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1,16(4):11-15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德国政府在内政、外交及军事等方面的反应,并对"9·11"事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德国的近期影响作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连玉如 《德国研究》2001,16(4):16-21
什么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德国)的"宪法冲突"①?简单地说就是德国宪法有关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权规范"与德国政治实践相互矛盾,德国各阶层人士对政治制度现实普遍不满.这一冲突的来龙去脉如何,都有哪些化解冲突的方案,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联邦德国早期的"一个德国"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明权 《德国研究》2001,16(1):12-16
联邦德国从成立一开始就坚持只有一个德国、联邦德国才是德意志民族的合法代表的原则,并且作出了具体努力来贯彻这一原则;此种做法在维护"一个德国"的法理和心理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德国的最终统一.  相似文献   

4.
美国以防止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准备发动对伊战争的目的是铲除萨达姆政权.铲除萨达姆政权在于重新确立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逐步消除中东各种反美的激进世俗或宗教势力,巩固美国的中东秩序.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挫败石油武器,防止弱势国家利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恐怖反抗",在世界范围内清除伊斯兰复兴运动对美国的挑战,保证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陈强  殷之璇 《德国研究》2021,36(1):4-21
德国一直以其科技领域的成就著称,这得益于德国科技领域良好的管理和评价模式.本文总结归纳了德国科技领域的管理模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及项 目评估、人才评价、机构评审方面的主要原则、具体流程以及相关实践经验.与我国目前科技管理模式和"三评"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对比,从管理模式、科研资助、评价方式、人才激励等方面为我国科技领域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彭枭 《德国研究》2021,36(2):19-35
灾难的发生往往不分国界,随着当代国际交往日益紧密,跨国性灾难事故的发生也愈加频繁,跨国灾难管理成为各国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德国的跨国灾难管理体制具有独特的模式,体现为三层次与双结构叠加的"3+2"模式.即主体上的核心决策者(第一层)、外交部/外交部危机反应中心与相关灾情部委(第二层),及其他能够调动的官方、民间、企业、军方与国际力量(第三层);实践上则包括行政组织结构与战术操作结构,两个结构中的各个内部环节都有缜密的衔接与协调机制.该体制一方面来自于二战后德国面临的政治局势与灾情事故的演变逻辑,另一方面来自于德国国内成熟灾难管理制度向跨国层面的推展.在系统性地对该体制进行分析后,本文以2015年"德国之翼"4U9525空难事故为例,详细论述体制的具体运转过程.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如何有效应对跨国灾难是个重要的理论议题,"德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方建国 《德国研究》2001,16(4):60-62
"国际质量网"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推出的新合作交流资助计划,它为各国优秀人员在德学习、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新的计划.  相似文献   

8.
吴努时期,缅甸华侨中存在国籍(选择)问题的主要是第一代移民、一代和少数二代以上的侨生.这一时期这部分华侨入籍并不积极,入籍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缅甸民族主义政策对华侨的影响,吴努政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践,中缅关系的亲善,中国对缅甸华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出乎意料地促成了俄美欧关系的靠近,但它们都抱有不同的目的,俄罗斯经济发展需要美欧的支持,所以,"9·11"事件正好成为俄与美欧改善关系的契机,欧洲希望借此机会,建立一个"完整"的欧洲,美国则从反恐需要出发,认为没有俄罗斯的支持,反恐战争是难以取胜的,所以,基于各自战略的考虑,俄美欧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0.
经过冷战后十余年的探索研究,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构建了"斯拉夫·欧亚学"的学科体系,代表了当前日本斯拉夫·欧亚地区研究的最新水平,并试图以此理论来阐释前苏东地区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对日本"斯拉夫·欧亚学"构建的背景、内涵与意义的梳理和阐述,可以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乐正阳 《德国研究》2021,36(3):137-151
"潜园"建造于德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波鸿鲁尔大学校园内,是欧洲的第一座中国江南园林.本文以中国园林的营造体系为要素,结合其他海外中国江南园林实例,介绍和分析"潜园"的选址、园名、立意、设计思想和景物特色."潜园"虽占地不多,设计者张振山教授却能因地制宜,巧妙地体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完美地呈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之美.文章将"潜园"与第一个中国境外苏州园林——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明轩"、美国波特兰的"兰苏园"、洛杉矶的"流芳园"相比较,阐述了江南园林如何融入当地建筑和自然景观,体现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使古典园林艺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对于新加坡来说,是真正迈入新世纪的新起点.11月23日,吴作栋总理和李显龙副总理领导的内阁宣誓就职,标志着新加坡新一届政府正式成立.新领导层将拟定和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决心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创新的国家--一个适应新世纪发展和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新加坡".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以"地区多元主义"来解释德国民社党的崛起,并涉及了地区多元主义的关键组成部分、相对范围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9·11"事件后美国的文化悖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世达 《美国研究》2004,18(2):40-57
本文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揭示了美国在"9·11"之后作为"新帝国"在一系列问题上所面临的文化矛盾其帝国地位与其基本的民主价值观之间的矛盾;美国重新审视其社会的开放性,而实行一个较为强硬的移民政策,这对美国社会的根本特点--移民性--构成威胁;总统权力扩大,行政与国会之间的权力制衡受到了挑战;在理念上,美国政府可以反恐的名义而限制公民自由,可以说限制了美国价值中的核心部分;国际恐怖主义所宣称的宗教性,以及美国文化内部的宗教冲动,使美国处于十分尴尬的文化困境.本文指出,美国所面临的种种文化悖论从表面上看源于其反恐所采取的战略,即美国不是依靠现行的国际机制采取政治的手段,而是采取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的军事手段来对付国际恐怖主义,但其深层原因则是韦伯所谓的"攫取型道德"、天赋使命感,以及普世主义的美国主义.  相似文献   

