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着贪官的被查,贪官背后的“贪内助”现象引人关注。众多案例表明,在一个个中饱私囊、徇私枉法的贪官身后,往往有一个贪婪的内当家。她们或对丈夫腐败行为视而不见,或同流合污,赤裸裸地帮助丈夫受贿、索贿、转赃,或订立攻守同盟,为其开脱罪责。一个个反面教材向我们发出了警示: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这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那些搞腐败的贪官言行,就会发现这些贪官最“恨”腐败。他们和正派人一样对“腐败”嫉恶如仇。如果再细分一下,他们“恨”腐败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他们的腐败行为还没暴露前。这时,他们“恨”腐败是为了掩盖他们搞腐败的罪行,是为了给他们的丑恶嘴脸涂脂抹粉。他们这样“恨”腐败,也是为了欺骗正派人,给人一个清官的形象。所以,你会想出一百个一千个贪官来,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头上。据说胡建学案发前任泰安市委书记时,大小会上给下级干部们大讲特讲的经典就是繁体字的“钱”字,即“金”子有两把“戈”(古代…  相似文献   

3.
时下,在一些地方,持高不下的夫妻联手作案率,正验证了这样一个略嫌武断的结论:一个贪官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贪婪的女人。 浙江省纪委宣教室向新闻界披露这样一条新闻: 1994— 1999年间,浙江省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共查处违纪党员干部 3968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 817人,地厅级干部 67人。在这些领导干部经济犯罪中,存在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夫妻联手作案比例很高,许多贪官后面都有一个推波助澜的“贪内助”。“贪内助”的推波助澜,使这些领导干部迅速滑入经济犯罪的泥潭。 无独有偶,山东省泰安市郊区检察院近日也向新闻界披露:近…  相似文献   

4.
监督的前提     
有首民谣说:“十个当官的九个贪,还有一个在动摇。“老百姓对时下贪官数量的估摸或许有些夸大,事实上贪官在官场中占着一个怎样的比例,谁也无法统计,但我看这个比例绝不会太小,被揪出来的贪官不过是一小撮而已,湛江市“集体腐败“被查处不久,宁波市也挖出一大窝“蛀虫“。未被抓出来的贪官还有多少呢?天知道。层出不穷、触目惊心的腐败令人不得不相信西哲的一个警告:“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青天“是靠不住的,“官德“也是靠不住的,没有监督的廉政是值得怀疑的。监督是廉洁的前提。不过,要说“监督“,我们的“监督“也挺多的。党内有纪委监督、党外有政协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5.
很多腐败分子之所以腐败,也是为了家庭;很多腐败案件,与“贪内助”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老少贪官     
近读鲁迅《夏三虫》,迅翁说:“夏天近了,将有三虫:蚤、蚊、蝇。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三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非爱一个不可,又不准像‘青年必读书’那样的交白卷。我便只得回答:跳蚤。”掩卷沉思,我突然想到,如今老贪官“老当益壮”,越老越贪,少贪官“豪气”冲天,“魄力”惊人。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两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不准弃权,非“爱”一个不可,我便只得回答:老贪官。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尽管我一个也不爱,还恨得咬牙切齿。平心而论,老贪官、少贪官都不是好东西,一个也不能饶恕。可相比较而言,少贪官更为可恶,更为…  相似文献   

7.
有个同学曾对我说:“你现在对腐败现象嫉恶如仇,大加挞伐,是因为你没有条件腐败;等你将来手上有了权,当了官,很难说你就不腐败。”他还举例说,某人原来没掌权时清正廉洁,可当了一把手后就变成了一个贪官。我听后深思良久。老百姓最痛恨的腐败现象之一是以权谋私。许多人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领导班子,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知心人安排到重要部门。假如我掌了权,会不会这样做呢?我家里有个哥哥高中毕业后在外打工,有个姐姐在水泥厂当了下岗工人。我会不会给他们安排个好单位?如果不安排,怎么向父母亲交待?如果安排了,那些七姑八姨,同学好友…  相似文献   

8.
在最近的一次企业家论坛上,云南一家私企的老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骂腐败,但各位想没想过,这些腐败是怎么来的?贪官又是谁喂出来的?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贪官是我们‘喂’出来的,受贿是我们‘行’出来的。搞出这么多的腐败,我们企业界是有责任的。”为此,他还公布了他在遇到刁难时,写给某机关一位处长的信。信中说:“我公司认为,你本人违反了作为人民公仆公务员应该遵守的基本职业承诺,不符合党的十六大精神,恶化了云南省的投资环境,损害了政府官员的对外形象,影响了云南省一个富民产业的健康发展。本公司作为纳税法人和公民…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些贪官腐败犯罪后,为逃避打击,携卷巨款潜逃海外,且负案在逃的贪官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有媒体称,近年来因经济问题而携款潜逃的贪官达4000多人,被卷走的公款高达50多亿元。“贪官外逃”,已成为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新动向;缉拿外逃贪官,也已成为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行动。  相似文献   

10.
某地一官因受贿锒铛入狱,对称他为“贪官”,直觉得“冤”得慌。他说:“我还算不上是贪官。人家送钱给我,我本来是不要的。我要人家带回去,人家不带。我总不能不讲人情,驳人家的面子呀!”一番道白,人们不得不“由衷”地慨叹:原来贪官也“做人难”,有一本“难”经啦!  相似文献   

