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2013年,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凭借她笔触细腻、寓意深刻、内涵深远的短篇小说,几乎不受争议地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第十三位获此荣誉的女性,门罗赋予"女性主义作家"更为复杂、丰富的含义。而她的作品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她用女性独有的语言来谈论、描述形形色色的女人的生活。《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Hardship,Friendship,Courtship,Loveship,Marriage)是门罗的第十部短篇小说集,其中与小说集同名的短篇小说尤为引人注目。讲述的是女主人公乔安娜从一名被压抑、被忽视、毫无话语权的女管家成长为拥有幸福家庭的女主人的经历,揭示了女性特质的强大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可抗性。  相似文献   

2.
姚春海 《学理论》2010,(25):183-185
曹雪芹钟情于《西厢记》,并将其融入《红楼梦》的描写。通过其中众多人物对《西厢记》的评价,《红楼梦》描写了一段有悖于封建礼教的高贵爱情,刻画了一大批恪守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当前人们主要认为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导致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悲剧,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反封建性格使爱情走向了幻灭。通过与《西厢记》的比较,我们发现《红楼梦》爱情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处的环境中缺少了一个《西厢记》中"红娘"式的爱情"擎天柱"。旨在从《西厢记》的角度,阐述《西厢记》之所以成为喜剧,而《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魂断蓝桥》被称为经典的爱情悲剧,而影片的原名为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本文首先分析直译的缺点,然后联系剧情结合中国文化分别从"魂断"、"蓝桥"、"魂断蓝桥"三方面进行赏析,仔细品味片名翻译中的文化韵味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4.
《瞭望》2010,(39)
<正> 对于已经奉献过相似的《我的父亲母亲》的张艺谋来说,只有单纯并且重复单纯是远远不够的《山楂树之恋》的影厅坐不到4成观众,这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甚至《我的父亲母亲》《千里走单骑》都有不小差距——是人们厌烦这位"准大师"了,还是号称"史上最干净爱情"的这部影片有些矫情?上世纪70年代,在物质匮乏、人情凋敝的"文革"时期,静秋、老三的爱情自由生长,显得简单而纯粹——"文革"背景之下,两个出身都有问题的孩子走到  相似文献   

5.
杨茜 《学理论》2013,(24):179-180
《牡丹亭》是以理想的"情"与现实的"理"的矛盾冲突为主线,通过女主人公杜丽娘,一个生活在封建大家庭的富家千金,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努力做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怎奈却敌不过青春的骚动、及对美好爱情和自由生活的追求,不惧礼教,不畏世俗,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想要的生活,因"情"而死,为"情"重生,通过自己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和大胆地与封建礼教相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汤婧 《学理论》2012,(28):150-15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被视为儒家理想人格。本文以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切入点,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解读《论语》,进一步了解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养成和理想追求,由修身而化成天下,对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2)
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形式主义文论家,但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作家。在20世纪初他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陌生化散文小说。他的作品创作与理论研究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对应的,在小说的体裁、结构、叙述角度,人物形象等方面体现了诸如"加密"、"解密"、"偏离"、"讽拟"、"位移"等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以什氏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以他20年代创作的《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为例,分析和阐述什氏散文小说中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8.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论语》中的一些思想也难免存在着消极性。从家国礼乐制度、人治思想等角度对《论语》政治思想进行批判,从"正统论"、"官本位"、"关系文化"等角度对《论语》时代文化观念进行批判,从君子标准、中庸弊端的角度对《论语》道德伦理思想进行批判。以《论语》思想批判为题,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发展的利弊得失,对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7)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伟大的作品里,莎士比亚以天才真诚的诗人激情,携带着时代的烙印,坚持文艺"反映自然"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使得主人公性格鲜明,感情自然流露,悲剧中的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自然对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悲剧情节的发展进程。他以青春的力量,美丽的爱情批判中世纪野蛮而腐朽的道德伦理,揭示封建势力顽固、保守、落后的本性,从伟大、美丽、真挚、纯洁的爱情与残酷、丑恶、流血的私仇之间势不两立的冲突中,赞美了爱情、自由和幸福。  相似文献   

