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并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可见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对于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的防范,气象部门应该做到:一要科学预警;二要及早防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  相似文献   

2.
农村,历来是气象灾害高敏感区域,是气象灾害防御第一现场。但是,由于气象灾害多发、重发,预警信息接收不畅,气象信息利用水平不高等因素,农村也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薄弱的地区。近年来,浙江省气象局积极探索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机制,初步建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3.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做好气象灾害防御与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  相似文献   

4.
《山西政报》2013,(14):14-28
晋政办发[2013]7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新修订的《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3年7月10日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做好气象灾害防御与处置工作,保证气象灾害应急高效、有序进行,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制订本预案。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是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旱灾、洪水、暴雨、热带风暴等气象灾害给澳大利亚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气象灾害防治四要素——预防、备灾、响应、恢复澳大利亚政府重视气象灾害造防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全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市制定了《张掖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7.
各区县(自治县、市)气象局,市局有关直属单位:为规范重庆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订了《重庆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暂行办法》,现通知如下:(一)要高度重视和切实组织好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及时、准确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管理,提高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措施。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各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本"办法"内容和实质。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应先行抓紧推进实施此项工作开展;对于条件不太成熟的地方,要积极把握和创造条件推  相似文献   

8.
《山西政报》2008,(10):3-22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做好气象灾害防御与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82号《辽宁省气象灾害防御实施办法》业经2013年5月2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省长陈政高2013年5月13日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应急和监督管理等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相似文献   

10.
骆继宾 《中国减灾》1991,1(1):25-27
一、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是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在我国的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种类最多,频率最高,分布最广,许多灾害造成的危害也很严重。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现象所产生的灾害。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政报》2010,(9):18-19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加强我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效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牛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2.
<正>琼府办[2010]137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海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海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据2013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尽早启动气象灾害防御立法”。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呈增多趋势,各国政府注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立法工作。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行为,涉及国家各级政府、团体、企业、个人。因此,国家要有完善的相关法律,才能规范社会各界行为。本文概述有代表性国家的气象灾害防御立法,以期力我国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  相似文献   

15.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气象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我区灾害性天气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机制,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工作,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对及时有效地防御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人民政府及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气象灾害频发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准确识别这三种主粮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情况和受灾程度,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能力意义重大。一、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现状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而造成危害的各种气象灾害。农情调度将气象灾害分为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和风雹灾害等。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因其位置、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一年四季多发气象灾害,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大雪、干旱和酷暑、冷夏、浓雾和冰雹等,其中台风、暴雨和暴雪给日本经济社会,尤其是交通、电力以及农业等带来的影响最为严重。饱受气象灾害之苦的日本人非常重视气象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8.
马鹤年 《中国减灾》1993,3(4):19-20
气象是为发展经济,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技术。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发生频次高、危害面广、灾情严重的灾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变异,不仅直接形成气象灾害,而且常常引发洪水、泥石流、风暴潮以及一些生物灾害,因此气象工作在减灾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气象事业是我国减灾和发展经济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气象事业的发展。自80年代以来,加强了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警报现代化建设,积极拓宽服务面,建立健全减灾服务系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气象工作为增强  相似文献   

19.
《吉林政报》2012,(4):7-9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第230号《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若干规定》已经2011年12月22日省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省长王儒林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当遵守本规定。  相似文献   

20.
《天津人大》2006,(8):48-48
近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作出规定,从今年9月1日开始,今后重大项目开工之前,必须对可能造成的气象灾害进行评估。气象主管机构应依法组织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并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