11.
纵观近年来陆续被查处的贪官,总感到如今的腐败分子太潇洒了。不仅想腐败方便得很,而且腐败时往往一路绿灯,腐败后常有人“保驾护航”。偶尔“不幸”撞上“枪口”的,也未见“伤筋动骨”。正是腐败的“低风险、高收益”,使得腐败分子们感叹“现在搞腐败的条件太优越了”。搞腐败的风险太低,固然与贪官们擅长包装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我们的监督机制上:漏洞太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有些腐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可“民不举、官不查”;有的虽然查了,但因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而“草草收兵…  相似文献   

12.
“我经常被演职员们背后叫做‘老区干部’” 在今年的“两会”上,“艺术腐败”成为许多文艺界政协委员议论的重要话题。魏明伦委员说:“文艺界和司法、学术、体育界都有腐败现象,但艺术腐败的深度、广度、影响力和危害性更大,而且表现得更有迷惑性,如果不解剖‘麻雀’,将会酿成艺术界的毒药。”他说,“在转型期的文艺界有许多‘潜规则’,是腐败的温床。”他的意见引起许多委员的共鸣,他们呼吁:“艺术腐败再也不能遮遮盖盖了!”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在落马的贪官中,厅级以及省部级一把手较多,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带“长”现象。尤其是宣传领域、组织人事领域、执法监督领域贪官频频落马,继云南原省委宣传部长落马后,原重庆市委宣传部长张宗海、原成都市委宣传部长高勇又先后被查处;曾任过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长的韩桂芝、原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徐国健被“双规”;原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丁鑫发涉嫌受贿、原广东高院院长麦崇楷被查处、原湖南省高院院长吴振汉被“双规”……纵观近几年被查处的腐败大案,腐败分子具有共同点:放弃世界观改造,私欲膨胀,被金钱美女击中,走向腐败堕落;腐败行为大都发生在担任党政一把手期间;受贿金额巨大,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过亿元。2003年,平均每月查处一名省部级大员,每天有7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落马。2004年,仅1—7月份就有109名厅局级以上高官被查处。在此,奉劝那些心存侥幸的贪官们: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相似文献   

14.
贪官不会给自己造“谣”的 ,可有些话都是一些贪官们被揪出以后的“自白” ,颇能代表贪官们的共同心态 ,且已被广泛运用 ,形成了特指 ,具备了“谣”性。请看 :一位“县委书记”这样交待 :他上任仅一个月 ,就赶上过春节 ,不经意间收了10多万元的“礼” ,他感叹道 :“在这个位上 ,虽累了点 ,但没想到更来钱。”于是传播开来 ,成了一些权要们相视一笑的心照不宣。前两天 ,福建公示了一位贪官的五言 :“当官不发财 ,请我也不来 ;当官不收钱 ,过后没本钱。”胡建学被查出来时 ,有一句话让人直呼“真理” ,就是“当官当到我这个级别就没人查 ,也…  相似文献   

15.
王剑虹 《求索》2007,(10):92-94
近年来,我国贪官携款外逃的现象有逐年上升之势,如何将外逃贪官绳之以法及追回流入境外的腐败资产是反腐斗争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我国已正式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给我国通过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惩治外逃贪官及追回腐败资产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相关缺席审判制度的缺位却使得有关的腐败资产追回机制难以实现,所以有必要在兼顾公正与效率的基础上,建立针对外逃贪官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16.
谭浩 《政策》2007,(3):47-49
在囚室的贪官给自己算了七笔账——政治、经济、名誉、家庭、自由、亲情、健康的损失,对那些仍在执迷不悟的“腐败”干部是一个深深的警示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中国的贪官大多数是在年关“失贞”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时下春节临近的时候,贪官们的交易是最繁忙的。但在翻阅一桩桩钱权交易案例之后,我们可以捕捉到另外一些比贪官们更忙碌的身影,那就是“腐败托儿”。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深圳市纪委副书记廖成林亲率市委、市政府各核心部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家属共200多人,来到深圳监狱“接受教育”。服刑贪官的现身说法,使得领导干部们受到极大震动。一位国有企业老总说,在听了两名犯人的现身说法以及参观了监狱后,他感到了自由的可贵,“我第一次活生生地看到了腐败的可耻下场。”有些人见到自己熟悉的领导因为贪污腐败沦为囚犯时说:“我们有一  相似文献   

19.
法律责任:人们痛恨贪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腐败在根本上只能通过法律来惩治,"以恶治恶"的做法不是法治社会的体现近期以来,媒体不断有涉及贪污腐败的揭露性报道,巨贪、大贪似乎越来越多,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前腐后继”的现象。媒体在报道贪官贪污腐败的事实的同时,也披露了许多  相似文献   

20.
“苏轼”:腐败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根除之日,当夕是何年。但愿官自律,夫妻共婵娟。“李煜”:春花秋月流泪了,腐败知多少。昨夜反腐吹劲风,故已不堪回首牢狱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主人改。问君悔泪几多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捕未判时分,最难将息。三番五次串供,怎敌它反腐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曹雪芹”:满纸忏悔言,一把辛酸泪。都慕贪官好,谁知其中味。“辛弃疾”:少年不识“贪”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尝“贪”味强出头。如今识尽“贪”滋味,欲“缩”还休。欲“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