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新挑战的背景下,学习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文化领导权”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基本理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和实践需要,分析当前文化领导权理论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建构以人为本的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自主话语体系;批判西方错误文化思潮,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净化网络生态“新阵地”,提升文化领导权的传播力;重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队伍建设,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从而在学理上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支撑,形成中国话语“阵地”。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伟大斗争话语建构,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战略清醒、自警的政治品格和宽广的世界胸怀,承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是增强话语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新时代伟大斗争话语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夯实理论根基,以中国理论构筑学理支撑,以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为源头活水,以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公共性为话语建构原则。新时代伟大斗争话语作为行动中的语言,能够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现实物质力量,对于凝聚斗争共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叙事、推动伟大斗争话语吐故纳新避免落入历史惯性思维窠臼、对外讲好伟大斗争故事廓清西方认知迷雾、解决世界公共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秦法  秦磊 《党建》2020,(3):26-2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方面。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4.
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一样,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也在进行激烈博弈,争夺社会意识话语权。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是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有机统一。理论话语包括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显性话语表现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性质层面,分为经典话语与非经典话语。实践话语表现为基础话语、主体话语、结构话语与特色话语的多重综合。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其现实话语形态的多重表达,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解与整体把握,增强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更好推进人民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6,(7)
建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话语就是一种权力,本文提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区别于以往简单的意识形态说教,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在世界、国家、社会双向互动中的探索出立足中国立场,有效世界表达,回应时代诉求的创新思路和运作方法,实现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最后本文提出话语权与元理论阐释、民众理论自觉、对话与论战、精神文化共同体等四个理论命题,它们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构架,也是树立中国道路、制度和理论自信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李杰 《世纪桥》2023,(2):37-39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为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必须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全过程。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通过把握“主导”话语与“主体”话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结合话语的继承性与时代性,话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播平台,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入手,找到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着全新的时代境遇及严峻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必须积极构建以"个体—社会"为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体系。个体维度下方法论体系的构建,应注重个体主体性及内化作用的发挥;社会政治体系维度下方法论体系的构建,应注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及教化作用的发挥,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民众的理论自觉及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主导地位的关键,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采用了以"说教—认知"为主的实现路径,这种被模式化了的话语形态、话语方式和话语渠道,使得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存在着诸多困境。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斗争,建构以"认同—践行"为表征的话语体系,采用对话型话语方式,塑造整合型话语形态,创建适宜性、多样化话语渠道,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实现的必然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历经百余年,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得到了极大完善。就历史和理论逻辑而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实现了伟大飞跃和创新发展;就成就而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实现了重点聚焦;就经验而言,新时代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自觉制定并运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依托最新网络科技成果,妥善治理网络价值观念体系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充分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意蕴,凸显了防范和抵制敌对意识形态激烈攻击的现实意蕴并揭示了构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法治治理体系的价值意蕴。为此,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法治治理应当加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法治体系、全方位构筑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监管体系和构建网络意识形态法治治理的创新机制,从而进一步维护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外形势面临着一系列复杂深刻变化,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高校师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此,高校要与时倶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构建契合时代需要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顺应时代潮流,着力完善并及时更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平台;建设"五支"队伍,为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当代青年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构成了一套虚无主义话语体系,对当代青年的历史观、国家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其话语产生的发展逻辑显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对新时代青年意识形态的侵蚀。  相似文献   

1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提供思想指导;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鲜明的价值标杆,增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站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立场;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采取分类分众的叙事手段,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吸引力和感召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同时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传播力和引导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坚定意识形态工作的国际话语自信;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坚守并拓展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落实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研究,不仅要通过话语体系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而且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5.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一个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稳固。当前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存在温度不够、效度不够、信度不够、深度不够的问题。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可以通过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等四个维度建构。新的话语体系的建构,为全面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的价值意蕴,维护了高校稳定和国家稳定。  相似文献   

16.
正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之一,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科学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1.坚持根本: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体现什么人的需要、为谁服务是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问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主要表现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应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进行创新,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8.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热点与重大课题。基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消解意识形态危局的理论与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被确立起来。新时代视域下,这一根本制度以保障政治社会文化安定、建设意识形态法治体系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以现实表达,呈现出价值符码、呈现样态和依托载体的现实映像。为完善这一根本制度,可以聚合国家、学术界、媒体机构和学校的多重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当代话语的生产表达、打造马克思主义系统研究的基础工程、塑造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宣传模式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2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中国而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高校而言,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时效性,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新时代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路径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思想上坚定、立场上明确,为社会主义尽职尽责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的创新。从内涵和维度来看,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构筑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增强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创新成果,有利于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