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放,原名高元浤,1927年2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荣誉一级教授称号,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批受聘或受颁一级教授的23名学者之一,具有与两院院士相同的学术影响力,在学术界被誉为"思想高度解放"的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2.
戴庆厦     
正戴庆厦,福建省仙游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部级)系统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美国语言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荣誉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创新基地"语言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戴庆厦教授的社会兼职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郭道扬,男,1940年11月生,湖北谷城人,我国著名会计史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会计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先后担任国际会计史学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美国《会计咨询》杂志编委等职。所著《中国会计史稿》(上、下)被国外同行誉为"东方第一部会计史学专著",在世界上形成广泛影响。湖北省首批"荆楚社科名家"。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史学家第一次合著史学著作。1989年秋,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史学家辞典》。该书由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教授邱树森主编、台湾“中央研究院”著名史学家洪金富等参加编写,全书80万字。这是  相似文献   

5.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国史学术会议——"唯物史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于5月20日—21日在福州市举行,有全国知名党史国史专家梁柱教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国祚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博士生导师)、杨河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新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8日至11日在我校举行。参加会议的汉、满、蒙、回、藏、白、苗、纳西、朝鲜、畲、柯尔克孜共11个民族的122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互相切磋,充满着活跃的学术气氛。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当代中国民族史学的任务、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历代民族政策;近现代中国民族史研究。会议共收到论文73篇。著名的民族史学家,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长白寿彝教授为大会作了录音报告;国家民  相似文献   

7.
柳哲 《台声》2002,(3):43-45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曹聚仁(1900-1972),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有时声誉雀噪,有时沉沦坎坷,也曾深入枪林弹雨,还曾成为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宾。曹聚仁的弟子、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方汉奇曾为自己的业师作过如此的评价:曹聚仁在近代文坛和报坛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复杂,很不寻常,当过教授,当过记者,当过作家,当过各类报刊的自由撰稿人,和近代文坛上左中右的各方面人士,包括周氏兄弟(鲁迅等),都有过密切来往。对曹聚仁的一生和他的一些作品、活动,历来众…  相似文献   

8.
"白寿彝学派"是以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1909—2000)为领军人物的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学人群体,当今主要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构成。这个学派在学术理念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史学理论。他们在治中国史学史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理论追求。他们坚持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重视挖掘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中的理论内涵;重视史学史研究中史学方法论的改进、提高,善于转换研究思路和视角;在史学史的研究中充满现实关怀,积极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优长使该学派在当今史学史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学林奇士沈志华,以不屈地抗争命运的悲剧精神.谱写邀游吏海"苦行僧"的人生,终成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排头兵.他以历年的经营所得,资助史学研究.设立出版基金会,成立大型专题研究课题组,出版大型专题档案集.开创当代中国体制外史学研究民间化的新道路.在学术研究上,他严肃地、科学地直面敏感问题.收集档案,立足档案,既为史学研究者提供"粮食".也为自己的研究夯实基础.成为当代中国新一代史学家独立求索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一本世纪起,世界各国的历史研究都有了巨大的进展。当代历史学家对过去的了解已超过了已往任何时代。但是,历史知识的增长并没有使史学家们称心如意和怀满信心。相反,历史学家自己“对这门学科的怀疑和不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广泛了”。然而,也正是这种怀疑、不满和迷惘使史学家们去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如果说,19世纪史学对哲学的排斥意味着史学的独立,那么20世纪史学家们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反思史学,则意味着史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海内外众多媒体都报道了两条相关的新闻。一条是:海峡两岸史学家提出”中华文明史可以上溯到万年前”;另一条是:海内外一百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联名建议重写中华古史。这引起了广大读者关注。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新闻中的主要人物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以及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2.
<正>赵德馨,男,1932年生,湖南湘潭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史学专家。1951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十四史:尽快英译,推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国家的历史学家因为对中国史学不了解,致使对史学缺乏全面的认识,后现代主义史学家的理论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此。为了推动世界各国的史学家多了解中国史学,克服史学认识的片面性,应尽快将中国二十四史等史书英译,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陈磊 《学习与实践》2012,(7):128-133
冯天瑜先生是湖北地区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他勤于治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冯先生在史学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不拘一格的治学方法。在治史实践中,冯先生善于以小见大,通过"历史文化语义学"来以"概念"解释历史。于史料,冯先生能以采铜于山之精神发掘原始史料和口述史料,在精密的考辨中凸显史学重实录的学格特征;于史学,又能以宏大之气魄融通义理、考据与辞章,赋予史学以新的气象。在冯先生的论著中,"学术性"与"思想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2月27日,由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与《中国治理评论》编委会联合主办的"反腐败法治化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蓝志勇教授、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浙江大学余逊达教授、国家行政学院丁元竹教授、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北京大学燕继荣教  相似文献   

16.
乌仁其其格 《前沿》2004,(11):227-230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 ( 192 4%D%D 1993)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创立英国新社会史学派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 ,成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由于他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富有个性的理论创造与发展 ,从而使他成为国际史学界近年来最广为人知又最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陈梅 《理论月刊》2014,(4):43-45,64
翦伯赞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并密切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致力于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参加"中国社会史大论战",跻身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行列。抗战时期,从历史哲学角度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建国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史论结合文章,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10年6月21日下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了创刊15周年座谈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侯树栋、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崇温、中央党校赵曜教授、北京大学梁柱教授、闫志民教授、国防大学教育长夏兴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山东省社科联原副主席包心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长著教授、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等。我们特摘录一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理论月刊》2010,(3):F0003-F0003,F0002
杨保军教授,男,1962年生于陕北,1991年西北政法学院(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硕士毕业后到陕西日报从事新闻工作,2001年3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4年至2006年在中国传媒大学作博士后研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史学被认为是背时隔世之学,史学著作逐渐受人冷落的今天,有些史学家不禁深深的感叹:史学危机!不错,经济建设的巨流和现代化的浪潮迅猛向前,人们无暇反顾,千余年来一直深受中国学人注重的史学,一下子跌入了它的低谷。然而,历史不仅永远是人类生存的组成部分,也永远是人类精神的组成部分,这样,史学就绝不会成为“死学”。每当人类前进一步,时势必给人类以新的挑战。史学,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亦必将赋予史学家新的使命。在中国史学的领域内,通史的研究与撰述很受人们关注。摆在通史研究者的面前,有两个重大研究课题,这就是:一,通史的内容应当包括哪些;二,如何用一种最适合的体裁形式将这些内容表述出来。读了张舜徽先生的新著《中华人民通史》(三册、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有了不少新的启发与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