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捷文 《党建文汇》2006,(9):45-45
1993年苏丹大饥荒时,一只兀鹰紧盯着一个因饥饿而伏在地上的小女孩。就是这张照片,它以最显著的方式表明了人性的倾覆。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仅用一张照片就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  相似文献   

2.
苗生 《党史文苑》2000,(2):39-40
走进南京下关的渡江胜利纪念馆的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题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20英寸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4月22日,背景是浩瀚的长江,主景是一条坐满了解放军战士的木船,战士中间坐着一个小女孩,船尾老大爷在掌舵,还有一个梳着一条粗大辫子的姑娘在拼命摇桨,  相似文献   

3.
自 1993年以来,江津聂荣臻元帅文物征集办公室的同志们,经几年努力,在北京、南京、上海、南昌、太原、石家庄、张家口及老区阜平、平山等地,征集到照片千余张、实物500多件。这些文物和照片是聂帅光辉一生的记述和见证。  相似文献   

4.
走进南京下关的渡江胜利纪念馆的正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题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 2 0英寸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 194 9年 4月 2 2日 ,背景是浩瀚的长江 ,主景是一条坐满了解放军战士的木船 ,战士中间坐着一个小女孩 ,船尾老大爷在掌舵 ,还有一个梳着一条粗大辫子的姑娘在拼命摇桨 ,奋力向江南驶去。这一切 ,即使是过去了整整 50年 ,仍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许多看过这张照片的观众 ,都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提出这样的问题 :照片上的那两个姑娘今天还健在吗 ?她们在哪里 ,生活得好吗 ?1999年初 ,为纪念伟大的渡江战役胜利 50周年 ,南京…  相似文献   

5.
1990年12月28日下午5时,即敬爱的聂荣臻元帅91岁生日的头一天下午,在北京铁道部干部管理学院学习的龙必涛同聂帅的外侄李继金等四位表哥,来到位于北京景山东街的聂帅家中,给聂帅祝寿。这是龙必涛第一次到聂帅家作客,他的几个表哥去过多次。  相似文献   

6.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问题。会议期间,毛泽东看到了江青拍摄的一张仙人洞照片。照片为从仙人洞前石护栏的角度,远望西北方锦绣峰的景观,上方有蟾蜍石、古松疏影数丛作为点缀,左下方为锦绣峰白鹿升仙台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部空间则为黄昏时天幕上出现的阴暗云层,照片题名为“庐山雄姿”。9月9日,毛泽东为这张照片赋诗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1963年12月…  相似文献   

7.
<正>几声电话铃,吵醒了在家午休的石景山八角街道特钢社区退休职工张积武。"张师傅,我带来两袋旧电池,您看我送哪儿去啊?"一位女士在电话里问道。"旧电池?"张积武一愣,马上明白了:"你是找报纸上登的那位回收旧电池的小女孩吧?"张  相似文献   

8.
难忘聂帅     
我随聂帅到过重庆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3月,聂帅在广州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后,与贺龙元帅、罗荣桓元帅一同经南宁、贵阳到重庆、而后又到成都、西安、三门峡、洛阳等地视察。第二次是1964年11月,聂帅在广州开完中央军委常委会,休息一段时间后,于1965年3月下旬,与贺龙元帅、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从广州乘飞机到成都,听取四川省科委关于西南地区科学技术工作的汇报后,转赴重庆考察重庆地区的军工企业,研究三线的铁路建设和重庆飞机场的扩建问题。聂帅两次到重庆,遗憾的是日程安排得都很紧,始终没有机会回故乡江津看一看。聂帅去世已经12年了,我…  相似文献   

9.
正开国元帅中最早去世的是罗荣桓,时间是1963年12月16日;最后一位去世的是聂荣臻,时间是1992年5月14日。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最为长寿,活了94岁,其次是聂荣臻,活了93岁。其实,聂荣臻的身体在十大元帅中算是比较差的一位,特别是晚年,健康状况又进一步恶化。据他的保健医生傅志义回忆,聂帅85岁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肠功能紊乱等严重  相似文献   

10.
湖北荆州“挟尸要价”的照片获得中国新闻的“金镜头奖”曾引发一场讨论。在详细看了一遍这张照片出台的前因后果,以及同时的其他数张照片之后,我个人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张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照片,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初,聂荣臻元帅在玉泉山疗养的时候,叶剑英元帅送他一张轮椅。聂帅非常喜爱这张轮椅,不仅是因为坐着舒坦,而更重要的是他格外地珍惜他与叶帅之间患难与共的革命情谊。 1924年至1925年,两位老帅都先后执教于著名的黄埔军校。在这座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里,他们彼此留下  相似文献   

