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代风采》2009,(10):26-27
截至2009年1月底,我国因金融危机失业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多达2000多万人。占全球新增50007Y失业大军总和的近一半。农民工收入水平本来就很低,2007年全国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仅为1060元,相当于当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1%。如按全国外出打工农民工1.3亿计算,全国15%的农民工失业之后,很可能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家庭将陷入贫困;  相似文献   

2.
2009年2月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农民工大规模失业将严重打击农民收入,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相似文献   

3.
方化 《工友》2007,(11):19-19
房县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大县,在全县20万农村劳动力中,就有近10万农民工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维权工作——  相似文献   

4.
浦海龙 《时代风采》2014,(21):16-17
2005年,五华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民工教育服务管理体系,工会从培训、就业、维权、帮扶等为农民工提供服务。2012年1月12日,五华区总成立农民工维权中心、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会会员服务中心。同年3月8日又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普吉街道办事处成立全省首家农民工维权站,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农民工维权帮扶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5.
卫应臣  陈业青 《工友》2007,(5):46-47
据建设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进入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生力军。研究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为“项目”)农民工的现状,解决项目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建筑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近日,我们对中铁大桥局集团五公司项目农民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洪涛 《时代风采》2009,(22):27-27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23亿人以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历练,农民工,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7.
根据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五部委联合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的要求,各级工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承担起“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的日常组织实施工作,努力为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权利。全国各地工会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剪影@杨先 @刘少炜 @袁文俊 @吴筱瑜 @楚勋涛 $山东省胶州市总工会 $四川省移动通信工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运》2008,(10):27-28
近年来,信阳市总工会凭着对农民工的浓厚感情和敏锐的分析洞察力,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和魄力,创立了农民工双向维权机制,被作为全国工会三大维权机制之一推广至全国,从理论、政策、实际操作等层面对如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这个重大社会课题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时代风采》2011,(14):12-12
全国总工会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目前超过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9%,占全国职工总数近一半,已成为产业工人主力。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就业,生活环境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情感生活的需求赡倒.勋烈。(7月4日《半月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运》2009,(2):18-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全总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明显受到冲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工就业压力加剧,相当数量的农民工返乡回流.农民工就业和生活中的各项权益问题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1.
《农村青年》2006,(3):50-51
2005年对众多打工者来说是个利好消息颇多的一年。全国开展大规模“清欠”工作,许多农民工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防止企业拖欠工资的办法,使得老板恶意欠薪的难度加大,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有了更多保障;蔓延全国的“民工荒”宣告廉价劳动力取之不竭的时代已经结束,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身价”提升了,在选择职业方面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事情比以前好找了;全社会对于农民工的巨大贡献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农民工的歧视少了,改善农民工待遇的措施多了。农民进城务工的三个基本要求:找到事,挣到钱,不受气。在这三方面,2005年都有了很大改观。在新的一年,农民工当然希望在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好势头能够继续下去,同时,在农民工最终完成城市化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有新的要求提出来。这其中最重要的要求有两个:一是农民工要能在城市稳得住,不是临时性的打短工,而是相对稳定地在一个岗位上长期工作。  相似文献   

12.
《农村青年》2007,(4):58-59
今年全国“两会”上,农民工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焦点。对咱农民工来说,这个问题受到这么大的关注,是好事也不是好事。说是好事,是因为有这么多人在关心咱农民工;说不是好事,可见农民工遇到的问题之多,农民工的普遍生存状况之差,要不是这样,又怎么会引起这么多代表委员的关注?不过说到底,社会各界的关注还是一件好事。这么多代表委员都关注到了,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大会上都成为热议的话题了,咱们境遇就容易改善了。说实话,咱们盼望着下一届、下两届“两会”,农民工问题不再成为热门议题。那时候,就是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和全体人民一样了。  相似文献   

13.
《农村青年》2007,(1):54-54
农民工长期离家外出,工作压力大,生活条件差,这方面的需求通常难以得到解决。卫生部公布数字称:我国有80%的外来农民工都处于性饥渴状态。另有人作过一项调查:有21%的男性农民工选择“找小姐”来释放性压抑,有18%的男性农民工性压抑时“整夜睡不着觉”,有18%的男性农民工通过喝醉酒来麻醉自己,进而忘却性压抑;还有25%的男性农民工通过“看黄色录像”、“讲黄色笑话”或“性幻想”来满足性要求,有5%的男性农民工性压抑时选择“强忍着”。有19%的女性农民工通过拼命干活来发泄性压抑。按照这项调查推算,全国有2.5亿农民工,其中就有5000多万人会经常或偶尔“找小姐”来解闷,艾滋病要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中蔓延开来,那可乖乖不得了!  相似文献   

14.
熊传东 《时代风采》2010,(24):16-16
截止2010年底,全国农民工总数约有3亿人。农民工已成为工人阶级和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他们的状况不仅关系到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改革、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8年12月消息: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沿海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停产或倒闭现象,导致农民工提前返乡。进入11月份,作为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的河南,农民工返乡人数呈持续增长趋势。截至11月底,总共有120万农民工回流返乡,占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2150万人的5.58%;其中从省外返回农民工107万人,占省外输出总数1200万人的8.93%……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运》2010,(7):57-5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研中心课题组在《经济要参》2010年第18期发表报告认为,目前,全国农民工的总数达到2亿多人,其中,异地流动的农民工为1.49亿人,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型劳动大军。这些农民32能否在城镇中长期有序定居,事关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一)农民工定居城镇符合国家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7.
《工友》2011,(12):1-1
每年的岁末年终,农民工讨薪事件频频在全国多地上演:近日,武汉市洪山区2000多名农民工找开发商讨薪引发冲突,伤及37人;广州白云区太和镇龙归地区某鞋厂个别员工因被老板拖欠工资,堵塞广花路竹仔园路段,  相似文献   

18.
要闻     
《工友》2014,(6):42
正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国家统计局5月12日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13年全国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外出农民工为16610万人,比上年增长1.7%;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本地农民工为10284万人,增长3.6%。"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持续进行中。"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专项调查处处长阳俊雄解释说,近年农民  相似文献   

19.
《重庆工运》2005,(4):45-45
4月11日上午,市工会组织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司法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就市委提出的“建立维护农民工权益长效机制”再次进行探讨研究,座谈中,大家参照全国、重庆部份县市建立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情况,结合南川实际,就我市如何建立维护农民工权益长效机制,提出了初步思路,大家在座谈中认为:要把市委提出的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机制:  相似文献   

20.
慧心  若兰 《农村青年》2009,(8):45-47
从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打工妹,到成为全国首个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实现了自己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次跨越。和千千万万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样,乍一进城的胡小燕当初也曾彷徨和无助,如今也面临着女儿在外地上学难、社保不能转移等一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