题之首。本文旨在通过对以往反贫困社会政策的分析基础之上,对反贫困政策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列入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全国有592个,其中贵州有48个,占8.1%;贫困人口全国8000万人,贵州省有1000万人,占12.5%。实施扶贫攻坚以来,贵州省的反贫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994年的1000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369万人。 应该说,贵州省的反贫困,不仅关系贵州省,也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反贫困。今年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本刊将陆续推出10篇《贵州扶贫攻坚纪实》系列文章。展示成就,总结经验,提出问题,这无疑对在新世纪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扶贫旨在"扶真贫,真扶贫"。但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健全导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信息部分失真,信息不对称导致普惠式扶贫政策瞄准机制存在偏差,信息不共享导致扶贫资源分散难以产生治理成效。大数据及数据分析是基层社会治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依托,是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的依据。因此,通过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可行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设精准扶贫绩效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引入信息化、专业化的第三方扶贫绩效评估机构;完善系统化、法制化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系统;落实反贫能力培育的绩效评估审计;建立健全大数据下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估信息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有助于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9.
王世明 《共产党人》2012,(16):47-48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固原市作为六盘山片区宁夏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直接关系到宁夏的大发展,直接关系到宁夏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要打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这场硬仗,必须有充足的项目资金作基础和后盾,而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视阈下的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3,(4)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日渐深入,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话题。农村贫困人口自身、扶贫资源和自然生态等的非持续性发展禁锢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扭转传统的反贫困思路,将农村反贫困实践置于统筹城乡的视阈下进行,按照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城乡扶贫资源一体化、城乡生态扶贫一体化的根本方法,构建一套"三体均衡"、"三位一体"的统筹城乡扶贫模式,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底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了“两个不愁”、“三项保障”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农村扶贫进入到新阶段。基于此,我们对未来十年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走势作以下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评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柯元  杨和明 《求实》2012,(10):85-87
在反贫困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实施了反贫困战略即救济式扶贫战略、以体制变革为主导推动农村反贫困战略和开发式扶贫战略,这几种反贫困战略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存在得与失。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对今后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进行展望,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贫困的主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娟娟  鲁婷 《世纪桥》2009,(9):37-38
贫困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在历史上大书一笔的。本文试从经济发展、政府积极的扶贫政策以及扶贫体制和治理三方面分析中国反贫困的主要经验,在举国同心协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以更好的完善挟贫政策,有利于尽早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把反贫困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宁夏扶贫攻坚的新思路、新策略。西海固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总结宁夏反贫困的经验教训,分析反贫困的实践过程,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最终彻底消灭贫困,走向富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反贫困,就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人口、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切实做好反贫困的长远、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切实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5.
原贺贺 《求实》2020,(1):84-97,M0006
2018年6月以来,我国进入产业扶贫巩固阶段,产业扶贫巩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而言意义重大。项目制是国家重要治理方式,普惠型奖励项目是产业扶贫巩固阶段的项目类型之一。通过建构科层理性与关系理性为分析工具,以中原M县科技局奖励项目治理为场域,解读基层治理逻辑。研究发现:科层制治理工具被超越;基层治理遵从形式合理;关系理性消解了结果合理,造成扶贫资源异化为政治资本、扶贫资源异化为行政激励或私人资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倒置加剧的后果;在关系理性维度中,"规避风险"和"完成任务"维度缺失,面向上价值型关系理性居于首位,"政绩"优先于面向下价值型关系理性,"惯习"被其他维度覆盖,在面向下价值型关系理性维度内"平衡"优先。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21,(4)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扶贫工作的政策供给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老年贫困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消除农村老年贫困,系统构建农村老年反贫困制度,不仅契合了贫困治理的底线思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构建新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迫切需求。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表现为物质收入的相对贫困、基本能力的相对贫困与基本权利的相对贫困。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治理路径有赖于加速提供建立普惠式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健全社会资源整合制度、激发农村老年人反贫困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7.
消除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中国政府大规模扶贫成功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的转变,成为世界反贫困领域的翘楚。我国扶贫目标也从解决温饱到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发展问题,扶贫理念从救济式扶贫到资源开发式扶贫继而转入绿色生态扶贫阶段。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体制改革带动型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和制度化扶贫等阶段。扶贫战备从开发式扶贫向绿色生态扶贫转变。  相似文献   

18.
当前,随着农村优质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留守群体的致贫机制及扶贫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同时,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变,政府反贫困政策也发生了重要转变。但乡村良性治理的缺失对新时期扶贫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贫困群体不仅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存量低,而且也缺乏形成社会资本的条件,因此难以符合外部资本的投资获利预期,从而遭遇发展的排斥;并且,在治理劣化的条件下,任何外部主体进入乡村面对原子化的留守个体时,都面临着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无论是依靠市场还是政府来进行扶贫开发都面临着困境。在此背景下,通过推动农户组织建设,改善乡村治理,以重建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从而有效降低政府扶贫的交易费用,并使贫困人群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7,(2)
当前精准扶贫要顺利度过啃硬骨头的冲刺期,就必须走出"因病滞贫"的现实困境。而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走出"因病滞贫"困境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因病滞贫"本质上是一种"支出性贫困"状态,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支出性贫困"的有效化解机制。从功能上来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可以增加疾病型农村贫困人口的政策转移性收入,可以转移疾病型农村贫困人口的疾病支出性风险,可以拓展疾病型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禀赋性能力。要走出"因病滞贫"的现实困境,就必须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一要着力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契合度;二要努力践行大病治疗付费与结算机制;三要积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四要尽快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7,(12)
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面临着诸多困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形成内外合力,建立农村脱贫致富的长远和有效机制,保证农村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