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政党整合的视角,考察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对军队的整合。指出党通过思想性整合、组织化整合、制度性整合策略,来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现阶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人民军队建设,不可忽视进一步发挥党的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2.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部队”、“加强制度建设”、“质量建军”五个方面,它是我军建设史上的光辉典范和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斗争时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一支人民军队的极为关键的时期,在很多方面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摸索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执行严明的群众纪律等,其宗旨是使红军成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相似文献   

4.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形下,为加强军队党、地方党的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成果不但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过程起到了领导中枢的作用,而且对于其后中央苏区的建立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孙立华 《世纪桥》2005,(8):62-6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在错综复杂的战争环境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积累了军队建设的新鲜经验.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每月一测     
《天津支部生活》2021,(6):24-24,21
1.“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在()提出的。A.八七会议上B.古田会议上C.反“围剿”斗争中D.井冈山斗争中2.()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例探求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是人民军队历史发展的必然关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立发展的宝贵经验表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是人民军队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也走过了84年的战斗岁月。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军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作为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必须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忠于党的光荣传统,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形下,为加强军队党、地方党的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成果不但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过程起到了领导中枢的作用,而且对于其后中央苏区的建立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的根本原则。在这一根本原则的提出和确立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领导权问题不在人数多少,而在是否具有绝对领导地位和实际上的领导。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人在创建人民军队过程中,首先就确定了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明确把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作为人民军队的最本质属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原则的确立,经历了严酷战争的洗礼,以及是"司令部对外"还是"党组织对外"、是"个人领导"还是"党的领导"等不同指导思想上的反复较量,通过实践的长期检验和反复教育才逐步确立下来。古田会议明确提出并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对这一原则在人民军队巾的逐步确立起了奠基作用。在其后的重大历史关节点上,毛泽东始终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重申"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军委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进行工作"等重要论断。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根本原则、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要求全党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军队必须着眼时代要求,忠实履行职责,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人民军队,并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让这支武装力量始终保持了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义无反顾地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因为有了人民军队而更加强大,人民军队因为有了党的绝对领导而更加先进有力。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讲话     
《军队党的生活》2013,(4):F0002-F0002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全军要准确把握这一强军目标,甩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  相似文献   

14.
邸春泰 《世纪桥》2012,(23):12-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85年的辉煌历程,在几十年的战火硝烟中,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百战沙场、百炼成钢,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雄狮劲旅;在这几十年的烽火硝烟中,人民军队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忠实地执行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视为自己最高的利益,久经考验,军魂不变,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指挥枪”,这支军队才能生存和发展,成为正义之师,只有党指挥枪,这支军队才能真正成为维护国家、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只有党指挥枪,这支军队才战无不胜,成为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钢铁长城。  相似文献   

15.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党的建设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关键。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实现形式。实施军委主席负责制,明确了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的归属,是对党领导军队和国防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时代践行党的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巩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必须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应重点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三个方面着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与军队党的建设统一于新时代改革强军伟大实践。在新时代改革强军伟大实践中,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与军队党的建设的统一,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党是新时代改革强军的领导力量;军队党的建设是改革强军的重要保障;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军队党的生活》2008,(6):88-88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必须是掌握军队的阶级.任何一个巩固的政权都必须有军队作保障。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深,吃了大亏,后来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创建了人民军队,同时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南昌起义时,党就在起义部队中成立了前敌委员会,明确提出"党的作用高于一切","党的组织是一  相似文献   

17.
党的领导为人民军队实现强军目标、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传承优良作风与不断实现自我革新提供了方向指引与根本保证。本文以现实制度路径为研究视角,结合党在人民军队建设与发展各个关键历史阶段所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以发展的眼光探析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一、只有党才能创建属于人民的军队军队是实现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队的性质首先由创建这支军队的政党决定。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首先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相似文献   

18.
新的形势对军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着力在推进“铸魂”工程、“龙头”工程、“育才”工程、“强骨”工程、“免疫”工程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人民军队性质,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党的建设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关键。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实现形式。实施军委主席负责制,明确了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的归属,是对党领导军队和国防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时代践行党的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巩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必须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应重点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三个方面着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与军队党的建设统一于新时代改革强军伟大实践。在新时代改革强军伟大实践中,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与军队党的建设的统一,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党是新时代改革强军的领导力量;军队党的建设是改革强军的重要保障;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工农红军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通过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等一系列实践探索,逐渐形成并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变了军权私有的军事制度和历史现实,这构成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军政关系的理论,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理论基础来源。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建构的一整套系统化、规范化的原则、要求和制度,是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合理有序运行的重要层面。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继续发展和完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