10.
杨炼 《民主》2019,(10)
正读新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丽宏的新诗集《疼痛》,让我想到一部当代《野草》。"疼痛"一如爱情,堪称人类最古老又积淀最深的诗题,触碰它而不被无数杰作吞没,不仅需要绝大的勇气,更考验超强的能量。赵丽宏不避险峻地直抒胸臆:他抚摸《疤痕》:"赤身裸体时/我发现自己伤痕累累";他检索《遗物》:"纸片上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6)
《黄连厚朴》是叶广芩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龚晓默是文本中的主人公之一,他外表虽光鲜亮丽,但实际上悲剧色彩贯穿其中。主要呈现为爱情、婚姻悲剧和性格悲剧,导致其悲剧性后果的直接原因便是其缺乏男子的担当与胸怀,这也是中国男性的根本弱点所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便是"黄连"与"厚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决策体制是民主集中式决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承担着"忠诚反对者"和"前瞻性建言者"的功能,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为《决定》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决定》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广阔空间。可以预见,中国智库的发展正逢一个令人欣喜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张迎 《学理论》2011,(27):84-85
有关《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经济说、哀悼兄弟情绝说等等。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的某个侧面,但也疏忽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局限了视野。另外,在阅读与理解《伤逝》之前,我们还应该理清作品中的叙述者同作者的关系。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追问。  相似文献   

14.
张巧平 《学理论》2010,(16):173-173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嘲讽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彬格莱、夏绿蒂与柯林斯、莉迪亚与韦翰等年轻人的婚恋故事,通过"茶杯里的故事",从当时的婚姻爱情观念、女性主体意识及主人公个性魅力等方面阐述了爱情、婚姻与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资本论》是以对商品的分析为开篇的,而在作为《资本论》手稿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则是以"货币章"为开篇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之所以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既是因为商品概念是马克思《资本论》唯一可能的开端范畴,而对商品的分析亦是《资本论》唯一可能的开篇之章,也是因为"商品章"作为《资本论》的开篇之章所具有的"外部性",使得《资本论》的整体文本结构与文本逻辑得以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展开。  相似文献   

16.
郭清  杨丽 《理论导刊》2020,(6):106-112
《实践论》是中国特色话语建构的成功范例。文章从《实践论》话语角度出发,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为宏观考量,从理论阐释和语言艺术中讨论分析《实践论》"接地气""表真情""产共鸣"的话语风格。从问题意识入手,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其话语风格成因。从新时代话语体系构建着眼,启示我们应在人民群众、中华文化和中国理论的向度中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构建有"魂"、有"源"、有"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郭松廷 《学理论》2009,(9):133-135
本文分析了《越狱》中监狱的内涵(有形的监狱彝无形的监狱),越狱在本质上就是逃离束缚,重获自由。透过《越狱》可以看到,逃离的不仅仅是具体有形的监狱,还有着众多无形的监狱。如果说逃离有形的监狱是可行的话,那么摆脱无形监狱的束缚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依据福柯、拉康和巴特勒等的理论,指出“越狱”的价值在于不甘束缚、不断超越精神的凸显,颂扬人们的超越精神本身,尽管也许人们不得不一直在“越狱”。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阶级斗争"是《宣言》的逻辑主线,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决裂,两个必然"才是《宣言》的思想精髓,有的学者则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宣言》的核心观点。上述几种看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只是从某个方面或角度对《宣言》进行理论阐释,没有充分挖掘《宣言》中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吴因易 《民主》2005,(12):38-38
惊悉中国文坛巨匠巴金 老人逝世,心情万分沉痛。回 顾巴老一生,都为人民而创 作,他的文学生涯,与祖国和 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从青年 时代起,他就开始了追求真 理,向往光明、为祖国和人民 不懈奋斗的革命历程。无论是 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还是抗 美援朝的前线采访,他都用亲 切感人的笔调写下了大量的 小说和文艺通讯。从1929年 初《灭亡》在著名文学刊物《小 说月报》上发表而走红,三四 十年代的《爱情三部曲》、《激 流三部曲》,五六十年代的《英 雄的故事》、《生活在英雄们的 中间》以及八九十年代的《随 想录》、《再思录》等,在广大读 者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 发一种特殊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