15.
由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和韩国美术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2004中·韩国际美术交流展"和"权相玖、申铉大二人作品展"于2004年8月1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新建的展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此次展览主要展示了韩国美术教育协会会员和在京艺术院校的教师们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版画、艺术设计等140余件作品.来自中韩美术界的400余人参加了此次"中韩国际美术交流展"开幕式.以韩国美术教育协会会长权相玖为首的25名从事艺术教育的韩国大学教授和艺术家专程前来北京出席开幕仪式.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提升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双方达成设立新的俄--北联合理事会及"北约20"机制的协定.对于俄罗斯来说,与北约关系的接近不仅可以阻止北约第二轮东扩的推进,还有可能通过发展与北约的关系来达到融入欧洲从而融入世界的目的."9·11"事件后,北约东扩将继续向前推进,目标是中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但未来北约东扩的推进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9·11"以后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努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从"帝国"旧梦中解脱出来,从国内稳定和外交方面努力重振大国地位.在俄美关系方面,俄罗斯抓住"9.11"以后的机遇,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伙伴;但普京认识到俄美关系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远不如俄欧关系更具实质性,俄罗斯的命运在欧洲,特别是旧欧洲;另一方面与中亚诸国在反恐、反核扩散以及缉毒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同时还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进行集体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与美国保守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郝雨凡 《美国研究》2002,16(2):7-30
近年来美国政治风向在缓慢向右移动,保守主义有兴起之势."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保守主义运动.布什政府以反恐和国家安全为由,对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化社会控制,蚕食公民权利,扩大行政当局权力,并削弱立法和司法部门的权限.这已经引起美国公众的警觉和自由派势力的抵制.但预计近期内一个活跃而武断的行政当局将会成为美国的政治现实,美国公民的隐私权将受到一定限制,美国社会的宽容、开放、司法公正和独立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布什希望延长"反恐战争",重振美国保守主义运动,但美国多元政治中的约束力量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后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其淮 《东南亚研究》2004,(5):48-52,57
"9·11"恐怖袭击的血腥和残暴改变了布什政府对安全威胁的认知,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9·11"事件后,美国加强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存在,影响力大大增强.本文认为,美国安全战略的变化与军事部署的调整一方面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周边安全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与美国对外态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殷弘 《美国研究》2001,15(4):21-28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公众遭受了非常巨大和深刻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震撼.急剧加剧的被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是当今在美国最普遍的一种情绪或心态,也是对美国的世界态势和对外政策走向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心理动因.在此情势下美国要以准备对付所有可以想象的突然袭击为重点,调整、改造和加强美国的整个国家安全/防务机器.不安全感的骤然加剧还将使得美国对于一些同恐怖主义问题无关的安全和防务问题产生连带的强烈防范心理.在当前和最近一段未来时间里,总体形势对美国追求其对外政策目的高度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