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监管的模式是银行监管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综合考虑我国银行业风险的现状,国际监管与国内金融改革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国金融开放的整体要求,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选择,应以提高金融效率控制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目标,充分规避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市场化法制进程,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的混业营业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较有代表性的混业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以德国和瑞士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以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事业型控股公司模式。本文通过对这三种模式优缺点的考察,旨在对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型金融机构大部分完成了从传统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转型。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引致全球金融海啸。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带给人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在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业务单一化的中小商业银行及大型专业化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和破产,而绝大部分大而全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却在危机中平安渡过。因而,我国金融业不仅应进一步发展自己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而且应加快混业经营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国外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市场”导向型、“全能银行”导向型和“主银行”导向型,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点。中国的国情决定其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不可能是主银行导向型的,也不可能采取市场导向型的模式,我国的模式应是以内部人控制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督导作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系统的影响不是太大.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国金融机构是政府支持的,老百姓不断地把存款往银行里存,对政府、对金融机构有充分的信心;二是中国的银行不缺流动性,没有流动性危机,不像美国的银行遇到流动性危机就需要政府注资,中国政府则要银行多放贷款;三是由于中国的金融系统还不够完善,没有投资银行、金融衍生品,杠杆率很低.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督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本文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系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各国正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金融领域的机构监管和分业监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跨行业经营不相适应,容易出现监管空白与不协调,而且传统金融监管重视合规性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则要加强风险监管。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典型的金融创新,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也要创新。我国未来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要创新监管模式,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分业监管与联合监管相结合,并探索集中监管改革;要创新监管措施,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数据监测,建立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安全性标准;要创新监管的参与主体,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外,还要完善行业自律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内控制度。  相似文献   

8.
金融业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和WTO的现实将推动国内外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控股公司的发展将由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产生影响 ,理性的选择是建立统一的、内控机制和自律机制完善的监管体制以预防金融控股公司对中国的金融稳定的冲击 ,同时促进控股公司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市场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规制行政的存在与发展就不可避免。当前,"监管国家"的兴起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各国都在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监管模式。这为中国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参照,但是,基于国情的差异,特别是政府管理模式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调整过程中,中国的选择必然要求"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开放银行"作为全球银行业创新发展模式的最新实践正式登上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舞台."开放银行"以银行业数据互通开放为起点,通过开放API数据源,实现银行与银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据共享和互通,深刻影响支付产业的发展.实施开放银行,将真正提供以客户为主导的金融支付服务,构建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竞合关系,弱化支付场景边界,实现监管方全局监控和监管."开放银行"以银行业为突破口,通过自身变革深刻影响着支付产业中各个支付参与角色,带来支付产业的整体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