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讲者自然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高山、没有河流、没有原野、没有草木,我们无处获取木料、种植粮食、接来饮水,人怎么去生活。"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比如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  相似文献   

2.
方永刚是成功的。有人问成功的秘诀。他说,我对事业的要求是"知之、好之、乐之"。知。方永刚常言,"问题研究不透不算爷们儿"。他研究问题有两个法宝。一是勤思考:为什么洋务运动实业救国没有成功?为什么戊戌变法制度救国没有成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找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12)
正如果说文字像风,让人领略意象之美;如果说图画像云,让人尽享色彩之魂;如果说音乐像水,让人陷入琴瑟之灵。这些符号,可以彼此加叉、融合,织串出瑰丽欢畅或是抑郁伤感的情怀。以往我聆听过的室内音乐,总感觉单调,而易于让人出神或是不耐久听。但是,音乐家欧聪阳在音乐厅策划的室  相似文献   

4.
"官二代"问题并非始自今天,可以说由来已久。唐代贵族后代中有卓荦不凡之士,也有猥琐平庸、为非作歹之徒。为什么同样生在崇尚诗书礼乐的贵族之家,日日锦衣玉食,最后走上的却是两种不同的道路?之所以如此,我觉得首先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政治因素等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屠晶靓 《世纪行》2014,(7):47-48
<正>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的"五四"讲话中劝勉广大青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所处的时代环境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怎样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古人说,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今天,青年还要有信仰吗,青年还要坚持怎样的信仰?关于这两个问题,我想起身边的两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第一个人是一个副镇长。六年前,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史以来,即是"分久必合"的社会发展规律。目前,中国统一,已成为定局,究竟怎么个统一法?两岸人民都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打中国人",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这样"一国两制"首先要进入我的家庭,我们两岸这一大家人就有了"一家两制"的生活方式,因为在台湾我还有个家。我是河北省遵化市人、退休女教师,现年71岁。48年前  相似文献   

7.
齐夫 《楚天主人》2013,(7):49-49
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如何才能认识自己?这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几千年前提出来的问题。人,终其一生,又有几个人明知自心?或正因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道出了"自知之明"之稀缺。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时感叹:"此天亡我也,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笑对死亡,自刎乌江。一代枭雄,在  相似文献   

8.
"人"与"民"是有所区别的。上古的时候,前者指的是"自由人",而后者指的是"奴隶"。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合而为一,变作了"人民"。到了近现代,"人民"这个词的份量日益加重,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与"民"的迥异含义被人们所提起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与"民"这两个字义的独立性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地方仍然必须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而且要各就各位,不得僭越。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的"电影人"、"画人"、"音乐人"等,若把这里的"人"换作"民"则就非常别扭;同样,若把"移民"、"烟民"、"股民"等中的"民"换成"人"也会贻笑大方。这里面,既有群体与个体概念之别,又有特定人群与普通人群概念之异。人与民各自的古老含义虽然  相似文献   

9.
王营 《中国保安》2008,(12):76-76
生活赐予每个人想象的权利,邂逅保安公司这一特殊的舞台,你会选择做些什么?低头,回望,意踟蹰,我决心不再流连于无果的思考,略整行囊,去寻觅这世间最美的景致,去探索谜一般的信念宝藏……第一乐章:保安芭蕾。清晨,你与那薄薄的朝露一同起床,开始一天的"芭蕾之舞"。每天,你身旁的行人都会得到你的微笑,让他人觉得天空永远是晴的,乌兰诺娃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21,(3)
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这一系列"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7年1月18日,继前一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发表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演讲之后,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点心理问题,想得到你的帮助。"一个朋友到办公室找我聊天,我突然对他说了这句话。他看了我一眼说,是不是最近工作太累了?工作压力太大的人心理是比较容易出问题。不用担心,很多人都这样。我说,那就好,那就好,心理疾病太时髦了,不是谁想得就能得上的。  相似文献   

12.
刘莉 《传承》2008,(4):94-95
"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疏理  相似文献   

13.
人家常做什么梦我不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只知道自己常做的梦,要么是绕着大街小巷行走,要么孤独地埋头水旱田里干活,或是背着行李到一个陌生的住处寻找铺位,再就是到一个熙熙攘攘或冷冷清清的大食堂打饭,不是没有粮票了,就是打烊收摊了,总之吃不上一碗顺心饭。我没找人解过梦,不管是土法的,还是弗洛依德的。醒着的事情还无可阐释,顾得上梦中那虚无缥缈吗?我想,这大概是反映了"食、色,性也"的第一需要,冥冥中提醒我,吃饭的大事不可轻视吧。老实说,我没有在严格的意义上挨过饿。  相似文献   

14.
我打"乳臭未干"的时候,看到传统的舞狮表演,或是看到古老的高墙大院门前的石狮子,心中都会有一种疑惑,相信您也有过同样的疑惑:这些狮子长得怎么不像我们见过的狮子?  相似文献   

15.
人们把起落无定、繁华缭乱的市场经济,称作"大潮"。这名称,生动形象,词义贴切。既为大潮,就有浪起波涌,与计划经济的死水一潭相比,搏击于其中的人,会感受到许多刺激和乐趣。因此,只要是想凭本事吃饭的人,无不为这一大潮的到来叫好。然而,有乐趣就有苦恼。又有谁不曾有过"人在潮中、身不由己"之感?以职业而论,有条件的,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忙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没条件的,看到别人发了财,活得似乎更滋润些,他也"人在曹营心在汉",当了和尚懒得撞钟,结果发财谈不上,倒丢了手中的饭碗。至于说面对金钱、女色等,又有几个人不曾为之心动?又有多少人懵懵懂懂堕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9)
正有田园,有音乐,有伙伴,这是台湾姑娘庄慈芯的理想世界。沾露水,闻稻香,结知己,这是庄慈芯的现实生活。理想与现实,在成都相遇。地处西南城郊的一座农场,装下庄慈芯的"田园梦",并吸引一拨接一拨的两岸青年,在这里经营各自的"斜杠生活"。留在理想之地农场的名字里有"爱"字和"家"字,主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表达得足够坦白。"成都是一个让我有家的  相似文献   

17.
邹福清 《理论月刊》2007,(11):116-118
屈原是"诗人"还是辞赋之士?自汉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历代士人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汉代士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代以来,士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问题?从中国的经典诠释传统入手,深入认识"诗人"、辞赋之士这两个概念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揭示出历代士人在解读屈原时,力图将屈原形象定位于"诗人"或辞赋之士的不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统一论坛》2002,(5):26-27
方言、饭菜系之国家安危?此话乍一听,真是耸人听闻。吃饭、说活与国家安危何干?说话、吃饭是人之本能。不聋不哑,就要说话;没病没灾,就要吃饭。这本来与政治无什么关系但在今天,台  相似文献   

19.
张涌 《公民导刊》2013,(6):52-53
"人文"是什么?即便读过书的人,恐怕也未必能说得清楚。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同学们都觉得很惊讶,"人文"我懂啊。可当梁晓声问"人文"是什么时,学生却回答:"我认为典型的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  相似文献   

20.
周琼 《人民公安》2013,(Z1):12-14
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正式开通。这条全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却也将高铁与民航之间的较量,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随之而来的春运考验,更为这场较量添了些人潮汹涌的底色,万人关注的气势。"高""空"之下,是兵戎相见?还是握手言和?不打折的春运之争2013年1月10日,离春节还有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