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邓皖宁 《前沿》2013,(18):57-58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幸福理论外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高校在现实中幸福因子缺失造成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片面与异化的倾向。通过阐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校三方面得出建构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杨东柱 《前沿》2014,(7):54-56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扬弃和超越了宗教和资产阶级的虚幻幸福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实幸福观。它把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强调只有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才能获取幸福,从而区别于享乐主义;它把人类幸福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达到社会幸福作为最大目标,从而为人类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具有丰富内涵而又有明确未来指向的科学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幸福观深刻阐释了幸福的根源与逻辑,提出了实现幸福的方法路径。要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出发,深刻认识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深层次需求,努力塑造新时代的幸福观,协调推进民生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为人民群众追求幸福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关于幸福本质的科学阐释,也为我们走向幸福提供了正确的指引。新时代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深入的研究解读,找准新时代幸福的本质,认清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打造充满幸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幸福观是以"现实的人"的需求、人的"自由自觉"实践、个人与共同体的融合发展作为观察维度,崇尚的是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评价标准。马克思眼中的"幸福"不仅是"现实存在"的个性表达,而且是实践主体本质力量不断继承、积淀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把对"至善"的价值思考转换为追求人的个性、类特性以及社会特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实诉求,从而使人们构建的民生幸福图景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6.
高校生活化德育的根本旨趣就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幸福的大学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想的人;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高雅道德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执着科研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理性消费生活。高校生活化德育构建幸福大学生活的具体路径是:树立科学幸福观,认识幸福;培养敏锐幸福眼,体验幸福;善于寻找幸福路,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所在,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幸福观,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一种能力,大学生幸福感的普遍降低呼唤大学生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幸福教育的地位,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能力,更要提升审美能力和积极情感。大学生幸福教育需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增加幸福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鲜明的思想内容。从现实和理想角度把握幸福观,明确了在取得现实幸福的基础上不断朝向理想幸福前进,突显出由现实幸福到理想幸福的幸福追求;从物质和精神角度理解幸福观,强调物质幸福满足的同时重视精神幸福的满足,突显出由物质幸福到精神幸福的幸福境界;从个体和人民角度分析幸福观,突出了个体获得个体幸福的同时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幸福,突显出由个体幸福到人民幸福的幸福底色;从创造和享受的角度阐释幸福观,得出了人民群众在劳动创造幸福的同时理应共同享受幸福生活,突显出由人民创造幸福到人民共享幸福的幸福路径;从国内和世界角度论述幸福观,体现了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要为世界人民谋合作共赢,突显出由中国幸福到人类幸福的幸福张力。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具有这五个维度的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8次提到“奋斗”,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价值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从生成逻辑看,它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发展和创新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接续弘扬和时代转换、对自身独特经历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概括;从理论意蕴看,它科学回答了“为何奋斗能幸福”“为谁奋斗才幸福”“如何奋斗得幸福”等一系列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从实践特质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方略,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5,(7)
幸福是人人追求的生活目的,马克思从人的本质思想中科学阐释了人的幸福,分别从人的需要是人的幸福的基础,人的劳动是实现幸福的途径,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幸福的可靠保证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由此启示,我们可以通过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诠释和解读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的幸福观和价值观 幸福是人人追求的,但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同时也各有不同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幸福指数的高低,不仅仅关涉辅导员自身,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科学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个体物质的实现与精神的实现的统一、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的统一、享受和创造的统一"。关注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幸福向度,不仅有助于"以人为本"思维前提的奠定、良好合作型组织环境的营造、职业认可度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能力,从而实现"生活方式"对"谋生手段"的超越,使高校辅导员真正担当起大学生人生导师的历史重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论古典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幸福呢?古今中外的伦理学家不仅涉足讨论过,而且所给出的答案也是各异的。有人曾概括过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曾出现过六种幸福观:德性幸福观、享乐幸福观、自然主义幸福观、宗教幸福观、劳动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文欲立足现代思考视野来谈谈古典幸福,因为现代幸福继承之发展而来,首先当然是否定式,其实更多的应是肯定式的,尤其是近来通过对现代性事业的反思,更明确了这一点。(一)概括起来古典幸福①包含有幸福和道德内在一致的意蕴。古典人认为幸福的定义是人生的圆满、至善的实现,在他们看来,幸福(至善)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比如苏…  相似文献   

15.
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统一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在现实中这似乎总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快乐主义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又是建立在错误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只有抛弃对人和人的幸福的内在性理解,才有可能化解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之间的外在对立。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对于幸福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并没有直接的、系统的论述,而只有零散的表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西方幸福观和中国传统幸福观进行综合、详细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应是人类社会最高形态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幸福观即共产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生活品质之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市民感受幸福的能力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这一切都与人们的幸福观问题密切相连。虽然幸福观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但围绕"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这一主题,构筑社会主流幸福观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对生活品质与人们的幸福观问题进行伦理剖析,进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活品质与人们的需要层次、生活品味、生活态度等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直接相关,科学的幸福观能帮助人们提升需要层次、提高生活品味、和谐生活态度,从而提高感受品质生活的能力,最终实现品质人生。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方玉 《前沿》2011,(5):56-59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规定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幸福观。在幸福观的视阈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追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指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幸福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奋斗目标,现代公民的荣耀与幸福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诉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指向,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所具有的理论力量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幸福观几乎是所有学科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哲学视野里,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怎样理解人的需要和幸福?答案还根植于怎样看待人的尊严和价值,怎样认识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的幸福观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健康与精神生活,它既能促进个体人的精神健康,又可以对整个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时代,人类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不同.中国人的幸福观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色即空"、"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不同类型.在扬弃前人幸福观的基础上,当代中国人正在追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一致"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