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书·西域传》将西域分为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主要指狭义西域。整个西汉时期,国家战略重点在于防御北方匈奴的进攻,同时也为了抵御匈奴对西北边疆的控制。汉代西北边疆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态势,就由汉王朝与匈奴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及西北边疆民族为了自己的基本利益,左右于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三方博弈关系构成。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汉王朝与乌孙、车师、鄯善(楼兰)、渠犁等民族的关系较为友好且紧密。王莽新朝建立之后,其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匈奴势力再次进入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使西北边疆的民族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王文光  沈芸 《思想战线》2013,39(1):26-30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民族群体,制约和影响着中国民族在汉代的形成与发展,其游牧生产方式导致了他们的流动性和社会财富不易集中,当碰到内部纷争、外部力量冲击或自然灾害时便难以进行有效应对,故貌似强大的政权随时处于分崩离析的危机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整个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很快兴起又很快消亡的历史原因。此外,匈奴的游牧生产方式还决定了匈奴社会的经济文化两面性、社会组织二重性、民俗文化的特殊性,由此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是在早期,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越大。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以民族志的方式得以记录下来,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3.
《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对统一多民族中国边疆民族的记述,把所有边疆民族都作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成员,这样的边疆民族历史观,对于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历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整个汉王朝时期,国家战略的重点在调整与北方匈奴的关系,所以班固在《汉书·匈奴传·赞》中具体表达了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即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策略应该是,在和亲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军事防御与进攻。班固还认为,汉匈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汉初汉王朝处于劣势,汉宣帝以后匈奴处于劣势,所以汉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策略是“贵于未战”。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北伐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大事件,学者累有论撰。笔者不揣翦陋,拟就秦始皇北伐匈奴的时间、规模、失策以及司马迁记述的寓意诸问题,粗加述论。 关于秦北伐匈奴的时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为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自司马光纂《资治通鉴》采纳此说以来,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不然。秦北伐匈奴是在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北伐匈奴的统帅是蒙恬。太史公对北伐记载最详的也是《蒙恬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据《史记·索隐》引张晏说:“殷时始迁北边。”  相似文献   

6.
《明史·云南土司传》将云南的土司分为三传进行叙述,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有着深刻的用意。这样列传,结合了三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气候、发展状况和地貌环境差异,也与三个地区民族关系和军事关系紧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日与一位闲聊,他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史记》里有《循吏列传》、《酷吏列传》、《佞幸列传》……太史公为何不作"廉吏列传",让那些廉洁正直之士名垂青史?我有很长时间没有翻《史记》了,一时间答不上来。及至重读《循吏列传》,细细品味,才悟出点道道。我想,司马迁不作"廉吏列传"是自有其原因的。其一,廉洁从政是对为官者最起码的要求,用不着列传,不像如今某些人自以为不贪污受贿就立了大功似的,就看成为  相似文献   

8.
自拙作《〈哀牢夷雄列传〉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发表后,王国祥、谢本书两同志先后发表《〈衷牢夷雄列传〉》与李文学起义》、《〈哀牢夷雄列传〉应当可信》两文,与笔者商榷。这一争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史料的真伪问题,是研究历史的前提。历史既然是一门科学,首先就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这是不能有任何含糊的。为此,本文再就《列传》的真实性及与此相关的“李文学起义’问题,谈一些意见,以为抛砖引玉之用,也算是和王、谢两同志共同探讨吧! 一《列传》的真伪问题,是笔者与王、谢  相似文献   

9.
在秦王朝短暂的 1 5年历史上 ,惟一一次保卫边疆、开拓边疆的战争是公元前 2 1 5年的秦击匈奴之战。这次战争以修长城为始终 ,以后勤保障为重点 ,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反对北部游牧民族入侵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关于这场战争 ,还有一些奇妙的传闻。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 :秦始皇击匈奴是因为他看到了“亡秦者胡也”的“录图”,认为“胡”即胡人匈奴 ,而不知是其少子胡亥 (秦二世 )。其实 ,这只是一种传言。秦击匈奴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中原农耕民族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挤压。而且这种挤压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重大…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中华人文初祖,也是汉朝疆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即“华夷共祖”于黄帝。在上述前提下,“华夷”子孙经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有内在历史文化联系的民族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之外,还为6个边疆民族列传记述,对汉代的民族共同体进行了系统的记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七年,刘尧汉同志在《近代史资料》第二期上发表的《云南哀牢山彝族反清斗争史料》一文中,介绍了《哀牢夷雄列传》的手抄本(以下简称《列传》),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二十多年来,许多学者以此作为研究清代李文学起义的重要资料,写了不少文章和著作,一些近代史教科书,也大量引用了《列传》的材料。近年来,杨光楣、邵献书等同志对《列传》的史料价值提出了不同意见。杨光楣同志在《思想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五期发表《〈哀牢夷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哀牢夷雄列传》(以下简称《列传》)与李文学起义,《思想战线》先后发表了杨光楣、王国祥和谢本书同志的文章,笔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提出下列几点,与谢、王二同志商榷。一、关于“第十八大司藩”问题《列传》关于杜文秀加封李文学为“第十八大司藩”及有关的记述  相似文献   

