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淮法治》2008,(10):8-10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标准是实际提供劳动,只要劳动者实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实际用工,就建立了劳动关系。不论劳动者是否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都受法律同等保护。  相似文献   

2.
孙晓 《法制与社会》2013,(28):275-276
新劳动合同法是一部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新劳动合同法》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起了显著性的作用。是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它的有效实施是以政府为企业减压、承担更多社保等福利义务的配套设施为条件的,但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如何正确看待合同法以及对企业的影响,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荣芳 《现代法学》2012,34(3):64-70
劳动关系产生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权利义务的开始。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不仅给该法的执行带来了许多困惑,还给劳动法理论造成了一系列冲击。劳动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作为一种诺成性的非要式合同,承诺达成,合同即成立。除了合同中有特别约定,劳动合同成立之时即生效,形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不是自劳动合同履行之时起建立。  相似文献   

4.
王晓鹤 《法制与社会》2011,(3):262+281-262,281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载体,又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凭证。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在劳动用工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包括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和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使得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引起了学术界及社会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5.
《北方法学》2022,(6):30-38
立足数字时代和我国用工领域立法的现实,我国将制定的《劳动法典》应是一部调整涵盖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等用工关系的统一的“劳动的法典”。雇佣合同进入《劳动法典》是因为在立法史上,我国通过劳动合同实现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发生了劳动合同制度对雇佣合同制度的制度替代,导致雇佣合同无法系统立法并进入《民法典》中。而从法律渊源角度看,劳动法和民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并不影响二者发生法律渊源交叉,法典化完备性和体系性的技术要求,反而支持在一部法典中系统调整不同类型用工关系。从功能的角度看,将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置于一部法典中,有助于按照类型和谱系的方法对各类用工关系进行符合实际的法律组合调整,有利于完成数字时代对“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形的”用工的规范。《劳动法典》总则应规定用工关系调整的对象、原则和一般规则,分则应按照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为主干,调整雇佣关系、非典型劳动关系、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况之用工的规范为特别规定的布局进行体系安排。  相似文献   

6.
司法实践与学说理论一般认为,《劳动合同法》第7条和第10条第3款确立了所谓的“用工建立劳动关系”规则。将该规则机械地理解为劳动关系统一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将导致诸多现实不公以及法律体系的内部违反,构成法律漏洞。“用工建立劳动关系”规则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解决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关系难以证明的问题,第7条和第10条第3款的文义超过了立法目的预设的范围,应当通过目的性限缩,将该规则的适用范围限制在有用工行为而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一特定情形。同时,对该规则进行目的性限缩的附带效应,是重新确立了当事人合意在劳动关系建立问题上的决定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政府法制》2008,(3):12-12
《劳动合同法》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该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炳倍的工资。  相似文献   

8.
王天玉 《时代法学》2009,7(2):56-62
《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扩大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经济补偿金的适用范围,以此强化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但同时却没有对劳动者的辞职权进行合理的限制。这种制度设计没有充分照顾到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平衡,忽视了“和谐”的内涵。为此,应当修正目前劳动者辞职权制度对劳动关系矫枉过正的规定,减弱法律的刚性,实现劳动关系的动态平衡,使“和谐”与“稳定”的价值追求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对规范劳动合同关系、完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劳动争议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笔者认为,新法对解决劳动争议具有重要作用的仲裁与诉讼关系仍然未能有效理顺,这必然为今后发生劳动争议的解决埋下隐惠.笔者主张废除"仲裁前置"程序,确立"裁审分离"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开始正式实施,它是一部新时期调整劳动用工关系的法律,具有更加侧重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对企业用工进行较大限制特点。它的实施对电力企业用工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做出了重大修改,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同时细化了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定。因此,在劳动合同法全面实施以后,企业为回避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本企业一些辅助性岗位大范围的引入劳务派遣用工,这就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风险。本文就结合企业实际,简要分析了劳务派遣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和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后存在的一些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1.
钱敏 《法制与社会》2012,(15):117-118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有关规范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但与立法进程不相适应的是,部分企业业主和劳动者遵守劳动法律规范的意识滞后,导致一些企业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纷争频发,且受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此类纠纷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以新的用人单位因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而与原来的用人单位产生的劳动用工纠纷尤为尖锐。  相似文献   

12.
林超 《江淮法治》2011,(19):53-54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广大劳动者享有广泛的民主和权利,切实维护劳动切身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固定用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用工形式,  相似文献   

13.
鲍雨 《法制与社会》2013,(1):240-242
本文在对传统上"双重劳动关系"介绍分析的基础上,检视这一理论的缺陷,借此提出双重劳动合同关系。并结合相关民法学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探寻双重劳动合同关系的法理依据。结合实践中我国用工制度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图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化用工形式。  相似文献   

14.
唐海雄 《特区法坛》2004,(11):15-17
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一直是我国劳动关系的主要表现。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劳动雇佣关系出现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非国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其劳动佣工制度尚待规范;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陆续开展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等改制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杨飞 《中国审判》2011,(3):91-93
家乐福超市女工案反映出目前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尚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的性质如何认定?换言之,劳务派遣构成逼劳动关系还是双重劳动关系。由于《劳动合同法》已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订立劳动合同,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于燕 《法制与社会》2013,(29):176-177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管理、职工维权难和社会保障水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就要从政策法规的引导、宣传和加大执法力度等各方面多管齐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达到切实维护职工和企业等各方利益,实现双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董桂林 《法制与社会》2011,(30):183-183
本丈提出了高校后勤饮食面临新的用工压力,强调了建立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背景与必要性,探讨如何连立和谐劳动关系,稳定高校饮食服务队伍,构建高校和谐饮食环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江淮法治》2011,(14):56-56
劳务派遣是一种新的用工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雇佣和劳动力使用相分离,派遣劳动者不与要派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关系,而是与派遣机构存在劳动关系。正因为如此,很多劳动者感到扑朔迷离。觉得“劳动派遣”像雾像雨又像风。劳动者的权益往往在这些迷离中被侵害。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我国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情况,针对"强资本、弱劳工"的现实,侧重于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对弱者施以援手,使劳动者能够取得与用人单位相对平衡的地位.但是当前企业违背((劳动合同法>,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并不少见,本文从规范用工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的监管和加大对侵害劳动者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两大方面提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措施,以达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法律监督是法律实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加强了劳动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工作,但实践中用工不签订合同、克扣拖欠工资、违法超时加班和不办理社会保险等行为仍大量存在。要充分发挥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建设性作用,推进工作场所劳动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履行,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