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柯认为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规训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名副其实的"规训教育"。学校主要通过对学生时间、空间、活动、身体等的控制来进行规训教育,规训效果通过检查、考试等来衡量。规训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它存在的价值。在民办教育中推行完全自由化或完全封闭化,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更具可操作性的做法应该是抛却不合理的规训技术,回归教育本质,规训时把握一定的度,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具有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功能的实践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规训是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规劝、告诫、矫正活动,具有现实的教育合理性,能够建构一种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效应场,实现有效的主体规训。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规训的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实体化形式,是对民众意识和观念的"主流化"形塑、对反主流的意识形态的钳制、对民众主流意识形态的"场化",是人们朝着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目标不断靠近的精神运动过程,形成的主要机制包括同化—顺应机制、强制—服从机制、越轨—惩罚机制,实现的基本理路包括规训技术的施用、规范的期待与强化、规训资源的调配、规训与教化的统合。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10)
伦理行为中的规训是空间的条格化和网格化固化人们交互时间、交互行为的重要方式。规训产生的原因是自然现象下人伦崇拜的重要延伸,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的必然结果,也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矛盾的必然要求。通过规训,人们会产生对整体性社会善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农民/农民工子女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虽然他们学习技术的愿望很强烈,却热哀于在学校混日子,毕业后则进入低端企业从事低技术含量甚至无技术的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短程流动,但未能使农二代跃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因此职业教育并非促进农二代社会流动的有效渠道,而是扮演了阶级再生产的角色。职业学校"管住学生"的教育定位、"轻技术重规训"的教育理念、企业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以及地方政府对低端产业的扶持是导致这种现状的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随着数字化教学的推进,一方面促进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因而,需要调控地区间数字化教育的差距,加快学校数字化教学发展的步伐,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最终以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带来教育的公平化。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娱乐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愈演愈烈,并已超越自身范围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它突出表现为政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其本质是给人带来生理方面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高度依赖,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历史价值观随意化、文化价值观功利化、道德价值观失范化、人生价值观漠视化、审美价值观庸俗化等消极影响。因此,亟需遏制"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应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入手,强化学校价值观教育,塑造青少年独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个性;家庭教育中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个人价值观;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塑造"价值生产"秩序;促进"多重主体"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作用并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舒新余 《学理论》2010,(29):252-252,310
在规训时代的学校环境中,教师的职能就是对学生进行规训;教师是这个规训机制里理所当然的一个雇员。在这个系统里,教师扮演着狱卒、园丁、医生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从而完成对学生的规训。  相似文献   

8.
王军 《理论导刊》2021,(4):87-94
马克思变革了传统政治思维,使人的生命成为现代政治新的理论基点。其生命理论的发展逻辑,表现为生命的异化和异化的生命、生命的生产和生产的生命、生命的资本化和资本的生命化。他通过资本权力批判,揭示了生命理论的内核,强调资本权力在现代社会实现的双重转换,即商品经济使货币成为社会交往的中介,雇佣劳动使人的生命成为商品。资本权力运行的现实载体是工厂规训,人的生命在工厂中受到时间规训、机器规训、制度规训,最终成为一种受资本权力控制的生命工具。为此,马克思将人的发展作为其生命理论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9.
社区不但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人们的精神共同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互通、互动、互补,对社区成员教育、引导,为社区成员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实现邻里互动和谐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活动教育化、隐性资源显性化,以达到"人生真正价值"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福柯的视角,学校可以被看成一个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场域,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是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载体。通过对身体和空间的操纵、层级检查、规范化裁决、考试等手段,规训性权力渗透到学校场域的各个角落,体现在师生的日常互动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移植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体现,造成教育与人关系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智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烂背"的教学方法成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捷径,然而它完全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政治课成了中学教育中"最容易教"和"最容易学"的课程,在学生心目中沦落到了"最不受欢迎"的地步.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这就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日常学生工作的观察和对辅导员本身的访谈,研究了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价值取向类型。最终得出辅导员教育价值取向的三种类型:发展型教育价值取向、专制型教育价值取向与忽视型教育价值取向。并分析了以上教育价值取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3.
"碎片化"时代对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职思政教育面对时间、空间、知识、注意力、心智都呈现碎片化的学生群体,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严重制约。本文提出利用"碎片化"的载体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抓住契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较为系统性、集体性的思政教育活动,最终超越"碎片化",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和时间,保证思政教育持续发挥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开放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改革。本文在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模式等几个方面将开放教育和传统教育进行了比较。在教育观念上,指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大众教育"等特征。在教育对象上,指出了学生的"多样性、广泛性、自主性、个别性"等特征。在教育的时空上,指出了"时间的异步性"、"空间的开放性"等特征。在学习模式上,指出了"以学为主"、"个别化学习"、"自学为主"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19,(4)
<正>【提案背景】通过调研发现,福州市各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供应能力比较有限,各小学对开展学生课后服务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校方往往因担心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带来的责任风险而不愿意开展课后服务,即便开展也限定规模以控制风险,难以满足双职工家庭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学校设施配建率较低;校方工作人员不足;政策支持缺位。【具体建议】1.强化学生课后服务要素保障。将开展校内课后服务与"补齐教育短板""为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5)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全世界各行各业的积极关注,也引起了学校教育的一些变革。它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变化。通过描述网络特征来阐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化,指出网络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机遇,也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袁圆  孙跃 《学理论》2012,(21):214-215
在中小学阶段,传统的体育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学校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开设体育教学的学校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方面却存在着简单、单一、重复等特点,没有让学生真正意义的感受和了解体育教学的价值。因此,让体育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让体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杨晶晶 《学理论》2011,(2):262-263
教育依附于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提升和需求,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不仅影响人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认识,也能帮助人拥有幸福生活。通过简述教育与人、生活与人以及学生生活世界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只有当两者相融并共同作用时,才能实现教育本来价值和生活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代女学的创办,中国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现代社会是"淑女"与"女汉子"并存的时代,通过对镇江崇实女子中学的调查和研究,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教学环境等方面探究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20.
自由时间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并在空间场域、内容构成以及表达样态等向度呈现出现实与虚拟互构、工作与生活交融以及繁荣与荒芜并存的现实图景。相较于程式化的劳动时间,青年在自由时间中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对于自由时间的利用也成为关系青年成长发展质量的"最大变量"。当前,青年自由时间利用所面临的困境表征为空间、功能、价值、形态等不同维度的多重疏离。需要从国家社会层面以及青年个人层面协同发力,促使青年在自由时间中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无序转向有序,成为自由时间的主导者和享有者,从而真正使自由时间成为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积极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