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日渐瓦解,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秩序尚待健全。其中政治伦理与伦理政治化、经济伦理与伦理经济化、传统伦理结构的解体是影响大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几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日渐瓦解,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秩序尚待健全。其中政治伦理与伦理政治化、经济伦理与伦理经济化、传统伦理结构的解体是影响大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几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发展中,道德劝善无力,拜金思潮迭起,不讲信誉,不守规则,铺张放纵等现象在扩展。社会文化生活中出现的这种道德精神的低谷,是在近十年来道德政治化倾向逐渐淡化的总趋势下发生的。政治对道德的干预弱化,这一趋势既包含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步,也带来了道德生活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即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的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依据生态政治本身的系统组成,其价值系统应分为自然-社会-政治价值系统、社会-政治价值系统、政治内系统价值系统。生态政治自然-社会-政治价值系统具有政治化的自然工具价值、政治化的自然享用价值、政治化的自然生态价值(有的学者认为也具有政治化的自然自价值)。在生态政治社会-政治价值系统中,“社会政治化”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社会政治化”又与“市民社会”、“政治社会”的彼此消长紧密相联。在生态政治的政治内系统价值系统中,则需着重探讨生态政治中的政治主体、政治理论、政治道德、政治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评价社会风气,首先应对社会风气这个概念有所界定。一般来讲,它是一个道德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伦理关系与人们之间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关系有联系,但却不能混为一谈。评价时下社会风气,不少人并不否认经济比过去繁荣了,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社会民主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比过去增强了,但  相似文献   

7.
政治伦理的前提审视:政治和伦理关系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在政治伦理的元理论层次上进行讨论。它包含了重新探讨政治伦理前提性的若干理由以及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基础这样两大主题。文章认为 ,之所以要对政治伦理的前提进行再审视 ,是因为当前政治伦理研究中出现的有关政治伦理的基本看法的差异性、政治与伦理实践中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不同倾向以及在政治伦理框架中的若干具体理论研究 ,都使重新探讨政治伦理的前提成为必要。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主体活动基础、结构因素、制度层面、时代需要等五个层次 ,对政治与伦理关系何以能结合为政治伦理的问题 ,亦即政治伦理何以可能的前提问题进行了理论梳理。  相似文献   

8.
道德进步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使命,同时也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现代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对和谐社会建设和道德进步提出了全新要求。道德的进步,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立伦理规范。道德冲突的消解和转化,必然为社会和谐奠定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9.
政治伦理是人类社会伦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现代政治主要是政党政治,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而,政党伦理就成为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政党伦理建设旨在探索使执政党所确立的政策及运行的各项制度符合宪法与法律要求的同时,还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认同和拥护。执政党伦理建设可以提升党的道德影响力及凝聚力,巩固其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涛 《理论学刊》2003,(6):97-98
道德作为社会整体文化内容的核心部分 ,总是存在于社会结构关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之中 ,并深受这种关系及其变迁的影响。在当今道德研究中引人思考的问题是 ,道德仅仅属于个人对善、恶行为的抉择 ,还是具有统一性的规范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 ?各学科对此都特别关注。本文拟就现代社会结构转型引起道德分化、观念冲突以及是否还存在统一性道德的问题略陈己见 ,旨在为当代道德坚持和道德实践原则达成共识作出努力。一、社会基本结构关系转型与“领域性”道德的产生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1.
雷信来 《世纪桥》2009,(19):60-62
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伦理型社会,政治泛道德化和道德泛政治化是它的典型特征。这种社会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对专制王权没有任何约束,诚然专制王权在道德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用道德制约权力是不可能的。由于“内圣”与“外王”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致使“内圣外王”的理想化为鸟托邦,而真实的社会状态则是“外王内圣”。要想摆脱“内圣”与“外王”二律背反的窘境,只能另辟蹊径,寻找其他的批判武器。  相似文献   

12.
西周时期的君臣关系体现为宗族关系,孝在西周是一种宗教、政治权力,是调节宗族长幼、君臣上下关系的伦理规范,这是西周孝观念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忠的内涵已经被包含在孝观念中。春秋时期,忠德之所以能够从孝德中抽绎出来,成为独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与这一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状况是紧密相关的。忠德自其产生起,就具有社会道德和政治道德两方面的意义。忠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而产生的,是春秋时期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忠也是一种政治道德,要求包括国君在内的统治者忠于国家、忠于社稷、忠于人民。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道德,忠还是对臣的道德要求,要求臣忠于君。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充满变数的人类文明模式的选择过程,面对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伦理道德的挑战,我们应正确应对.赫尔穆特&#8226;施密特的<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一书就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伦理重建对于我们有很多启示:伦理学要与时俱进、反映新时代精神;充分发挥职能精英的道德责任,树立公共道德的榜样:正确处理道德生活中基本的问题和关系;伦理在各国虽有不同表征,但全球化伦理的真谛却是相同的--尊重和宽容.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新视野》1987,(4)
1、什么是道德?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相互间必然要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了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必须用一定的规范来调整这些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相应地产生了调整这些关系的经济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道德与其他行为规范的根本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二是道德不象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经济规范那样需要由国家、政党、经济部门专门制定并由专门机关监督执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  相似文献   

15.
公民伦理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西方自古希腊以来萌发的民主到启蒙之后确立为人的主体性和公民社会的权利向度。公民伦理的自主和平等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一种以权利和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利伦理,是以现代政治国家为背景和基础的公共道德。当代中国建构公民社会和培养公民伦理,应发展公民作为公共生活主体的权利主体性与道德主体性。在公民教育中以权利向度启发公民作为公共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道德文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具有如此深厚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 ,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扬善抑恶、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今天的中国人是在既定的“传统”中生活 ,不可能也不应该割断传统文化。处在社会生活中的人们 ,总是从既有的历史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01,(5)
以德治国的基本涵义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对人们的约束是柔性的,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并发挥作用。所以,以德治国就是要将人类社会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伦理关系和道德活动方式文明化、规范化,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上升为“治国行为”,使道德具有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同等的效力和作用。我们认为,以德治国具有三层相互联系的基本涵义:一是道德法律化。要使道德成为治国行为,就必须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全体社会公众所认同。认同的办法,除了依靠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道德教化,而礼治则是开展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儒家礼治学说有助于当今时代的伦理建设。儒家伦理范畴和伦理关系,如“仁爱”、“忠孝”等。对当代伦理建设的正面人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普及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学术界就互联网的政治效应开展了广泛讨论。关于互联网带来的政治效应存在两种竞争性观点:乐观者认为互联网具有积极政治效应,能够促进政治信任、政治兴趣和政治知识;悲观者认为互联网正日益"去政治化",减少了社会资本,带来政治疏离、政治极化等消极效应。现有研究并未探析互联网去政治化对良好治理的影响模式和机制。利用2015年中国城市治理调查数据与广义倾向值匹配分析方法,从个体层面检验互联网去政治化的政治效应,讨论互联网去政治化对政治兴趣、政治知识、政治信任和政府质量等因素的系统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去政治化带来复杂的政治后果,总体上对国家治理的良好运行有负面效应。尽管去政治化强化了中央政府信任,但高度去政治化导致公众疏离政治生活,缺乏政治知识,更带来公众对政府质量的负面感知,成为妨碍公众理解政治生活和政治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政治伦理价值是它的核心价值,它要求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公共行政清廉,要求立法司法公正、廉洁。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必须从传统思维意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从对官员道德精神教育向建设公共权力的政治伦理转变,从宣教官员向培训群众转变。要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最高价值目标,充分发挥它的政治伦理的教育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