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促进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不断增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很多位高权重领导干部在查处过程都出现了职务犯罪问题。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已经严重威胁了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职务犯罪出现的新情况和内部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从源头上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2.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12,(3):54-55
职务犯罪向"软贿赂"转型近年来,国家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先后颁布司法解释,明确并细化了各种形式的受贿行为,以便对行贿、受贿犯罪行为进行更为精确的打击。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软贿赂"行为,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 ,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反贪部门不断加大了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 ,加强了执法监督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但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我们宝鸡市渭滨区检察院1999年查办的16案17名职务犯罪的情况看 ,在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特点。1、涉及国有企业中生产、流通领域的经济犯罪案件突出。在1999年所立的16案中 ,涉及国有企业中生产、流通领域的部门13个 ,占所立案总数的81 .2 % ,使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率居高不下。2、贪污犯罪呈上升趋势 ,且手段隐蔽。从近…  相似文献   

4.
姚呈明  陈建国 《唯实》2004,(10):51-52
一、新时期职务犯罪的特点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腐败本身也在不断发生演化,职务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职务犯罪年轻化。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不满35岁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案件7331人,占全年的19.28%;共立案不满35岁的国家工作人员渎职案件2820人,占全年的29.14%。干部腐败年轻化,成为我国职务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职务犯罪高官化。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2003年间查处的高官最多,为60人,其中1999年和2003年分别查处10人和13人,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案件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要案往往为大案,例如因“沈太福案”被揭…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我们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中的职能作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检察干部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预防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新世纪新阶段职务犯罪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预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近几年来,沁阳市检察院不断以改革的精神和超前的眼光全面加强预防工作,突出预防重点,拓宽预防领域,在实践中积极创建新的预防机制,研究探索新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遏制和减少了职务犯罪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平安沁阳”建设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陈希同、王宝森到徐炳松、胡长清,近年来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不断发生,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当前,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是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能否取得更大成效的关键,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央纪委副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同志。  相似文献   

8.
经济犯罪的手段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不断变化.我国金融职务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这是社会生产关系变革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复杂现象,有着多因素、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熊时升 《求实》2004,(11):69-71
当前我国的职务犯罪出现了新变化 ,从全国近年来的职务犯罪案件来看 ,家族型、群体化、同体化、期权化等特征明显。从社会学理论角度分析这种新变化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在整个犯罪案件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一、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一)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缺陷叠加为某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两种不同体制并行运转,不仅给经济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而且也为职务犯罪及其派生犯罪提供了温床。如有人会在多种所有制之间和多种调控手段之间寻找空隙,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伺机贪污受贿,变相出售手中权力得以自肥。(二)…  相似文献   

11.
高亮 《求实》2005,(Z1)
职务犯罪的认定主要依据我国刑法的有关法律规定以及职务犯罪构成理论。但是 ,在司法实践中 ,司法机关受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形形色色 ,各式各样 ,尤其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国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职务犯罪日趋复杂 ,在认定职务犯罪时 ,刑事法律的原则和职务犯罪构成理论的抽象、概括性 ,致使无论在适用法律上 ,还是理论的运用上都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对某些案件定性为职务犯罪有所争议。因而 ,有必要结合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探讨在认定职务犯罪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正确把握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虽然刑法第…  相似文献   

12.
动向     
《廉政瞭望》2011,(23):10-10
腐败高发催生职务犯罪预防局 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厅长宋寒松日前指出,当前我国仍处于腐败多发易发期,但各地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设置参差不齐,阻碍了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最高检已明确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构建设.在一些地方推广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局的做法和经验。截至今年10月,全国有11个省的247个检察院正式设立职务犯罪预防局,还有74个检察院正在拟设筹备申办中。  相似文献   

13.
沈小平 《共产党人》2008,(14):33-36
目前,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呈易发多发态势,腐败案件也出现很多新的变化。据广州市司法局不久前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广州职务犯罪有四成是30岁左右的青年干部和公职人员所为,而广州青年干部和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人数的85%年龄在30到35岁,他们掌握一定权力,有许多是单位和部门主管。另据北京、济南两市检察院的类似统计情况也表明,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行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形势之严峻,问题之严重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文章对我国职务犯罪的现状、主要原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以达到提高认识,完善对策,遏制职务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全球能源紧张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煤炭这一涉足人类生存领域最广、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众能源。作为钢铁生产大国,我国对煤炭需求旺盛,煤炭价格受制于产能、运输等因素起伏不定,给一些不法供应商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瞄准煤炭购销环节大动脑筋,与之对应,近年来,煤炭需求大户的购销部门成了职务犯罪的高发部位,这些部位的工作人员往往职位不高,职务犯罪由此出现了低职化现象。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侦破的某钢厂质监总站系列受贿案就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6.
柳晞春 《党建》2014,(3):60-61
正近年来,行业腐败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和群众热议。理性分析、正确认识,是防治行业腐败的基础,也是走向有效治理的起点。行业腐败的突出表现行业腐败最初表现为行业不当福利和行业不正之风。一些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行业资源、自身职权和工作便利,违法违规操作进行谋私"自肥"。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会不断发酵,出现行业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集团化、集团利益个人化的严重现象,形成各种深层次腐败,体现为集体犯罪、群体犯罪和大量的串案窝案等。从近些年我国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情况来看,行业腐败领域范围不断扩大,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  相似文献   

17.
反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达到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之一.职务犯罪作为普遍的一种犯罪,也是常见的腐败现象之一.因此,如何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是我国政府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文章试图从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及包括法律层面上的多种因素探析我国职务犯罪多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尝试提出其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机构的数量、业务的范围以及网点的分布格局,还是存贷款金额都远远超过改革开放之初,突出了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银行的职务犯罪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犯罪方法愈来愈新,愈来愈高科技化、组织化;犯罪程度则愈演愈烈,合伙抢劫运钞车、合谋抢劫银行、内外勾结制造巨额信用证诈骗等恶性刑事案件频频发生,对我国金融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因此,研究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种类以及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19.
《先锋队》2013,(15):32-33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政府工作部门,行使着土地的行政审核、审批、处置、确权、登记、发证和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等重要职权。近年来,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土资源系统也成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部门。目前,党中央、国土资源部相继下发文件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也相应制定了惩治腐败、治理商业  相似文献   

20.
刘发 《党史博采》2008,(1):54-55
<正>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职务犯罪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是公职人员所处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是诱发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不容忽视的外部条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外因。因为环境是一个多质、多维的有机集合,其对职务犯罪的影响也在不同层面和范围起着作用。笔者试从分析环境对职务犯罪影响谈一谈构筑社会化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