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倪 《世纪风采》2008,(2):17-19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的结果。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损失不小,被毁坦克、装甲车达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相似文献   

2.
三、苏方精心准备的条约及有关文件草案中苏之间签订一个新的条约以代替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在原则上基本商定了。然而,在签订一个什么样的新条约这个具体问题上,中苏谈判又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当时,中苏谈判双方各自的方针发生了一种戏剧性的变化。此前,苏联坚持条约的形式不能改变,即保留旧的中苏条约,而对实际内容可以进行修改。但在确定废除1945年的条约以后,苏方最初提出的新条约却完全沿袭了旧条约的内容。相反,中国以前同意保留1945年条约的实际内容,而在形式上必须以新条约取而代之。但在确定要签订一个新条…  相似文献   

3.
正2月6日,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例行会谈,翻译师哲和苏方的同志И.В.科瓦廖夫以及Е.Ф.科瓦廖夫出席。关于中苏条约关于中苏条约,我说,中苏关于旅顺港地区的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缔结此条约是为了制止国民党和日美合谋对付苏联和中国的解放运动。这个条约对于中国的解放运动有一定好处。现在,随着中国共产党掌权,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苏联政府决定,一俟签订对日  相似文献   

4.
森奉 《党建文汇》2011,(5):38-38
1961年,中苏关系走向分裂,在苏方的鼓动下.1962年4月下旬,中苏边境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6万多新疆居民集体逃亡苏联。本文记述了作者亲历的“伊塔事件”经过。  相似文献   

5.
从科瓦廖夫的身分和报告的内容来看,他于1949年12月24日上交给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是为配合毛泽东访问苏联精心准备的。斯大林把报告交给毛泽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在中苏条约签订问题上由于苏方的拖延而造成的中方不满,同时也提醒毛泽东不要自以为是。毛泽东见到报告后不仅对科瓦廖夫和苏方不满,而且对报告中所提到的薄一波、李立三等产生了某种怀疑,后又把高岗的一系列宗派活动与报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1964年2月起,中苏双方开始在北京进行边界谈判。中方这次谈判的底线是一定要苏方承认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署的界约是不平等条约,同时告诉苏  相似文献   

7.
正1961年,尤其是在苏共召开二十二大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中苏双方经济、科技、技术合作部分恢复。真正执行了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期间,中苏两党达成的关于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于1960年苏联政府撤销同中国签订的合同及合作项目,1961年苏方决定向一些尚未建成的项目补足设备。2月27日,刘少奇接见苏联大使契尔沃年科,契尔沃年科交来赫鲁晓夫给毛主席的信。信中表示,苏联愿意借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蔗  相似文献   

8.
师哲回忆录毛泽东首次访苏部分,除学界已指证的失实之处,尚有多处误记。比如毛泽东与斯大林首次会谈时苏方是否有翻译人员,斯大林70寿辰庆典上毛泽东是否登台致辞,孙维世留在莫斯科是否为师哲向周恩来建议,中苏条约的有效期是否有二十年之说,中苏签约仪式上是否有言语交锋等,均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9.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伊始,发展同苏联的外交关系,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其间,根据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约定,1950年1月10日,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协定问题与苏方进行具体谈判。毛泽东、周恩来回国后,中苏贸易谈判继续进行。本刊2005年第2期曾以《周恩来1950年访苏文献选载》为题,重点刊发了1950年1—2月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的一组文献,这里再选发中苏谈判过程中周恩来代中共中央、毛泽东和以他本人名义起草的关于中苏贸易协定谈判等问题的部分电报、批示,以飨读者。这些电报和批示,选自中央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二册,电报、批示中的别字、漏字分别用〈〉、[]订正。  相似文献   

