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杜以向 《理论导刊》2012,(8):105-106
人性论是一切伦理的起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善论"和基督教的"原罪论"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深远。本文对二者在善恶的概念和来源、人性超越的途径和社会教化的方式等方面异同作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并指出了两者之间可以互为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依赖的哲学人性论的思维方式是使得其思想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学会人性论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理解中把握人性的逻辑起点、原则和演变规律。在综观全书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矛盾分析则不难发现,人性可以被置于"力"与"爱"的双重空间维向中考察。在考察中,人性经历了由实体的本来性质延伸出思想属性的转变。"力"与"爱"是人性转变的先天形式条件。人性的思想化若无科学证据证明,是时刻偏向二者之一方的。  相似文献   

3.
陈坎 《学理论》2012,(32):49-50
"人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这个词所代表的、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之为人的善恶,往往还会成为整个社会赖以建立的运转的基础。卢梭和马克思分别作为18世纪和19世纪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有着相同的思想脉络。他们都主张将"人性"定义为人的自然"初性",从而与人的"本性"区别开来,形成各自的关于"人性"的思想并由此构建各自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4.
"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潜在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好地享用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含丰富的生态德育思想:天人观体现了以自然为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义利观体现了人品识别和利益分配的生态德育思想;和同观体现了知人善任的生态德育思想;荣辱观体现了知耻奋进的生态德育思想;身令观体现了为人处世的生态德育思想;上下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生态德育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大思政"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德育工作中,德育实效性尤为重要,在本文中,主要是分析"大思政"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思想是一贯的,而且每一次集中学习目的非常明确,现实指向非常清楚,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我党能在每一次集中学习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有三条宝贵经验应该始终坚持和发扬:以问题为中心,找准革命、建设和改革之"的";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磨利革命、建设、改革之"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增强"有的放矢"之本领。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8)
之所以人性善恶不易破解,皆因通常都局限于个人看人性。而人性之人首先指代乃人类而非个人,人性所指也应是人类特有之属性。虽然孟子"性善说"已发现人性善之真相,但对其内在机理却未能充分阐明,这使得近代以来西方之个人主义思想对以其为主流之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冲击。当摆脱通过个人利己或利他看人性的思维定势,以跨越利己和利他之利人类来认识人性,便可通过人类利益的认识,看清人性善的本质,从而为复兴中华文化找到足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秉承经世致用之风,在反对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皆善"与"义利兼重"的独特观点。颜元以培育"实才实德之士"为目标,创立了"实学"与"习行"相统一的德育思想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颜元德育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性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个体人性而言,不能一概而论;就普遍的人性而言,人性存在善恶两种因素,并且善恶两种因素还会发生转变。鉴于此,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要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思想建党,目的是增强党员干部的自律,让人性绽放出完美的光芒;强化制度建党,目的是增强党员干部他律,让人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完美。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要注重同向发力,理论武装与制度规范要注重齐抓共管,从严教育与从严管理要注重双管齐下,自我修炼与外部监督要注重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10.
共产国际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其僵化的领导体制,对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具体问题的干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共产国际"七大"制定了新的策略方针,共产国际决定改变现有的领导方式,鼓励各国共产主义政党依据本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制定符合具体国情的政策。这一新策略的出台,解放了相当大一批共产党人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根据本国实际、正确恰当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重要性,这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就其本身而言,既不善也不恶,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现象都是民族主义的本质一 “排它”的延伸。本文就从民族主义的概念、人性、民族主义的各种分类以及民族主义的其他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这一基因,然后利用这个判断对当前民族主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解决当前民族主义问题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将"两极相联"的规律用于东西方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提出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两极相联"的思想:西方列强把"秩序"送到中国,即通过入侵的方式破坏旧中国,客观上加速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即通过破坏西方在中国的市场,引发或加深西方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刺激欧洲革命的爆发,从而促进西方的发展。这表明,当人类历史进入到世界历史阶段,尤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不同民族或国家不论其发展水平如何,相互间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应当在相互间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2)
只要社会处在剧烈变革和转型期,人性问题就会成为思想政治争论批判的主题。人性教育是德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将人性教育重点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实施,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知识,还要关心学生的人性,培养学生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之心。  相似文献   

14.
贾萌飞 《学理论》2015,(6):41-42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道路上行走了很久。他认为通过人的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时期只有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尚未意识"才具有革命的敏锐性;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文化剩余物"和"乌托邦剩余物"相结合的产物;最终,要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还要付诸社会主义革命,布洛赫的"战斗的乐观主义"激励人们要保持革命的状态。加深对"希望哲学"中几个关键概念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暖流"意义,也可以明晰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列宁思想随着十月革命而传播到中国,列宁的生平活动为中国思想界所熟识。在五四时期的"社会改造"语境中,列宁思想的早期传播为中国思想界提供了"社会革命"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民族与殖民地理论。列宁思想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发生影响,既有中国业已存在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五四时期"社会改造"的迫切需要及五四运动的有力推动等内因,同时也有苏俄政府发表加拉罕宣言和苏俄及共产国际帮助下建党实践的影响等外因。中国思想界在列宁思想影响下得以进一步发展,兴起了研究十月革命及学习和研究列宁的高潮,扩大了列宁和苏俄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并且也在实践上推进了"以俄为师"道路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润宇 《学理论》2013,(32):21-22
"政在得人"思想是对我国古代盛世"贞观之治"政治成就的总结和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重人"的理念,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非常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2)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奔涌而来,我国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规避思想战线上的"精神污染"问题业已成为全党乃至全国人民都应该重视的课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定性分析等方法,把握邓小平提出的防止"精神污染"思想的背景,深入剖析其思想内容,总结其思想影响,通过探析邓小平关于防止"精神污染"的思想使之与当前思想战线工作相结合,从而力图对今天的思想战线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0)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先贤大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古代"以民为本"的廉政思想,对新时期高校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我们要对古代"民本"思想给予高度重视。首先,我们将分析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其次,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高校廉政建设的关系;最后,探讨"民本"思想对高校廉政建设的启示——抓细化、抓严化与抓实化。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8)
在军队中广泛开展德育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当前受不良消极思想冲击,部分官兵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倾斜,尚武精神和战争意识淡化,道德信仰、职业信仰弱化,给部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作为塑造官兵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具体抓手,直接关系到战斗力提升和强军目标实现,在强军实践中加强部队德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妹 《学理论》2012,(10):235-236
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的道德问题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旨在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梳理了人性论的主要思想内涵,分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人性善恶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