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龙凤呈祥     
望子成龙,而不是望而生畏;望女成凤,而不是望洋兴叹,这是多少家长的期待?一辈子,就为了孩子!这是多少家长的感叹?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子女不争气,没出息,甚至沾染不良习气,家长心里那个急,那个焦躁,那个揪心,都露在眼上,写在脸上,挂在嘴上.孩子是自己心血的凝结,智慧的结晶,精华的延续,自己一辈子的寄托,一辈子的希望,一辈子的成就.如果龙凤呈祥,那家庭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幸福,人生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成功!反之,感觉失败,沮丧,无望,颓废,天昏地暗,暗无天日.可怜天下父母心!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怎样做父母,其实是很讲究的. 玉不琢,不成器.不能让孩子“绑架”了家长,也不能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奴隶”;不能让孩子心态像“草莓族”,也不能让孩子生活做“啃老族”.要知道: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疗伤!谁错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被孩子错怪!  相似文献   

2.
<正>"大寒节令送大爱,龙头喜降丰年雪,千户万户曈曈日,十万乌蒙尽开颜"。这是云南鲁甸民众连夜为习近平总书记创作的"大寒"诗。1月19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大寒"的前一天。而正是在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了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的第一站——平均海拔近1700米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土地上。"有没有房子住?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孩子有没有学上?老人有没有安置?生了病能不能治  相似文献   

3.
鄂璠  杨皓钧 《小康》2013,(7):71
在甘肃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一个老师要教授多门学科,没有精力,而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为何担不起这"第一任教师"的重任呢?在教育孩子方面,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答":教不好孩子。"您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答":找一位老师来教孩子。"这是一位45岁的父亲在"2013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之"走进西部农村·甘肃教育现状与困境"调查问卷上的作答。  相似文献   

4.
"这是谁家的孩子?真可爱!"老作家谢冰心接过我们赠送的一本《中国建设》杂志,她深情地望着封面上那天真活泼的孩子照片,眼睛为之一亮,脸上泛起慈祥的微笑.这位八十七岁的著名文学家时时关心着下一代,保持着一颗不泯的童心.正如她说的:"低头爱抚着身边的孩子,抬头展望着祖国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平等理念应得到广泛体现今日中国:教育,是目前大家最为关心的事情之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什么教育会如此受到国人的关心? 丁宁宁:北京一些退休老教师对当前教育的估计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人们为什么这样看呢? 主要是不赞成目前教育界存在一些违背平等理念的做法。有钱家庭的孩子、有权家庭的孩子,凭借家长权势上好学校; 没有钱、没有权的普通家庭,孩子只能"就近入学"。名曰义务教育,实际上什么都收费(包括择校费)。这不仅不符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5,(11)
<正>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鲁迅以子为师儿童往往会成为三口之家的主角,在80后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会在下一代重演吗?怎样做父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919年鲁迅曾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一文中呼吁"父母需觉醒",当时的背景是新文化启蒙,要以割除陈旧传统的方式来为孩子成长开辟一条新路。斗转星移,近百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新媒体的微信圈里,这一问题,依然热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众多媒体和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关于聋哑人犯罪落网的报道,作为从事特教教学工作十余载的我,每当看到这,“辛酸”的滋味顿然充溢胸膛,总会不禁地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败?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育成果——“桃李”满天下吗?思考之后笔者认为,形成如今这种态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聋哑人存在生理上的特殊性,父母对他们往往会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一种是放任惯纵。许多家长对这些孩子都怀着怜惜…  相似文献   

8.
信息博览     
国有企业改革路在何方?休克疗法,还是私有制?人们普遍关注。但是高层人士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中国的国企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搞私有制。 中国相信,尽管国有企业目前困难重重,但这不是公有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说明,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而不能作为否定公  相似文献   

9.
小张好来到人世已一年多了,然而为了她的出生权,她的母亲从怀她开始,就一直为她打官司。直到今天,这起案件仍未有最后的裁决。那么,孩子到底该不该生?妇女的生育权能不能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0.
近期的《南方人物周刊》报道:有人认为,现在北京的孩子与纽约的孩子、伦敦的孩子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要穿阿迪达斯的鞋子,都要吃麦当劳,都上网,走进电影院看全球同步上映的大片……这样下去,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那种文化内核将不复存在。对此,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接受访谈时说,你不能强迫孩子不吃不看,除非  相似文献   

11.
怎样运用“否定式教育法”领导者对下属错误的否定,一定要讲究方法,不仅要让下属知道错了,而且还要让下属从你的否定中受到启示和鼓励,从而及时纠正错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否定式教育法”。你若作为领导者,如何很好地运用“否定式教育法”?参考答案:①开脱式否定。“在这项工作中,你出现了一些错误,但这也不能全怪你,一方面我们在安排工作时有些失误,另一方面你对这项业务不太熟悉……”在下属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领导的一番开脱式否定能保护下属的自尊心,促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少出差错。②商量式否定。“在这项工作中你基本上完成了…  相似文献   

