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里斯本专电 葡萄牙总理卡瓦科·席尔瓦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87年他首次访华时,签署了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如今,七年过去了,他又要到中国访问。动身前夕,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采访在他那间宽敞明亮的会客室中进行。在这里,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席尔瓦总理先后盛情接待了来访的中国总理李鹏、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和国家主席江泽民。他对记者说,“在同中国领导人举行的谈话中,他们都向我讲述了中国近年来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变化,此时我非常想亲眼看看七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1972年9月,上台执政仅两个多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何要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匆匆访问中国,并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在田中首相访华以前,又是谁充当了类似基辛格这样的角色,他是田中授权的“特使”,还是冒牌的?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过程中,又有哪些细节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3.
阿拉男爵     
很久以来,我就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比利时王国阿拉男爵(BARON ALLA)了,但总是害怕我的文字难以表现出他的风貌和他对中国的深情厚谊.他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当来北京访问的比利时朋友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感到巨大的悲痛.我记得,初次同他结识是1973年秋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一次招待会上.他身躯伟岸,红润的面孔衬着白发、白须,不时发出琅琅的笑声,豪放而又热情.他在比利时是贵族又是知名的画家,是原来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的理事,同郭沫若、齐白石都是好友.他多次访华,还担任  相似文献   

4.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主席、人民共和国总统萨莫拉七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对中国进行了他的第五次友好访问,取得了成功。萨莫拉总统从一九六八年他首次访华以来,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九七一年他第二次来访时,周恩来总理同他长谈了五个小时。一九七五年莫桑比克独立前夕,他又一次访问中国。这次,萨莫拉总统强调他是来向中国人民学习的,来访的目的之一就是探讨中、莫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推动两国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5.
埃及友人谈中国改革开放本刊特约记者王亚东张兰华开罗专电最近,记者采访了一些曾在中国工作过的或正在同中国公司做生意的埃及友人,请他们谈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看法。“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在埃及总理府从事经济政策研究的萨拉赫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6.
把一切为了人民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始终─—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湖南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杨泰波邓小平同志曾在为英国一家出版社出版他的文集而作的序言中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习他的著作,回顾...  相似文献   

7.
布达佩斯专电 “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更不可能有两个同样的国家。我们两国都清楚这一点,都意识到应按不同情况处理自己国家的事”。 匈牙利国会副主席絮勒什·马加什在他多瑙河畔国会大厦办公室接见本刊记者时,畅谈了他率国会代表团于9月下旬访华的感受,强调中匈两国国情不同,对国家事务的处理亦不同,匈牙利国内体制的改变不  相似文献   

8.
陕西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源头。昔为秦蜀咽喉,这里不仅重峦叠障,物产丰富,而且还有着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今年7月7日我有幸受到习仲勋副委员长的接见,接见时他那种对故土的眷恋,对陕西人民,特别是凤县人民的思念与关怀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我。  相似文献   

9.
多数“全天候朋友”在非洲1967年6月,时任赞比亚总统卡翁达首次访华,受到中国的高规格接待——毛泽东亲自到人民大会堂门口迎接,周恩来与他进行了深入会谈.归国后,卡翁达总统盛赞中国是赞比亚人民的“全天候朋友”.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9,(15)
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4月5日至9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穆巴拉克总统第七次访华,总统政治生涯的各个阶段和中国三代领导人都有交往,而这一次访华的...  相似文献   

11.
1970年8月,经毛泽东批准,斯诺携夫人实现了第三次访问新中国的愿望。前两次访华,斯诺实地了解了中国人民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后所取得的成就。他回国后在美国进行了38次演说,一直殷勤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他自费拍摄了记录影片《四分之一的人类》,并写成《大河彼岸:今日红色中国》一书,向美国各界介绍"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卢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中国建国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让朋友感到羡慕,使敌人产生妒忌。”卢金回忆道:“我六次访华,每次都惊喜。”1985年他第一次访华时,惊喜于深洲的现代化,后来到过深圳多次,又惊喜于深圳越来越美;1985年在上海外滩望浦东,几乎看不到高楼;近年重游上海,惊喜于浦东的崛起,这里已可同发达国家大城市比美。他赞叹道,50年变化惊人哪!过去贫穷落后,一盘散沙,现在统一团结,兴旺发达,拥有实现“四化”的巨大政治潜…  相似文献   

13.
布加勒斯特专电 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在他启程访华前夕,在罗共中央办公大厦接见了新华社驻布加勒斯特记者、本刊特约记者,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齐奥塞斯库答记者问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的法律思想不仅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法制事业的发展,也为当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奠定了重要基础。“人民”和“正义”是毛泽东法律思想中“绝对超越指向”的两个要素,毛泽东法律思想中法的价值就是人民正义。  相似文献   

15.
一、埃及工会与政府关系密切,官僚主义严重 埃及工会领导大多是兼职。工会与政府关系也很密切。每年劳动节前,埃及工人工会总联合会(埃及:亡联)领导与劳动部部长一起要向政府总理汇报劳工方面的情况,提有关建议和问题。每年劳动节前总统穆巴拉克都要接见埃及工联全体执委。  相似文献   

16.
决策是由决策目标、决策方法、决策步骤、决策技术以及检验决策的标准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主体行为。决策主体选择什么样的决策目标、使用什么样的决策方法,往往是由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7.
李红旗 《瞭望》2012,(44):24-25
埃及在阿拉伯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埃及总统穆尔西就职不到两个月主动提出访华,显示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而且当地舆论几乎一边倒拍手称快。这绝非偶然,是中阿不断增强互信、密切经贸往来、活跃人文交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赵燕 《党政论坛》2001,(12):17-19
邓 小平同志关于行政组织目标方面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 ,立足于中国国情 ,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行政组织目标观。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将此座右铭贯穿其革命生涯的始终。在他所著的《邓小平文选》的三卷中 ,不断地提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人民观。邓小平的人民观是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19.
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十二月下旬的中国之行,成为一九八四年中国外交舞台上出现的又一个引起全世界注目的大事。 阿尔希波夫原定于一九八四年五月访华,但在最后一刻,苏方宣布因“未准备好”而推迟访问。当时在国际上曾引起种种议论和猜测。但是,正如阿尔希波夫所说的,由于“客观上需要我们两国努力使几年来中苏双边关系中出现的积极发展趋势稳定和加强”,在一九八五年新年的前夕,他终于飞到了中国。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事隔二十多年后,苏联这样一位高级官员访华意味着“中苏对话进入了新的阶段”,是“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20.
陈晓云 《民主》2004,(8):12-14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举世景仰的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他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亿万人民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奉献给人民无私的爱爱人民,奉献给人民无私的爱,这是邓小平同志崇高人格的一种重要内涵。他曾深情地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拳拳情怀时刻萦绕于心,伴随他走过一生光辉的征程。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他认为,共产党员的含义或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人民是父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没有忘记“儿子”对“父母”所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这就是无条件地把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