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尚昆是1940年底从太行回到延安的,一直到1947年撤退。他在延安工作、生活了六、七年。在“难忘的延安岁月”中,直接参与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本文试着对杨尚昆在延安的工作和生活作一简述。“延安整风是很伟大的,不然全党的思想统一不了”杨尚昆是1940年底回到延安的。那时,延安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七大,把各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都召了回来。但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形势骤然紧张,会期被迫推迟,杨尚昆等也就留在延安。杨尚昆回到延安不久,中央决定由他协助王稼祥管理华北委员会的工作。8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改组,他仍任北方局书记…  相似文献   

2.
孟红 《党史纵览》2007,(7):4-12
"言传出去,争取过来" 从1940年底由太行根据地回到延安,一直到1947年撤退,杨尚昆在延安工作、生活了六七年,直接参与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出色地贯彻了"言传出去,争取过来"的交际方针.  相似文献   

3.
我党发展史上有伟大意义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至今已43年了。由于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引起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与党内开展伟大的整风运动,“七大”在开幕之前曾经过了长期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事实上很多地区参加党的“七大”的代表,早在1939年下半年或1940年上半年就已经根据党中央当时的通知正式选出。并陆续出发奔赴延安了。浙江党参加“七大”的代表是1939年10月中旬在金华集中,到皖南中共中央东南局报到,经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去延安的。我们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各根据地党领导的支持在新四军八路军部队护送下,经过长途跋涉,于1940年12月16日胜利到达延安。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记得“延安名角”1940年8月底,周恩来去苏联治疗臂伤后经延安返回重庆,在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同志们都非常高兴,因为他回到红岩使整个气氛都改变了,大家在生活上好像也活跃起来,所有同志对他都非常尊敬爱戴。恩来同志本人对大家都很亲切,没有一点首长架子。那时,我对他不熟悉,在延安的时候听过他作报告,我们从延安新来的这批年青人在离开延安前,他和其他首长一起接见过我们,他还和我开过一句玩笑,说我是个“小广东”。有一天,我抄完急电,小鹏不在,我拿着一叠电报到恩来同志处,他很快专心地读完,抬头看见是我,有点惊愕地说:“你不是…  相似文献   

5.
任弼时是我党在区域执政时期接触经济建设工作较早的老一辈革命家。1940年他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后,除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等党务活动上,还同时肩负着代表中央指导陕甘宁  相似文献   

6.
1940年6月14日,萧军第二次来到了延安。萧军一到延安,即担任了“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及《鲁迅研究丛刊》主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党和同志们的信任,使萧军满怀激情,愉快地投入到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1954年7月26日,我突然收到一封中央办公厅寄来的信.拆开一看,十分熟悉的刚劲、潇洒的毛笔字跳入眼帘:“沈阳,东北军区直属公安八十六团政治委员任寿武同志……”落款“毛泽东”.我一连看了几遍,热泪夺眶而出,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延安,回到了毛主席身边.我是1941年6月由延安中央军委总政警卫排警卫班长调往延安中央局毛主席警卫排任警卫班长的.后来,又当毛主席的特务员,跟随毛主席作警卫并兼收发文件、电报、报纸和其它事务.至1943年底调离,我在毛主席身边前后工作达3年多时间.其间,充分领略了这位与人民群众时刻心连心的时代伟人的风采,切身感受到了这个特殊大家庭的关怀与温暖.  相似文献   

8.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通过红色电波,我们每天及时地把党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我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40年到延安,经过中国女子大学短期政治学习,秋天被分配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任播音员。当时我化名“麦风”,同志们则戏称我为“麦克风”,说我是红色广播电台的第一代播音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领袖和一代伟人,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学习。他自己不但是学习的一生,而且也要求全党以及他身边的人注重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就有两件典型的事。 1940年底,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有一批军队干部,从前线回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其中有一些较年轻的同志,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生活惯了,一时不能适应党校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厌学思想,甚至闹情绪,要  相似文献   

