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准扶贫构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揭示主要致贫原因及其背后的体制因素对于我国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因病致贫构成了农民致贫的主要诱因,从而使支出型贫困构成贫困的主体。此种贫困的产生固然与贫困户自身因素有关,但更与农村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农村医疗体制功能履行中“重治疗、轻防治”的倾向、三级服务网络运行中各种问题的存在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因病致贫的发生。而反观当前地方政府主要从增加贫困户收入入手进行精准扶贫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之举。我国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在精准预防的基础上切实减少贫困户的看病成本,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2.
范茂良 《支部生活》2004,(11):33-33
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攻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此,宣威市积极开展健康扶贫活动,深受贫困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3.
邱锐 《新视野》2003,(2):73-75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日趋扩大的城市贫困规模和日益加深的贫困程度已越来越引起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生病,因生病而更贫困,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本文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专门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机制,遏制这种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4.
《探索》2017,(2)
居民个体健康水平的下降会使其面临更高的贫困脆弱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然是农村贫困的主因。推进健康扶贫,消除健康贫困,应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反贫困功能,增强健康扶贫精准度,建立因病致贫数据库,医疗保障政策向农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四重医疗保障"反贫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专项医疗扶助等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同时加强医疗费用控制。  相似文献   

5.
扶贫先扶志     
《奋斗》2016,(2)
正要做到精准扶贫,必须准确了解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这三方面因素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目前,除了资源匮乏或区位不利、村"两委"能力不足和市场因素影响外,因婚致贫在我省农村变得尤为明显。按说结婚本来是高兴和幸福的事儿,怎么就能让一个家庭生活变得贫困了呢?驻村期间,我听说七屯的田大哥病了,生病的  相似文献   

6.
杨克勤 《当代贵州》2004,(21):28-29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有效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7.
教育“致贫”与教育扶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教育负担过重及教育费用的上升等原因,导致农村教育“致贫”现象,我们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扶贫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从而达到农村脱贫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警惕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三农”问题当中,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尤为关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820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还有可能返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825万。切实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其致贫的根源和特点,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一、当前我国农村出现的新的致贫因素在传统意识中,一…  相似文献   

9.
王芳 《共产党人》2007,(12):I0011-I00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目前,已有6.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坚定落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政策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社会文明、农民富裕、安定团结、政治民主的社会。然而,在我国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比较突出,尤其是面对重大疾病时,农民常常会倾家荡产、负债累累。这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进步伐,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农村重大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8,(2)
正赤峰市松山区现有贫困人口5563户、13455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例高达40%以上,是第一致贫因素。为破解这道现实而紧迫的扶贫难题,拔掉因病致贫的"穷根",松山区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为困难群众的健康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为了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院,松山区创新构筑了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大病救治、爱心基金4  相似文献   

12.
《探索》2017,(2)
当前精准扶贫要顺利度过啃硬骨头的冲刺期,就必须走出"因病滞贫"的现实困境。而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走出"因病滞贫"困境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因病滞贫"本质上是一种"支出性贫困"状态,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支出性贫困"的有效化解机制。从功能上来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可以增加疾病型农村贫困人口的政策转移性收入,可以转移疾病型农村贫困人口的疾病支出性风险,可以拓展疾病型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禀赋性能力。要走出"因病滞贫"的现实困境,就必须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一要着力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契合度;二要努力践行大病治疗付费与结算机制;三要积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四要尽快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卫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说明:我国农村卫生服务十分脆弱。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居民缺少基本的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王国才 《奋斗》2005,(7):19-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使农民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试点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规律,努力挖掘潜力,大胆改革创新,强化科学管理,争取在短时间内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新长征》2007,(10):63-63
省农工部分委员反映: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是好的,但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现有的在村卫生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相当多的农民群众有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因病致贫、小病不看、大病致命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省农村低保家庭中有精神病患者4.5万人,占农村低保家庭常年病人的39%。农村困难家庭的精神病人,尤其是重症精神病人,不仅容易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如何帮助这些困难家庭减轻重担、摆脱困境、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是一项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6,(35):17-18
正贵州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阻碍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原因。如今,贵州通过大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救助资源,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促进医疗事业精准扶贫全面覆盖,达到切实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的。多措并举实现精准医疗救助"如果没有国家这么多的补助报销,我恐怕早都不在人世了。"赫章县六曲河镇大田村村民袁顺勇说起自己治  相似文献   

18.
"看病难、看病贵",已是当前一个很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受经济、地域等条件的制约,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更为严重.在农村,曾流行这样的说法:农民有"两怕",一是怕生大病,二是怕孩子考上大学.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前,农民不是"小病拖、大病扛",就是一人生病,一个家庭陷入困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随处可见.农民怕生病,怕的是"脱贫十来年,一病又回到从前".  相似文献   

19.
正要落实"精准扶贫"就必须精准识别"真贫",逐步建立起"贫困区域—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由上而下的贫困识别体系。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构建精准识别机制:一是创新扶贫对象评价体系。不同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评价农民是否彻底摆脱贫困,不应当仅以物质条  相似文献   

20.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难点。2017年,西畴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率达32.83%,而到2020年,这个数字下降了14个百分点。这是西畴县实行健康扶贫的求实精神与“西畴精神”相互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