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视野来看,《新民主主义论》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研究中,在革命论、阶级论、国家论、人民论等四方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学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新民主主义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2.
凌海金 《理论导刊》2004,2(3):20-22
毛泽东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如果说《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基础,那么,作为毛泽东思想核心部分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新民主主义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即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扛鼎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座丰碑。因此,深入研究《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理论创新能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涵义新界定何谓马克思主义中…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8,(12)
《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单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建党初期党的文化革命运动是在新文化文学革命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推动文化革命进入新旧文化激烈斗争、新文化显示出蓬勃生命力的高潮阶段。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战争印证新文化的革命性和正确性。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纲领标志中国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相似文献   

4.
基本概念既是历史的载体,又是理论建构和话语建构的基础。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一系列基本概念生成、演变乃至被替代的历史。"新民主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典型。"新民主主义"概念的历史与实践彰显了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核心地位。从学术史来看,"新民主主义"概念自《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率先发表和系统阐述后便受到热烈讨论并广泛传播。现有研究成果部分涉及对"新民主主义"的概念考察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新的研究方法如概念史方法的引入便是突破研究困境的契机。深化"新民主主义"概念史研究既需要方法上的创新与自觉,如综合运用并严格遵守概念史与话语分析规则;也需要在研究内容上有所深入,如注重"新民主主义"概念的意义转换、建构功能和文化史取径。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下称《宣言》)丰富的哲学内涵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对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影响深远。文章从《宣言》所包含民主革命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等层面出发,对《宣言》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我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思想)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永 《理论导刊》2020,(6):48-5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因应革命的需要,果断弃用外来楔入的"苏维埃"话语,并适时建构了本土特色鲜明的"新民主主义"话语。作为党的核心政治话语,"新民主主义"话语集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和党的早期革命理论之精华,建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国家的基本学说,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整合。通过成功建构"新民主主义"话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层面上掌握了话语权,增强和提升了自身政治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而且标识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向度,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要素、整体维度、基本层面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逻辑来看,都必须在中共党史视域中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在中共党史的视域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需要着力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本、方法、范式、话语体系及重要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应重视关于文本"有根性"的消解、文本逻辑结构连续同质的假性认识和文本阅读中的经验主义幻象等文本问题,同时着力关注文本背后隐性社会历史语境与话语结构的主动发掘。在重构文本的具体历史语境中不断地逼近读者与作者的"视域融合",将文本研究纳入到思想史谱系中以实现二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鲁碧华  黄华 《学理论》2013,(7):44-45
"两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哲学的总结和概括。《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它们诞生于现代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紧接着,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同时,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这个转变是经过革命的转变而实现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实践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又是摆脱教条化理论和实践模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生成逻辑就是在这两个历史过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三化”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化”是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厘清这些逻辑关联,对于我们正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公平正义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则。而彰显平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则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进路。平等的口号不仅仅是革命阶级的自我标榜,也隐含着将革命阶级的意志普遍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以便于发动群众,形成更大规模的革命优势的积极意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对于共产主义而言,平等的观念仅仅具有"政治的论据"的意义。显然,只有着眼于实践的意蕴对于平等内涵的辩证阐发,才是对于共产主义现实性的深刻论证。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首次使用"思想路线"的新科学概念,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后来《实践论》继承了《反对本本主义》形成的思想基础,并使分析阐述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回溯从《反对本本主义》到《实践论》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质性内涵及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包括新民主主义阶段和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有一个问题时常幽灵般地闪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国超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入社会主义,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吗?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在民主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16.
闫生雨 《学理论》2010,(4):6-6,2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及时地总结了中国革命和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适时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一理论从提出到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政局的变动,随着历史的前进,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起草,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发展的标志,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出台,是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彭曼丽 《学理论》2009,(26):5-6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两大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创新性、继承性与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新的时代、新的实践提出新的课题时必将产生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不断开拓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现代中国政治变迁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进的,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共产党发展、革命进程加速、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创建等方面。在考察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诸多因素时,必须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给予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是有区别,又是有联系的。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有一个发展过程。他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新民主主义经济时说:“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  相似文献   

20.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伟大建党精神是由精神根基、精神内核、精神品格、精神旨归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是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源泉、开展"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进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永葆党的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