10.
倪良端 《湘潮》2006,(8):14-15
几句见面话,拉近了留过洋而实践经验“不丰富”的杨尚昆与行伍出身、战功赫赫的彭德怀的距离1933年底,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派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从瑞金赶到红三军团报到。在军团指挥部,穿着一身褪色的军装,打着整齐的绑腿,面含笑容的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迎上前握住杨尚昆的手,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欢迎,欢迎你呀!我代表红三军团全体指战员欢迎你到任!”有点腼腆的杨尚昆诚恳地说:“带兵打仗我是外行,到中央苏区的时间也不长,望你多多帮助。”爽直、谦逊的彭德怀说:“我年龄虽然比你…  相似文献   

11.
正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它不仅解决了党内的"三股歪风",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而且使得亲身经历这场运动的每一位党员干部迅速成熟起来。其中,被叶剑英誉为"党的骆驼"的任弼时,就是在这场运动中迅速成熟起来的典范。从1940年2月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回到延安,到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  相似文献   

12.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 冼星海自幼酷爱音乐,23岁时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25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指挥。 1935年,冼星海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参加抗日救亡音乐工作。1938年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赴苏联,因积劳成疾,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为此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相似文献   

13.
1940年1月4日至12日,我们党在延安召开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一次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14.
日本工农学校是一所教育、改造日本士兵的学校,它的建立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争取更多的人站到中国人民方面来,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创办“日本工农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办,1941年5月15日,在延安八路军大礼堂  相似文献   

15.
郑德厚 《党史博览》2003,(7):38-42,44
解方原名解沛然,青年时期被张学良派往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张学良部队任职。曾任国民党部队第五十一军第—一四师参谋长。1936年4月加入中共地下组织。1940年4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撤出国民党第五十一军。1941年春到延安时,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并得到高度评价。一次,毛泽东幽默地说:“‘解放’同志你已经回到家里来了,你的名字就改为‘解方’好了,不要再‘解放’了。”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经常奔忙往返于延安、重庆之间。1940年3月刚从苏联治病回到延安的周恩来就考虑到此次返渝尚须办理的有关事宜。一是重庆办事处的警力不足;二是电台方面人手不够。周恩来想趁此次返渝之机带一批同志到重庆工作。中央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从陕甘宁边区部队抽调了32名红军干部组成警卫排护送周恩来到重  相似文献   

17.
<正>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广大海外华侨青年认定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成为海外赤子的共同心声。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一壶一钵去长征,不怕关山万里程,满腔热血去受训,不到延安誓不停!”为争取华侨支持和参加抗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延安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1940年9月5日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有170余名华侨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18.
鱼恩平 《党史纵横》2004,(12):33-34
博古,原名秦邦宪(1907年———1946年),江苏无锡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因为他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导致党和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甚至险些葬送了中国革命。后期,他主要致力于我党的新闻事业,同时担任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第一任社长,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40年底,博古从重庆返回延安后,毛泽东与张闻天同他谈话征求安排他工作的意见,博古提出了办报的想法。原来,博古在重庆时亲眼目睹《新华日报》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进行百般刁难,肆意扣押报纸,大肆恐吓读者,动辄无理检查、威胁甚至查封的情形。所以那…  相似文献   

19.
“我曾亲眼见到总司令朱德自己装了饭杂在勤务兵中,狼吞虎咽吃了个饱。”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延安的见闻,改变了他的看法。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了一顿800大洋的盛宴。在延安,毛泽东则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宴请他。  相似文献   

20.
一 1940年6月14日,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担任“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及《鲁迅研究丛刊》主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党和同志们的信任,使萧军满怀激情,愉快地投入到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中去。 时间仅仅过了一年,1941年7月间,萧军产生了离开延安到重庆的念头。为此,他特意到毛泽东那儿辞行。如何向毛主席开口呢?一路上,萧军心情极为矛盾,在延安与毛泽东初次相会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清晰地展现在脑海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从大上海一路辗转,于1938年2月间流亡到了山西临汾。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