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宣传》2006,(11):F0002-F0002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03年12月,召开了全省文化宣传思想暨文化建设工作会议;2006年7月,召开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郭超 《传承》2013,(9):106-108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差距表现在文化产业综合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文化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文化消费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加快河南省文化发展,必须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文化发展成功经验,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王立 《前沿》2013,(11):175-17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愈发突出,文化领域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日益显露出来。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唯一的出路在于通过系统、完善的举措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新型文化管理体制,加快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民议     
《今日浙江》2006,(3):11-11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相似文献   

5.
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是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是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先导和前提;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是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建立完善的文化创新保障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吴天行 《今日浙江》2008,(12):14-15
自1999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全局性工作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3年,浙江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2005年省委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专题部署文化大省建设,  相似文献   

7.
《思想工作》2008,(6):40-40
4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呼和浩特举行;5月5日,全区文化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市举行;5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5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新闻宣传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8.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浙江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类文化机构都有很多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先于其他一些省份遇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性障碍。这就使浙江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本文首先回顾了自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尤其是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以来,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和重要战略措施,然后分析和探讨了浙江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主要做法和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0.
田心铭 《传承》2012,(3):64-66
全世界56%的广播和有线电视收入、85%的收费电视收入、55%的电影票房收入来自美国。在全世界放映的影片中,好莱坞的电影占85%,即使在欧盟,好莱坞的大片也占高达8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见,力量的大小、强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全区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和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推动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着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着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自治区实现“富民强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沈轩研 《政策》2006,(8):34-35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后,湖北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中西部文化强省战略,编制了我省第一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召开了全省宣传思想暨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颁发了《湖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央和省委领导“比照试点”“早改早主动”的要求,全省把中央关于试点地区的精神与湖北的实际相结合,在享受不到试点地区优惠政策的情况下,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文化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以创新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初步建立起了党委领导、…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10,(5):19-20
8月13日-14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进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4.
沈文灿 《政策》2010,(12):53-55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始终把文化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把握平稳、进展顺利、态势良好,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强省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长白学刊》2011,(6):1+16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几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及全省重点工作加以部署。相继出台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吉林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引导资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部署,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文化体制改革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充分凸显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本文拟就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几点初浅探讨。一、现有文化体制及存在的问题1.我国文化体制现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陛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也为机关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太原市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统筹改革与发展,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呈现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今年2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太原举行,太原市继去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之后,再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正在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责无旁贷。本届人大常委会积极关注文化建设,通过完善文化法律制度,加强文化工作监督,不断引领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传统文化保护体系的完善,保障全省人民共享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