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封建主义的影响.回顾邓小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思想,对我们新时期"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政治文明建设意义深远.本文依据邓小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思想,提出了当前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三个途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强化监督机制;强化民主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2.
政府机构改革要达到精简、统一、效能的目的,重在精简,难也在精简。而要搞好精简,关键在“人”,在于用好人,管好人,育好人。本文依据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的思想,对当前干部人事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作一分析,以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培育条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能。一、克服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选贤任能现行干部人事工作中不正之风严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封建主义残余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影响和腐蚀,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干部人事工作在选人用人中的封建主义残余,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其一是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3.
批判封建主义是 2 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性任务。 194 9年以来 ,我们在反封建斗争的实践上 ,把经济学意义上反封建任务的完成等同于反封建任务的大功告成 ,在反对封建主义与反对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主次颠倒等。封建主义的残余形态在现阶段的存在 ,有主、客观方面复杂的原因 ,因此 ,2 1世纪中国的文化建设 ,要以正确的思想方法论为指导 ,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 ,加强制度建设 ,从根本上消除封建残余在文化生活和文化生产中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建立弹劾制度,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意见和主张。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平同志多处强调过这个问题,例如,在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小平同志就从两个不同角度谈到了弹劾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于1980年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文献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重温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思想,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领导制度,使领导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永彪 《理论前沿》2004,2(15):28-30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全国人民都知道他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是,并非人人都知道他为中国国家体制的现代化和正常化作出的巨大贡献。阐述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论著早已汗牛充栋,研究他关于国家体制建设理论与贡献的文章似乎不多,本文想在这方面作点尝试。一、旧国家体制的主要弊端1980年8月18日,似乎是个平凡的日子,却因为一位老人的讲话而使这个日子在历史上定格。这个老人是邓小平,那篇讲话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在那篇讲话里,深刻地将一次国务院人事变动提高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  相似文献   

7.
腐败现象是社会肌体中的一颗毒瘤,它腐蚀着党、国家和社会肌体,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腐败现象许多都与封建主义遗毒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从根本上治理腐败必须先从人们思想领域加大教育力度,肃清封建主义种种残余毒素的影响。 关于封建主义遗毒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曾接受李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关键和核心。邓小平是我国较早思考党的领导制度和党政关系的领导人之一,从五十年代的最初思考和探索到八十年代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重要讲话,阐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涉及的重要内容及其改革的思路等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提供了纲领性认识,为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中的改革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就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  相似文献   

10.
接班人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成功地解决了接班人这一历史难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接班人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四化"标准选贤任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集体交接班;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入手,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反封建思想是新中国前28年反封建斗争实践的指导思想。在它的指导下,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权和政治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生活领域树立起社会主义新风尚,从而取得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反封建的胜利。同时,与毛泽东反封建思想体系与内容的不足相关联,此一时期新中国反封建斗争也遭受到重大挫折:视封建制度的消亡为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使封建主义以“残余”形态潜伏下来;八大之后,党内一言堂、终身制、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逐步盛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盛行;在思想文化领域,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长期忽视清除封建残余影响的制度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正确估量毛泽东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新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得失,对肃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封建残余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标本兼治官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本位作为一种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意识 ,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都有明显的表现。它的存在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有复杂的现实环境 ,因此 ,必须从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发展经济、借助外力等方面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不仅孕育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也包含着封建主义的糟粕。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封建主义文化传统的批判,他不仅深刻分析了封建主义的专制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而且还指出了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彻底消除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政治性格既呈现出习惯于以具体家庭为轴心之暴力/强力政治的面相,亦呈现出习惯于温情政治的面相。在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后,中国人的政治性格仍具有稳定性,中国人具有一以贯之的政治性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所逐渐形成之中国人政治性格的表征或结果,具有深厚之历史文化层面的或人性层面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5.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新中国取得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作为制度形态的封建主义在中国走向了历史终结。  相似文献   

16.
<正> 邓小平行政法制思想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行政法制思想,对于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管理的民主化、法律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的行政法制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阐明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领导制度的重要性加强和完善行政组织制度和行政领导制度是行政法制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是行政法制建设的核心,邓小平对此极为重视,指出完善行政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重要性.他在回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教训时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  相似文献   

17.
论新形势下司法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强司法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认识面对 2 1世纪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 ,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处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地位上 ,尤其是司法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该加强。1.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已半个世纪了 ,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是 ,封建主义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在社会生活和司法工作领域中的影响还存在。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滥用权力、刑讯逼供等剥削阶级思想行为还在毒害和侵蚀我们的司法干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8.
制度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行动的指南.1980年邓小平同志说:"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本文立足中国国情和党的实际,对制度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出发,考察和研究了统一战线工作的规律,提出了一些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我们坚持这项制度,对于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这一构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也是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封建主义国家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贵族政治到君主政治、从宗法本位到国家本位的社会变异过程,并且随着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出现、封建主义国家制度的成型而得到确立,其后围绕着"朕即国家"的核心,构筑起完整的、维护封建主义国家的学说体系.两千年来,这一学说与其相应的国家制度伴生,一方面是建树不凡,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又是装载沉重,不堪负荷,最后社会在躁动与期待、痛楚与瞻望中,聆听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足音越来越近,代表封建主义国家制度之国家学说的丧钟已然敲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