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西汉以降,每当谈到秦朝,人们莫不斥其“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1](《秦始皇本纪》),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秦朝社会中“儒”的因素。事实上,在秦王朝各阶层人物的思想中,“忠”、“孝”、“仁”、“义”等伦理思想仍然占很大的比重,甚至在秦朝的法制中也有对这些伦理  相似文献   

3.
郭子 《理论与当代》2014,(10):35-36
在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中,儒家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教育体系,以“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天人合一”等为内容,以“内省”“慎独”“知耻”“节”“敬”“义”等为践行方法,以“和谐”为理想追求,特别重视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一、儒家将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 人性论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4,(24):89-91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这段话是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时,其父钱均夫为他写的庭训。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而秉承庭训的钱学森也在学成之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带领着年轻的科研队伍一起奋斗,终成“中国航天之父”。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9,(4):22-22
治民先治吏。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早在夏朝就有所谓“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政治清廉思想。西周时,更是接受了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的教训,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法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赵爽 《新长征》2006,(9):64-64
俗话说:“人有人品,官有官德。”如果说,“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人品的评价坐标,那么,“八荣八耻”就是为官者官德的最低底线。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向来把“义”看得很重。儒家尊崇的“仁、义、礼、智、信”,“义”就排在第二位。但人们只听说生活中有“讲义气”的人和事,鲜闻党内也有“讲义气”的团伙。曾发生在某县的一起“结义事件”令人关注:一位个体“大款”和二名县委常委、一位女副县长的丈夫、该县公...  相似文献   

8.
章田 《学习月刊》2012,(4):44-4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法。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和全世界的思想界。 孔子一生推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向来把“义”看得很重。儒家尊崇的“仁、义、礼、智、信”,“义” 就排在第二位。但人们只听说生活中有“讲义气”的人和事,鲜闻党内竟有“讲义气”的团伙。去年发生在河北省宁晋县的一起“结  相似文献   

10.
于混乱中开辟秩序是孟子政治哲学的重点关涉。孟子由良心本性的“恻隐之心”在人道的自然流转出发,确立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继之将“义”的准则进行个体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跨越,使得公共秩序的“义路”得以展开。最后以“规矩”喻制度,使用土地、财税和教育的多重保障,助力儒家秩序图景的实现。孟子在将“仁”、“义”与“规矩”进行多元统一的过程中,为秩序社会的达成构建起一条清晰的理论进路。通过对孟子的秩序之思内在机理的发掘并加以系统梳理,可为未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西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中国哲学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讲“仁义礼智信”和“恕庸忠孝悌”。其中所含的基本理念 ,就是告诉人们要追求“仁”、“义”、“情”。所谓“仁”就是爱人 ,就是人对人的“爱”。如孔子主张“爱者欲其生”、“仁者爱人”、“泛爱众”。他叫人爱人首先要爱生己养己的父母和同父母所生的兄长 ,即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爱兄长手足之情。孔子还认为 :为了父母兄长 ,个人应当作出牺牲 ,包括不得已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所谓“义”。《中庸》云 :“义者 ,宜也”。韩愈《原道》曰 :“行而宜之谓义”。通俗地说 :“义”就是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  相似文献   

12.
“仁”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孔孟直至汉唐诸儒,对“仁”的诠释从未脱出“爱人”的视域。宋代的理学家们实现了对传统仁爱观的超越,完成了“孝悌之仁”向“生生之仁”的跃升。“生生之仁”所表达的价值理想已与先秦仁学大异其趣,其突出表现就是:它融摄和吸纳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以“仁”,与孔子对管仲的其他评价相左,这是一种理解之惑,涉及儒家关于价值评价与道德实践的冲突。明清学者阐释《论语》时,在遵从程朱立场的基础上,围绕着孝悌、忠君、道义、生死、功业等观念,提出兄弟伦理、王位继承、君臣之义、建功立业、民族大义、理念时代变迁等多维的解读。明清学者多以推究孔子的原本意图为目的,把孔子言论视为圣人规范,以准确理解儒家“仁”的体系和内涵,以期为当下儒者的价值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走出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4.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 ,以来就有学者得出结论 :孔子重仁 ,孟子贵义。其实 ,“仁”在孟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谨就此略作阐述。孟子认为 ,“仁”是从人的“恻隐之心”发展而来的。他说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下引该书 ,只注篇名 )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所谓恻隐之心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情心。孟子说 ,同情心是任何人都有的。他举例说 ,比如看到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突然掉到井里去了 ,只要不是泯灭人性者 ,谁都会产生一种对落井儿童的同情心 ,而且这种同情心并不是“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相似文献   

15.
刘宏伟 《世纪桥》2008,(5):99-100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政治,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但是,曾经有一个阶段,这一应有之义受到所谓“情感化”和“大道理不灵了”等观点的冲击,结果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就是思想与政治相结合,即既要讲思想,又要讲政治。那么当前在实行“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政治的要求是什么呢?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笔者认为,江泽民同志这一论述不仅是对建设有中国待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决树一帜,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这一思想的源头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以前,乃至夏商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经历两汉,穿过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不断得到丰富演变和发展。它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兼收并蓄了道、墨、法、阴阳,杂等等各家精髓。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忠、孝、仁、义等。中华传统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由干它符合一股的人性,易为人们所接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因此,历代统治者均用心予以维护、利用。比如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夫子主张“为国以礼”,(…  相似文献   

18.
魏艳  鲁志美 《世纪桥》2000,(2):27-28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于以利驱动、以义框利、义利并重、义利相宜等一切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经济规律高度融合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的义利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以物质利益规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小平“义利观”的第一个层次“义”与“利”所揭示的关系,其实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持“重利轻义”论者,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他们强调物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一重大的哲学原理,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向来把“义”看得很重。儒家尊崇的“仁、义、礼、智、信”,“义”就排在第二位。日前发生在河北省宁晋县的一起“结义事件”,颇令人关注:一位个体“大款”和两名县委常委、一位女副县长的丈夫、该县公检法三位副长、政府办主任、财政局长、一位县纪委副书记,以及交通局长、城关镇镇长等17位党员干部出于“义气”,“皆以弟兄相称,勿以官职而论”,他们宣誓“遇事当鼎力相助”、“变松散型为紧密型”等。当地人称“十八罗汉闹宁晋”。这一幕不禁使人想起旧时“义士”捋袖拜把子、饮血为盟的“壮烈”场景。“十八罗汉”谁为盟主?人们几乎…  相似文献   

20.
胡林 《党史文苑》2006,(4):68-69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