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一楠  李丽 《传承》2008,(14):88-89
建国初期,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本文以卢作孚的民生公司为个案,分析它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正式公私合营前的发展状况,包括建国初期遇到的困难、政府对民生公司调整政策的制定以及调整的具体措施,以此为切入点来看政府是如何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并进行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劳资两利"思想是建国初期我党的治国纲领之一,也是调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劳资关系的基本准则.随着这一理论在私营企业中的成功实践,不仅理顺了当时尖锐对立的劳资关系,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的任务,为稳步地实现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我们今天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好地促进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曹明 《求索》2010,(6):237-239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国情,科学继承与创新发展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提出、实践并论证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虽然由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过早地结束这一政策,但在改善劳资关系、巩固与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以及实践形式创新等方面依然彰显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4.
统一战线与经济建设,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大问题。从建国初期为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提出的工商统战工作,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私营报纸的公私合营顺应了1949年至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大趋势.作为宣传媒介,私营报纸具有同步参与现实、反映社会事实的新闻传播特征,所以既要制约其传播功能的发挥,又要转变其意识形态属性,提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必然.汉口《大刚报》的公私合营模式作为一种首创的尝试,以合营的形式,实质是逐步加强共产党对私营报纸的领导,随后的私营报纸所因循的程序均依照“派驻——加强领导——合营”的《大刚报》公私合营模式路数.  相似文献   

6.
1955年6月6日,内蒙古工商联正式成立。50年来, 全区各级工商联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团结和引导工商界广大人士,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工商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协助政府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顺利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  相似文献   

7.
1953年春季,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带领数位同志组成调查组,赴武汉、上海等地听取关于工商业问题汇报,召开座谈会,讨论国家资本主义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形成《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报告,受到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经6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到全国工商联会员代表大会,在党内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路线、政策准备。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国初期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由之路,它既是当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杜俊华 《求索》2010,(12):243-244,130
1953年至1957年,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具有制度的深刻变动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它在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彻底改造为社会主义的"质变"的同时,又通过在经济上照顾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一些利益,在政治上对工商业者作出合理安排,广大工商业者满腔热忱地投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五反”运动到工商业的二次调整——以南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1951年“黄金发展时期”的私营工商业由于资本家唯利是图本性的驱使,出现了“五毒”现象,使国家财产受到了较大的损失。政府通过“五反”运动,清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商业污毒,经营中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但同时也导致了工商业再度陷入萧条。于是政府又适时地对工商业进行二次调整,着重于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市场经营开始有了好转。“五反”运动及随后的调整措施给社会经济关系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李维汉创新精神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48年到1964年,李维汉一直担任中央统战部长,在中央的领导下负责统一战线工作。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历史性大变革,国民党统治走向覆灭,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新中国诞生,建国初期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运动,1953年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以后开展了“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运动。社会的大变动使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适应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要求,明确统一战线性质和任务,调整统一战…  相似文献   

13.
总理:现在将「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提请政务院审核。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议改造,是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由于几年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经验,特别由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教育,人民愈来愈认识到: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同形式逐步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总理:现在将「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提请政务院审核。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由于几年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经验,特别由于过波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教育,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同形式逐步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  相似文献   

15.
王宇明 《前沿》2011,(14):139-141
本文重点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处理私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三大措施——制定处理私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政策、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与民主改革形成新型劳资关系、发挥工会协调劳资关系的作用;并分析了建国初期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有位先生名叫晓亮,常常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被一些报刊称为“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参考报》1999年11月17日刊登了晓亮先生(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在“中国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读后令人拍案惊奇。晓亮先生说:“中国不能再搞单一的所有制。建国初期,我国搞的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共有五种所有制形式:国有经济、集体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到了1953年,搞‘一化三改’,一化指公有化,三改指改造农村小农经济、小商贩及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国逐步成为公有制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17.
《辽宁人大》2006,(1):11-11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06,(4):48-48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三大改造运动随即展开.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07,(10):41-41,45
1954年8月23日,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十九次常委(扩大)会议对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草拟的《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草案)》进行协商。这个条例草案的提出,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后,为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制定的。当时已经确定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并用公私合营这一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来完成私营企业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 ,军阀连年混战 ,民不聊生 ,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根本得不到落实。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后 ,国外工业品更是疯狂地在中国市场倾销 ,农村经济日益破产 ,民族工商业难以为继。1935年4月 ,蒋介石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欲通过政府倡导 ,民间实行的方式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国民经济 ,这一运动马上成为知识界关注的热点 ,由此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工业化战略问题的争论———重农与重工的争论。就工业化思想本身的发展逻辑而言 ,当工业化的方向在“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的争论中逐渐明确 ,中国工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