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康》2016,(21)
正本期《小康》杂志以"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生态命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背景及其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公众了解我国自然保护体系建设、国家公园及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精彩的诠释,是一份重要的科普与自然教育资料。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在总结全球自然保护理念的演变和中国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2.
部门分管制下自然遗产保护评估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德林  李雯  杨程 《理论月刊》2010,(8):149-152
自然遗产是在人与自然、社会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遗产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自然遗产的管理主体着手探讨我国自然遗产的保护,分析目前各分管部门管理的基本情况,指出建立自然遗产保护评估指标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构建指标作为评估各分管部门绩效的评价标准。初步构建了以自然遗产保护为目标和以法律保障、行政管理、社会效益为准则的自然遗产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使自然遗产保护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常红浩  刘德国 《创造》2013,(9):26-27
[秦光荣药方] 恢复翠湖周边的自然山水绿色走廊 秦光荣说,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规划建设,保护昆明的大山大水城市布局结构,凸显昆明山水之美. 一是要保护好"大三山一水"格局.保护好长虫山、金马山、碧鸡山等昆明主体山体,保护山体轮廓的完整性,维护山体生态的安全性.要继续推进滇池综合治理"六大工程",加快构建环湖生态体系. 二是要保护和恢复"小三山一水"格局,恢复翠湖周边的自然山水的绿色走廊,保护好翠湖周边怡人的城市空间,加快形成最具代表昆明文化特色的人文聚集区.  相似文献   

4.
李义天 《求索》2005,(1):107-109
在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通过承认自然物的内在价值来论证保护自然的理由。但凭“内在价值”,不能证明自然物是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道德主体”,而只能证明是享有基本权利的“权利主体”。承认自然物拥有基于“内在价值”的基本权利,既能课以人类保护自然的义务,又可以避免契约主义和能力主义的权利观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困境,并更彻底地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小康》2021,(7)
正青海省将举全省之力保护"中华水塔",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围绕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人民健康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十四五’期间,青海将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举全省之力保护‘中华水塔’,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相似文献   

6.
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国有经济控制自然垄断行业,即控制自然垄断行业的总资产、主要生产能力和技术制高点,控制骨干企业的产权和经营决策权.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仍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当务之急是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其迅速发展,保障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基础设施产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赵天明 《群众》2023,(6):51-5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这为优化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治理仍面临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不到位、共同治理格局不健全等制约因素。如何处理好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打造科学、  相似文献   

8.
荆小庆 《前进论坛》2012,(10):43-44
杨欣,汉族,1963年生,农工党党员,四川成都人,中国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他在长江源和可可西里从事生态考察和环境保护工作20余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在青藏铁路建设和开通期间,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石和重要途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了生态环境高质量的具体要求,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江苏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补齐拉长生态环境这个突出短板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把生态系统保护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杨欣,汉族,1963年生,四川成都人,农工党员,中国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他在长江源和可可西里从事生态考察和环境保护工作20余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在青藏铁路建设和开通期间,  相似文献   

11.
<正>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如何实现?"三个自然"是关键,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龙泉市所探索的"绿色发展"路径,在"三个自然"方面,尝到了甜头,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属于基本人权。现代信息社会公权力是隐私权的最大侵犯主体。对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已呈一种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对隐私权保护也应该入宪。目前我国人权保护对隐私权观念的缺乏造成其法律保护空缺。中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可以站在宪法的高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王文兵 《人民论坛》2020,(10):124-12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以实践为基础审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既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建设仍处于关键期与攻坚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如重视实践的作用、正视人的主体地位、构建科学的生态体制等.为此,应积极发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力量,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复远古思想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绍瑾 《思想战线》2001,27(4):61-64
以世界范围内的复古思潮和回归意识为参照,从天人合一、原始思维的角度看,庄子回归远古自然的复古思想便另有深意.庄子这一具有深刻美学意义的复远古思想,影响到后世的中国美学、中国诗学,形成了这样一种美感生成机制剔除文明、文化氛围中容易形成的概念化、体制化框架,在主体与外在自然对象的直接接触、直觉合一中,自由生成,自然感兴.  相似文献   

15.
关文伟  楼洪 《人民论坛》2014,(10):112-113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可切实保护中外市场竞争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源自中国人民对现代化渴望的科学选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在新时期庄严的国家承诺。知识产权保护重在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以增进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6,(20)
正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开创60年来,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交错、保护对象重复、保护目标混乱等问题,在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之后,一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与"变局"正在加紧进行八月的三江源头,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一望无际的草原平铺在高原大地上,绿草如茵、流水潺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在植被茂盛的青海省  相似文献   

17.
陈方南 《求索》2010,(8):65-67
主体性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有三种基本的哲学规定。在自然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主体性历经了自然主体、神灵主体、理性主体,最终会归于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概念的提出使得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在辩证哲学中得到了统一。主体性的哲学界定是研究中国农民主体性的理论依据。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功能单位分别经历了宗族、人民公社群体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家庭的演变。进入新时期,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主体性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当下中国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影响当下中国农民主体性功能正常实施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当下农民主体性的应然路径选择,以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可切实保护中外市场竞争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源自中国人民对现代化渴望的科学选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在新时期庄严的国家承诺。知识产权保护重在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以增进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诗歌与自然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于坚是一位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的诗人,云贵高原的高山河流、湖泊小溪在诗人笔端氤氲着神秘的氛围;大自然博大仁厚,宁静恣肆,柔软坚硬的气质,流淌在诗人温情的感动和激情的畅想中,弹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自然的沧桑、受难撩拨起诗人锥心的苦痛,也抒写着诗人被灼伤的目光。阅读于坚的诗,我们被诗人赞美自然的炽热情怀和保护自然的真切呼唤深深打动。一大自然神韵的诗意流动于坚对大自然满怀一腔深情,他对自然的吟咏,不仅仅是为了主体真切地再现自然,而是潜入到自然中去,让自然言说。这样,我们读到…  相似文献   

20.
论环境权的确立与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晶 《长白学刊》2001,(4):38-4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环境法具有一定前瞻性,而环境权是环境法的重要理论基础.环境权应该具有主体私权性,为保护当代人的环境利益,应将抽象性的环境权具体化,使之纳入民事权利体系.同时,对后世主体及类人的环境权的保护已超越了私法的能力,因而环境权部分主体缺位和人类权利与自然权利的终极同一可以构成国家采用公法手段履行环境保护职能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