13.
“骆越”释名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雒)越是中国古代岭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的称谓之一。在文献记载中,先秦两汉骆越人主要活动于今越南中部、北部和我国广西西南。《史记·赵世家·正义》引顾野王《舆地志》“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 则骆越可能为古交趾地区最早的居住民族。另《史记·南越列传》《索引》引《广州记》、《水经注·叶榆河》引《交州外域记》皆以骆越在交趾。蒙文通先生《越史丛考》以《汉书·地理志》考证交趾、九真二郡骆越人口至西汉平帝时达91万口。因此,至迟东汉以前,交趾地区主体民族当为骆越不误。《后汉书·南  相似文献   

14.
陈鼎《东林列传》对于东林人物的组织编排非常娴熟。从宏观构架上看,陈鼎采取先发轫诸贤及顾高、次殉节人士、后其他的布局模式;在具体的人物传记安排上,单传、附传、合传等灵活运用;在行文手法上,追叙、补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技巧并用。其中突出殉节君子和"以类相从"是《东林列传》编纂上的突出特征。《东林列传》的这种组织编排很好地展现了东林人士的丰富事迹。  相似文献   

15.
《史记》反映出汉初存在父称子为"公"、师称生为"公"的两种特殊现象,其中《袁盎晁错列传》、《郦生陆贾列传》中的材料可以支持汉初存在父称子为"公"的现象,而《刘敬叔孙通列传》中的材料无法支撑汉初存在师称生为"公"的现象,补以《扁鹊仓公列传》证明之。父称子为"公"是由父亲愤懑和戏谑的消极情绪造成的,而老师称呼学生为"公"则是对于学生才华的肯定。造成这两种特殊现象的原因在于血缘等级的天然合法性,而这两种特殊现象的基础在于"公"称谓尊称性质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6.
一云南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民间歌谣也较丰富,不仅今日而然;自古以来,即已如此。但少数民族多无文字,民间歌谣没有被记录下来,亡佚几尽,是一件大憾事。因而,远在刘宋时,范晔录于《后汉书》中的《通博南歌》一首,是仅见的最古民谣,可谓凤毛麟角,弥足可珍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明  相似文献   

17.
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郭瑞林以作品为内证材料,参以有关的史书、文献,本是研究古代作家生平事迹的重要方法。本文即以屈原作品为主,参以《史记》本传以及《楚世家》、《秦本纪》、《张仪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并古今诸家之说,将屈原之生平事迹重新加以梳理,力图勾...  相似文献   

18.
东汉时期,汉与匈奴不再是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布在凉州刺史部各郡的羌人,与朝廷不断出现矛盾冲突,汉羌民族关系成为东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汉羌之间的矛盾冲突,给东汉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的危害和损失。产生汉羌民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政府没有认真理解羌人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护羌校尉绝大多数官员在具体治理羌人的过程中采取以武力治理为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光楣同志在《思想战线》1979年第5期发表的《〈哀牢夷雄列传〉质疑》(以下简称“列传”),引用地方志书,对“列传”述及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辨析,对“列传”的真伪提出看法,有助于深入探讨李文学起义。我个人多次到哀牢山区及附近十余个县调查李文学起义,虽谈不上有什么研究,但搜集了一些资料,觉得杨同志的看法值得商榷。现写出管见,就教于杨同志和读者。杨同志根据方志指出“列传”不少记载之失实,是可以的。但是,仅仅根据方志的记载就否认“列传”真实却可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0.
《后汉书·东夷列传》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夫余、挹娄、高句骊、沃沮、濊等东北边疆的民族,而且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这些民族的文化。在所记述的文化当中,表现了夫余、挹娄、高句骊、沃沮、濊等东北边疆民族鲜明的地域特征。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这种以文化为中心的记述,实际上是秦汉时期东北边疆民族的民族志书写,是我们今天从整体上认识东北亚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