10.
1958年夏天,在中苏两国关系日益紧张的关头,赫鲁晓夫急飞北京,力图说服毛泽东主席接受苏方此前从其本国利益出发、向中国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并设法消除两国间已经出现的分歧.但令这位苏联领导人始料不及的是,他这次竟几乎一无所得,最后悻悻而归.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我国经济建设进行了援助。截至1957年3月,双方签订了协议的援助项目共255项。这些项目,除去重复计算、业经双方同意撤销及已经建成的项目外,留待“二五”计划期间继续建设的共计169个项目。1957年五六月份,国家计委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与苏方商谈苏联援助我国建设项目两国协议的修改等问题。苏方基本上按照中方愿望同意撤销一批项目、缩小一批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推迟一批项目的建设进度。1957年12月14日,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议定书及其四个附件。这里公布的是这个议定书及附件,并按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原件刊印。  相似文献   

12.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同志与来访的戈尔巴乔夫举行最高级会见,共同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这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正常化的历程包括三个方面:就消除影响正常化实现的"三大障碍"进行政治磋商,恢复中断多年的中苏边界谈判,遏制苏方在对台湾关系方面越过底线。笔者作为这一正常化的见证人,查核了大量官方资料,现对其艰辛历程作一个粗线条回顾。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1949年1月30日至2月6日,毛泽东和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就中国战况、联合政府筹备工作、中共党史、中共内外政策、中苏合作等问题,在西柏坡进行了七次会谈。会谈由米高扬向苏方报告,其中部分内容,曾在《党的文献》1995年第6期、1996年第1期和第3期刊发的《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中有所披露。2005年,莫斯科历史思想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历史文献司和俄罗斯联邦档  相似文献   

14.
辛华 《党建文汇》2006,(7):44-44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于1952年4月6日赴莫斯科与苏联方面谈妥了代印人民币的意向。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贺晓初和陈邦达等人留在莫斯科与苏方接洽具体技术问题。到1957年最后一批10元券运抵满洲里,整个代印人民币的工作持续了5年。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与中苏文化协会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苏文化协会是一个在近代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特殊民间文化团体。1935年10月25日成立于南京,至新中国成立前,它长期从事沟通中苏文化,增进中苏友谊,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传抗战和争取民主进步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统战史上.中苏文化协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人们对此所知寥寥,本文拟就中共与中苏文化协会的关系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6.
乐朋 《唯实》2012,(11):95
多年前就读过法国作家纪德的《访苏联归来》,近来重读,仍觉极具现实感。比如,当时苏联官场上的吃喝风,纪德笔下即有详细实录。1936年6月17日,67岁的法国作家纪德及一行人应苏联作家协会邀请来访。当时的苏联,虽宣称建设成就辉煌,但实际上食品短缺,穷人很多,工人苦干一天的工资才五个卢布。可是,苏方出手阔绰,每到一  相似文献   

17.
李鹏 《党史文苑》2010,(6):48-51
1956年6月20日至26日,应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访问上海。由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苏联舰队首次访华.也是上海解放后首次接待外国海军舰队的来访,加之当时中苏合作和中苏友谊的大背景,中苏双方都很重视。在中苏关系史上,此次苏联太平洋舰队为期6天的访沪之行算得上一件大事,也给上海人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闻名的旅顺口1945年。收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的时刻,旅顺口的历史也书写了今世人瞩目的浓重一页。2月4日至11日,羟、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签订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其中有恢复租借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等条款。8月14日,国民党政府接受了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条件,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关于旅顺口之协定》(以下简称《条约》和《协定》)。《协定》规定,“为了加强中苏两国之安全,以防制日本再事侵略起见,中华民国同意,两缔约国共同使用旅顺口…  相似文献   

19.
博采之窗     
毛泽东火烧林彪“一号令” 中共九大上,林彪成为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个人政治野心更加膨胀。1969年10月17日,林彪借口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竟然背着毛主席,党中央擅自发布“紧急命令”,调动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10月18日,黄永胜等向全军下达“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其内容是:一、抓紧反坦克武器的生产;二、组织战时指挥部;三、各级领导加强战备值班;四、严密注视中苏边境的形势及时掌握情况,随时报告。另外两条有关二炮和武器生产的未向部队传达。  相似文献   

20.
正抗战时期,日本的扩张和侵略威胁到中苏两国的安全,中苏在对日立场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由长期的疏远开始走向合作。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中苏相互支援和配合。由于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输送需要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促使中苏双方开辟了西北国际战略通道。抗战期间,中苏西北战略通道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