12.
我女儿两岁,我的教育方式是什么都可以让她自己玩,但是面对女儿有危险性的行为时,我开始还可以说服教育,但是如果女儿再犯就会用打手心的方法,而且一直会打到女儿不敢再干。这样的方式对吗?会给女儿的心灵造成伤害吗?用伤害的方式来教导孩子不被伤害,并不能教导孩子正确地回避危险动作,反倒是一种鼓励。两岁的孩子处在对世界探索的旺盛期,充满着新奇感与兴奋。打是一种深刻的心理体  相似文献   

13.
<正>春节耳闻目睹的两件事至今仍然揪心。第一件事是1岁零3个月男童涵涵遭遇车祸,2月23日转往川大华西医院救治时,救护车遇到私家车侵占应急通道,直到次日凌晨4点才抵达医院,孩子不救身亡。第二件事是鞭炮声,无论是春节假期,还是假日后的深夜,都能听到急促尖锐的鞭炮声在不远处骤然响起,或持续不断,惊人酣睡、难以成眠。不能判定应急车道被堵就一定是孩子离世的最大元凶,但也不能说就与之不无关系。同样,鞭炮声为何会肆无忌惮地在午夜徘徊不歇?  相似文献   

14.
牵手滋味     
也许是前生修来的缘份,我找了位干保安的丈夫,和他牵手9年,也就尝透了9年的酸甜苦辣? 和丈夫相识时,我觉得他是不善言辞的人,尽管家人不赞同我和他结合,但我还是在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夜晚和他牵手了?日历翻飞,斗转星移,现在儿子都8岁了,他却没日没夜地忙,把我留在宿迁老家?孩子出生后,我每天带孩子干家务活,很累很闷?不是我不能吃苦,而是在疲劳后没有人安慰我,哪怕陪我说一句悄悄话?后来在他单位领导的关心?照顾下,我们娘俩才从乡下来到他工作的地方团聚?由于他工作的特殊性,即使不值班也很少回来,家成了他名副其实的"饭店"?"旅馆"?记得去年…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9,(2)
正@中国小康网:#法国通过禁止打屁股法案#【法国通过禁止打屁股法案部分家长:打是必要的教育手段】2018年11月29日,法国国会通过"反日常教育暴力法案"引发争议。有家长反对:我小时候就被家长打屁股让我认错,为什么我不能打我的孩子?还有家长说自己本来就不打小孩,但被小孩的回答现场打脸。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聂彩霞编辑:你好。 我结婚已经7年了,正属于痒痒的时候。最近,老公的又一次出轨被我发现,我很伤心。第一次我忍了,第二次我也忍了,而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想离婚,我相信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会幸福的,可老公又像前几次那样哭着求我原谅他,说他是爱我的。我真是很矛盾。 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给我一个建议?我到底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孩子无节制地乱花钱,父母着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是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会遇到的情况。怎么办?是彻底断绝孩子的零花钱还是改掉孩子的坏毛病?当务之急是父母要学会和帮助孩子一起理财,方可了却心头之烦……  相似文献   

18.
在东非,食物匮乏,人们经常挨饿,导致成千儿童死亡。科学家却发现,被评为"好带养气质"的孩子,在遭受饥饿的灾难时,他们更容易遭受伤害,死亡率高于"难带养气质"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因为比较起来,这些孩子不那么爱抱怨,逆来顺受,结果也比较容易死亡。而那些较难带养的孩子,遇事反应强烈,不易安抚,不易妥  相似文献   

19.
《时代潮》2004,(12)
刘胡兰变成金发碧眼洋娃娃六一儿童节前夕,李宇新小朋友在上海一家书店买了《刘胡兰》和《雷锋》两本书。可回家阅读时,他的爸爸妈妈却诧异地发现,书中的卡通插图竟将英雄完全改头换面:15岁就牺牲在敌人铡刀下的刘胡兰低腰褶裙、金发碧眼,几代人心中的楷模雷锋鼻梁挺拔、双目溜圆——活脱脱的两个“洋娃娃”。孩子在看完这本读物之后,不由发出疑问:“这刘胡兰、雷锋怎么和课本上的不一样呀?他们是中国人吗?”面对孩子的疑问,家长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家庭教育不当和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青少年自杀、自残、校园暴力及家庭悲剧等屡屡发生,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提出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心理却变的越来越难以琢磨?为什么家长期望得越大,得到的回报往往越小?曾有报道说,有位科学家在对一些国内外18岁以下的孩子做过问卷调查: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有很多外国孩子在第一栏中添的是“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而在中国孩子的问卷中很少找到“爸爸妈妈”的字样。是中国的父母付出得太少吗?恰恰相反,中国的父母,尤其是现在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