12.
下面这张泛黄的老照片,1948年4月4日拍摄于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同年4月14日发表于南京《中央日报》,现保存在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仔细看这张照片,可见主席台右侧后方坐着两个人,他们是速记员.左边的速记员是一位女性,正在花架前埋头记录. 她是谁?沈安娜. 她是受周恩来长期领导的秘密情报员,以速...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5月14日,开国元帅聂荣臻辞世24周年。24年前的今天,帅星陨落,山河同悲;24年后的今天,盛世神州,深情缅怀。作为聂帅在家乡的一个晚辈亲属,我曾有幸陪同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委领导多次拜望聂帅,聆听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聂帅20岁离开家乡,只有1955年在西南地区调研兵工企业时短暂地回到江津县城,连吴滩  相似文献   

14.
1960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某部高炮三连视察.和班长胡重森亲切交谈,鼓励他退伍后回乡务农,把农业生产搞上去.随行记者拍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30多年来,胡重森把这张照片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直好好珍藏着.毛主席的一番话深深铭刻在胡重森的心坎上,激励、鞭策他扎根农村,为农业生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胡重森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新建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毛泽东主席诞生一百周年的前夕,我们专程来到新建村,拜访胡重森.老胡中等个头,略显精瘦,黑黝黝的脸膛泛着红光,叫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老胡从箱里取出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递给我们看,并兴奋地说:“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到我们班时拍摄的!”  相似文献   

15.
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展览厅第一部分《青少年时期》的最后展出有一张题为“1924年7月在巴黎的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成员欢送周恩来归国时合影”的照片。照片上共有13人,其中前排三位坐着的从左到右依次是王景岐、周恩来和赵栋;后排右起第一人是李富春、第二位是林蔚,其余的现在尚未搞清。这张照片拍摄地点是在法国巴黎,而且周恩来拍过这张照片后就已回国投身滚滚的大革命洪流,而照片上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也是这张珍贵照片的持有者王景岐早在拍这张照片一年后就去世了,所以这张照片能得以流传到今天就更为不易了。 还是从照片上的主要角色说起。 王景岐(又名玉晓,亦作京岐)是浙江嵊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被孙中山委为中国国民党旅欧驻法总支部执行部长。国共合作后,同时旅欧的周恩来是这个支部的宣传部长。1924年,经周恩来的入(共产)党介绍人张申府向孙中山推荐,周恩来奉调回国,临行前,与旅欧驻法国民党支部成员拍下这张合影。周恩来回国后,王景岐因积极组织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展览厅内,有一张题为“1924年7月在巴黎的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成员欢送周恩来归国时合影”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共有13人,其中前排三位落坐者,从左到右依次为王景歧、周恩来和赵栋;后排站立者右起第一人是李富春,第二位是林蔚,其余不详。这张照片摄于法国巴黎,周恩来在拍过这张照片后,就启程回国,投身于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而照片上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也是这张照片的持有者王景歧,却不幸在拍摄此照的第二年去世了。那么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怎样保存流传下来的,至今鲜为人知。王景歧(又名王晓,…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中,涌现了无数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产生了一批功勋卓著,永垂史册的伟大人物,江津籍元帅聂荣臻就是其中的一位。研究聂帅的生平和业绩,思想和精神,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的外公唐庶咸与聂帅的母亲是胞兄妹,聂帅是我的表叔。我早就为有这样一位表叔而感到荣耀和自豪。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只能从母亲那儿听到和从报刊书籍中看到聂帅的丰功伟绩和道德风范,而想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一种愿望。因为母亲告诫过我:“你表叔肩上担子重得很,不要去给他添麻烦。”因此,很长时间,我都只能以信件方式向…  相似文献   

18.
再谈淡泊名利□赵峰原总参谋部顾问孙毅将军一生为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他功高不显,位高不居,淡泊名利。在作家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一书中有一幅六人合影的照片,其中一人是孙毅,而文字说明却误为邓华。后来还是聂帅指出了这个失误之后才得以更正。有人问孙毅,这...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15,(1)
<正>近日,笔者来到韶山市采写收集党史资料,见到韶山村村民毛泽友家的厅堂里,悬挂着一幅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与乡亲们合影的照片。提起这幅照片,毛泽友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他说:"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与亲戚、邻居聊天时照的,我父亲毛贻笙站在后排左数第二个位置。"这幅照片,曾被一位外国记者从摄影师侯波那里拿到带至国外,几十年后才被辗转送回到韶山。1959年6月26日早上7点左右,毛贻笙在毛泽东父母坟山下割牛草,一位着  相似文献   

20.
张兵 《湘潮》2006,(5):50-52
我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我1996年7月随钱其琛副总理访问西萨摩亚(现国名改为萨摩亚)时,在总统府门前,同该国终身元首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第二殿下的合影。正是这张照片,让我回想起与元首的两段接触以及30年前元首在中国特殊时期的一次访问。唐山大地震后第一位来访元首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此后,余震不断。北京大多数街道两旁搭起了防震棚,人们都露宿街头。外交部的有关领导紧张地商讨着,要不要将9月2日至9日的萨摩亚元首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访华时间推迟。但这是一起早已定好的外国元首来访,是中萨建交后,首位南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