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房价的不断上涨使民怨沸腾,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国家已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警告,如果楼市房价继续上涨,会有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然而,房价依然肆无忌惮地扶摇直上,这回,狼真的来了。那就是"新国五条"出台了。2013年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发布,这一《通知》是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开始,随着一系列楼市政策的推行适用,房地产新政的调控效果日益凸显。因新政引发的"退房潮"也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波及到二三线城市。出于对房地产价格下降的预期,或由于银行贷款政策变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 3年2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再提限购、限贷、房产税三大"法宝",坚持房地产调控。房产限购政策有着给楼市降"虚火"的积极意义,但记者近日陆续接到反映称,越来越多的黑色或灰色手段正在消弭着这一政策对控制房价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4.
房产新政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自2010年4月17日出台以来,对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抑制楼市投机、防止楼价上涨过快产生的作用已经显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底国家连续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以来,房贷市场严重收紧。今年伊始,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楼市调控组合,如营业税二改五、国十一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上海银监局紧急发布房地产信贷风险提示,有不少沪上银行取消了7折房贷利率优惠政策。因此,在政策非常时期,投资者掌握房贷省钱小技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薛男 《行政与法》2010,(11):39-41
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一定会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预期产生正面的引导,而楼市能否出现"拐点",笔者认为决定因素是供求关系的根本性逆转。从这一判断出发,透过房价涨涨跌跌的表象,分析内需拉动型房地产市场的房价走势,应遵循市场规律,因为该类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分析其房价走势主要应剖析影响房地产业长期发展的因素以及具体房地产市场上房屋供求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一些城市房价过高、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本文以贵阳市为个案分析了贵阳市房地产行业的形势,就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贵阳市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效果进行了评判.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屡调控屡上涨"的房地产市场愈来愈成为"绑架"我国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虽然有鄂尔多斯等部分地区因投机泡沫破裂而产生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先例,同时又有中央反复表达的坚决调控的明确态度,但各省市房价依然在前段时间出现"量价齐升"的状况。在此背景下,3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新国五条"政策,调控力度较往次再次升级,  相似文献   

9.
在房价历经数次调控仍然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本文对美、德、韩三国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措施尤其是税收手段进行分析与比较,提出了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几点措施,以期对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存款准备金上调、加息、限购令、房产税试点……2011年年初,房地产调控不仅延续了去年的“严厉”,接踵而来的政策相继登台,势头更足。随着新“国八条”的出炉,楼市调控力度继续加强。其中“未满五年住宅出售,按全额统一征收营业税”的政策,无疑成了近期二手房市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李冬锴 《行政与法》2012,(4):103-109
产权式酒店是投资者购买酒店客房产权,依分时度假方式与酒店管理者签订委托管理协议,获得限定的使用权限和经营收益的旅游房地产经营模式。产权式酒店之产权是一种弱化所有权属性的有期产权,在运营中存在"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的分离,具有信托制度上的转换权能,本质上是一种不动产使用信托受益权。因此,应当完善信托登记制度,将产权式酒店的委托经营合同定性为信托合同,构建和完善产权式酒店的典型信托制度。  相似文献   

12.
对不动产登记的行政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权法》的出台对不动产登记的效力、登记的统一、审查方式、责任承担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如何在行政法层面对登记进行规制尚存欠缺。不动产登记实际上是一种行政行为,应当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不动产登记在行政法上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不动产登记的责任承担,并且提高不动产交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何小勇  姜俊 《行政与法》2012,(1):104-109
预购商品房抵押是伴随着商品房预售制度的产生和银行为防范住房金融业务信贷风险而出现的一种担保方式。我国的法律、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预购商品房抵押进行立法规制,但对其应具备何种法律效力未予明确,无法衡平商品房预售中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本文通过对法律规制的变迁及相关司法判例的探讨,分析了预购商品房抵押的性质、效力及纳入预告登记制度的可能性,使其与现行的物权法律体系相协调,以维护住房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促使房地产业得以迅猛发展,然而,房地产市场供地单轨制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房市间接制已成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成为当前城市房地产价格高企和农村大量闲置建设用地价值无法实现的根源。因此,需要拓展并充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法律空间,进而建立起平等开放、城乡统一的房地产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不动产抵押合同与登记的关系上,《担保法》的“同一主义原则”已被《物权法》的“区分原则”所取代,“担保法解释”所规定的应景式补救规范应当限制适用(第7条)或废止(第56、57条)。将未登记的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转换为抵押财产范围内的连带保证,既不符合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适用条件,亦未遵循合同的补充性解释规则,不仅有悖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且未考虑其处理结论的体系辐射效果。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问题,应在合同法的框架之下考查不动产抵押合同未能登记的具体原因,通过登记请求权、合同解除、违约损害赔偿(可预见性、与有过失)等,合理分配抵押人与债权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鲁晓明 《政法学刊》2005,22(1):96-98
预告登记,是指在本登记前,通过限制登记名义人的处分权,以保全关于物权变动的请求权或其顺位的一种暂时登记在预售房屋领域,我国一直实行预售合同备案登记制度。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房买卖不断增长的新形势下,预售商品房备案登记制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成熟的制度障碍,以预告登记制度取代预售合同备案制度是大势所趋我国预售房产预告登记制度的完善,必须解决多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国敏 《河北法学》2004,22(7):16-18
在我国现行房地产立法中确立了房地产一致原则,该原则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产生了一些弊端。地上权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能够克服房地产一致原则带来的弊端,是构筑我国土地使用权与房屋等建筑物所有权关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This essay explores a number of issues related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chnology in real estate transactions. It examines these issues with reference to differences in property law concepts in a global context, looking at both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ideas, for instance. The essay also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to real-estate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the infrastructure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real estate markets in countries with emerging and transitional economies. A key observation of the essay involves the need to think about property law questions in an integrated manner. It is no longer possible to think in a compartmentalized way regarding real propert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n modern real estate transactions these areas are fully integrated.  相似文献   

19.
刘兴成 《法人》2010,(8):30-31
在房地产调控方式上,应多用法律而慎用政策。慎用政策可以减少急功近利,避免房地产业大起大落;多用法律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获得平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于飞 《法学杂志》2020,(2):69-77
"三权分置"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上获得了法律表达,但在纳入民法典物权编时,仍需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是设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上的新型次级用益物权,以权利用益物权作为法理支撑,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没有物权排他性上的冲突。作为物权的土地经营权,转让和设立担保时不需承包方同意。以土地经营权为客体的担保方式是不动产抵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