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法惯例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惯例根植于特定的语境、国情和相应的体制土壤之中。作为一种默示的宪法规则,宪法惯例应当与一国的宪法精神、制宪宗旨和宪法原则相契合,同时亦应具有确定的规范性和拘束力。在现代法治条件下,必要的制度性措施是确保宪法惯例合宪性的关键。现阶段,为了促使宪法惯例在引导我国立宪、修宪、宪法解释、实施方面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有必要探索某些反映宪法自身运行规律的程序性惯例,使其践行于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生活,无疑是当下中国宪法制度变革的理性之道。  相似文献   

2.
宪法与宪政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 ,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 ,以民主政治为核心 ,以法治为基石 ,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是宪法的内容和实施 ,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 ,宪法和宪政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 ,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 ,但宪政范围比宪法更为广泛 ,宪法以外的政治范围也属宪政范畴。宪法是宪政的必要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所在 ,是宪法规范及其原则和精神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宪法是宪法典、…  相似文献   

3.
成文宪法在形式上是由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惯例、判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等构成的结构体系。各个形式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尽一致。一个恰当的、富于稳定性和适应性的成文宪法形式结构体系应当包含一部简洁的宪法典、众多使宪法内容具体化的宪法性法律,并以宪法解释、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和国际条约等作为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4.
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大元 《人权》2006,(1):23-26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是“人权”入宪,突出了人权在国家生活中的价值与功能,使人权从一般的政治原则转变为统一的法律概念和宪法原则,预示着国家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将“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给宪法实践,尤其是宪法解释学带来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5.
韩国总统弹劾案生动地体现了宪法与政治之间的密切联系。宪法虽然以规范政治主体行为为首要任务,但从实践中考察,宪法产生于政治冲突,并且在政治冲突中得到检验、发展和完善。宪法确立的民主宪政体制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前提,社会成员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法治观念是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的核心,而全体社会成员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则是政治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宪法功能区别于宪法作用与宪法职能,是一个由各种不同层级的功能所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的功能体系。由于传统分析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对宪法功能的研究中导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划分的分析方法具有相对合理性。通过该分析方法,可以将宪法的功能分为对政治国家的功能,即规范国家权力,保障民主的功能;对市民社会的功能,即保障人权的功能;和对法治的功能,即整合、引导、保障法治,推动法治发展的功能。宪法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层次的功能体系从应然走向实然来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纳入到宪法所构建的宪法秩序中。  相似文献   

7.
宪法,应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宪法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部分内容作适当修改也是必要的。宪法修改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以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何正平  胡燕 《前沿》2009,(12):55-57
宪法的社会基础是指对宪法的产生、存在和运行起支持和基础性作用的社会结构,具有客观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特征。它包涵市民社会、政治国家和人的自主性精神三大结构要素,其中市民社会是决定性要素,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宪法社会基础产生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建设富强中国的必经之路,依法治国首先应当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理性化,是自由的政治生活进程的保障,是人权的保障。任何遵守法治原则的政治共同体中,宪法解释都是一项关系万千重的问题。中国正面临司法改革的转折点,宪法的解释是违宪审查的必经环节,构建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宪法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翟永冠  白靖利  杨丁淼 《创造》2014,(12):22-23
正12月19日,"2014年年度热字"评选结果揭晓,"法"和"反腐"分列年度国内字、国内词。"法治"一词在2014年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文件之——四中全会公报中出现50余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同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开展宪法意识、宪法观念、宪法权威的宣传教育活动。一个"法治中国"形象正映人全世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政治惯例作为成文宪法与法律之外的政治实践,具有政治规则的属性和效力,既是对成文宪法和法律的补充,也受制于成文宪法和法律的精神。政治惯例实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调整、规范和形塑,对中国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不容小觑,其在某些方面的效果是成文法无法达致的。当代中国的政治惯例或显现、或隐藏于宪法、国家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产生机制、执政党的实践、政府的治理过程及国家对外交往之中。  相似文献   

12.
宪法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美瑛 《新东方》2006,(11):47-4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在宪法学研究观念更新的今天,宪法学研究方向应该从政治宪法向经济宪法转变,强化宪法的经济功能,注重对宪法的经济论证。一、宪法的经济属性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一样,都是宪法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人们一度  相似文献   

13.
刘明超 《新东方》2004,(3):57-59
一、宪法渊源宪法渊源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作为宪法渊源中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作为成文宪法的宪法典。宪法典往往是一个国家集中表示宪法规范的法律形式。宪法典的修正案作为宪法典不可分割的补充规定,也是宪法规范的渊源之一。在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具有宪法效力的宪法性法律是规定宪法规范的主要法律形式载体。此外,由有权对宪法进行解释的主体依照宪法规定对宪法规范的内涵所作出的解释和说明也是宪法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些国家中,除了作为成文宪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设定国家宪  相似文献   

15.
宪法文化是人们在宪政发展和宪法实施的前提基础下,通过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的综合作用产生的关于宪法、宪政等事项的认知、评价等多方面认识的总和.宪法文化包含三个内容:作为“知”的对宪法知识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作为“情”的对宪法文本、规范、秩序的感观、情绪与评价;作为“意”的对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情结和行动意愿.这三个内容的生成与发展,受到公民教育、宪法实施和宪法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天津人大》2014,(12):8-8
今年12月4日是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市委书记孙春兰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宪法的重要地位,对新形势下加强宪法宣传教育,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7.
<正>12月4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设立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法治中国的进程再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公民导刊》2004,(1):M004-M004
“宪法不是预测未来。”中共著名理论权威逢先知5年前在中国第三次修改现行宪法时对记者说,“修宪是对改革开放实践和成功经验的肯定,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意志。”5年后的今天,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再次成为必然。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12月22日起开始讨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已形成议案,修宪步入法定程序。然而与以前三次宪法修改明显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19.
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人是指真心诚意地信仰宪法,具有宪法意识,并时刻按照宪法的基本精神生活和工作的人。作为法学核心课程,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的培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宪政的客观需要,是法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宪法教学的分内之事。宪法教师首先要成为"宪法人",在教学中注重对现行宪法文本的尊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宪法精神,并重视宪法应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两大主要表现 ,在人类文明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单纯依靠道德或者单纯依靠法律都难以真正使国家得到有效的治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道德具有内在自觉性 ,而法律具有外在强制性的不同特征。因此 ,只有把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 ,既运用道德 ,也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才是正确的治国理念。而要在我国社会中充分体现这一点 ,就必须使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都上升为一种宪法原则和宪法规范 ,成为根本法所确立的社会政治目标才行。一、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宪法规范中德治思想的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