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Doyle和Hutchings于1946年报告了美国在1945年发生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简称TGE)后,接着一些国家用组织培养技术分离了病毒,并证明为冠状病毒[1、2、3、4、5、6、7、],迄今尚未证明不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株有血清型的差别。 1977年Wood报道:英国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一部分是由一种在抗原性上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及猪轮状病毒不同的病毒株引起的[24]。1978年Pensaert和Debouck 报道了比利时四个猪场爆发的症状和流行病学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的腹泻,并在电镜观察中见到多形性典型冠状病毒,但用初代猪肾细胞和次代猪甲状腺细胞培养物盲目传代时并未能分离出病  相似文献   

2.
1986年,在法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猪场中,产生一种没有消化道临床症状的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冠状病毒变异血清型。猪场发病群,仅在几周内全部感染,TGE疫点中血清滴度基本相似。病毒传播很快,为传染性呼吸道型。在比利时,丹麦和英国已分离出病毒。在实验条件下,这种病毒只感染呼吸器官而没有消化道症状。从而证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猪肠道冠状病毒(swine enteric coronavirus,SeCoV)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危害。本文综述了4种主要的猪肠道冠状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即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和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包括通过受体APN侵入细胞并诱导宿主细胞凋亡、逃逸宿主的天然免疫,以及与宿主细胞内质网应激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为猪肠道冠状病毒研究及相关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同猪腹泻有关的病毒,主要是冠状病毒科的传染性胃肠炎(TGE)病毒和猪轮状病毒。这两种病毒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进行复制,以后随着上皮细胞的破坏和脱落,导致绒毛缺损。由于病毒复制引起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而发生腹泻,尤以乳猪为甚。脱水可引起死亡,TGE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牛白血病是由逆转录病毒科(Relroviridae)RNA肿瘤病毒亚科(Oncovirinae)C型肿瘤病毒群(Tgpe C oncovirus group)中的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virus)引起的肿瘤性传染病。1969年Miller等首先从白血病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短期培养物中检出C型病毒粒子。牛白血病病毒(BLV)能在牛、羊、犬、蝙蝠以及人的细胞培养物中增殖,但不引起细胞病变,不形成空斑和包涵体,这对BLV的检出造成一定的困难(Grares 1976)。Diglio和Ferrer(1976)指出,将BLV接种正常牛胎肾细胞可形成合胞体。但如用10代以上的继代细胞则合胞体的形成能力急骤下降。故通常应用转化细胞诱发合胞体形成,如禽肉瘤病毒转  相似文献   

6.
A群猪轮状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猪轮状病毒检测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纯化的抗猪轮状病毒VP6蛋白单克隆抗体,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喷加纯化的抗猪轮状病毒VP6蛋白多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制成检测猪轮状病毒抗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试纸条用于检测猪轮状病毒感染的MA104细胞培养物,在检测线处出现红色反应带,未感染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在检测线处未出现反应条带,上述培养物在质控线处均出现红色反应条带;进一步试验表明,试纸条检出病毒培养液(TCID50是10-6.25/0.1 mL)的最低限为1∶32稀释;用不同批次的试纸条重复检测,结果无差异;该试纸条不与相关的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发生反应,所制备的试纸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1973年11月在日本神奈川县和茨城县的猪群中爆发了水泡病。另外在爱知县于12月爆发此病。此病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及在蹄冠、蹄踵的球部和蹄叉间隙处有水泡性损伤。某些猪,水泡性损伤见于鼻、舌和颈部及下腹部的皮肤。所有水泡样品在初代猪肾细胞或PK-15细胞培养物上引起细胞病理变化。三株具有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分离物,从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抗原性试验来看,与水泡病猪的病毒是一致的。从茨城、神奈川和爱知县由水泡上皮样品分离的病毒株分别命名为日本/茨城/1/73株,日本/神奈川/1/73株和日本/爱知/1/73株。用采自发病农场的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确定在猪群中的一次爆发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的。在受感染的猪舍中接近80%的猪只表明具有高的中和抗体滴度。这是第一次关于在日本的猪群中存在猪水泡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曾用蔗糖和氯化铯梯度离心法从猪水泡病病毒的细胞培养收获物中分离到三种不同的颗粒。病毒粒子(148S)、无RNA空衣壳(81S)和一种也无RNA的第三种颗粒(49S)与猪水泡病病毒抗血清都显示出了免疫反应性。81S和49S颗粒具有自然产生的空衣壳典型的多肽。曾用纯化抗原注射给天竺鼠制备了用免疫扩散法可以区别空衣壳和病毒粒子的抗血清;49S抗原似乎与病毒粒子类似。用在幼小白鼠脑内繁殖,新制备的病毒抗原制造的抗血清,可区别猪水泡病病毒和在血清学上与其相关的科赛奇B_5病毒,但是不能区别各种沉降颗粒抗原。当在天竺鼠血清中孵育时,部分纯化病毒制备物将降解为空衣壳。本文讨论了空衣壳和49S颗粒可能的来源以及它们与病毒制备物抗原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用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体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抗体张净夏谦高晓燕王巧全韩国珍(上海动植物检疫局200032)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是引起仔猪肠道疾病的冠状病毒,仔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乃至脱水,2周龄仔猪感染后死...  相似文献   

10.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 TGEV)隶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引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1].由其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swine, TGE)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对2周龄以内仔猪的高度致死率为特征.虽然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对本病都易感,但5周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多成僵猪,饲料报酬低,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1966年首次在意大利,随后在香港地区(1971)和英国(1972)都曾描述过猪水泡病。感染猪具有与口蹄疫十分类似的复层扁片上皮损伤。 在猪水泡病的流行中有关猪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受损的症状尚未曾有过记述,但是曾报告过经接种意大利和英国病毒株有关小白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在梅岛动物疾病中心有关猪水泡病病毒的初步研究结果证实感染猪除具有复层扁平上皮损伤外,还呈脑脊髓炎。本报告的目的在于记述静脉接种猪水泡病病毒后引起猪的神经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猪水泡病最近在英国的流行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其病毒的特性上。这种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的肠道病毒亚类中,在意大利1966年第一次流行中分离的毒株与后来于1971年在香港和1972年在英国分离的毒株都有血清学上的关系。作者在本文中报告猪的这种肠道病毒与人的一种肠道病毒的关系,并且推测这种病毒可能是由人传于猪的。 猪水泡病病毒能使新生小白鼠致死。这是肠道病毒中的科赛奇病毒的特性。因此曾试验  相似文献   

13.
用仔猪肾初代细胞培养物滴定时,VSK病毒的产斑率约为≤0.9×10~(-3)。将繁殖于猪肾细胞培养物上的病毒用氯仿处理,吸附,差式离心及密度梯度离心,加以浓缩并提纯。 曾发现了下列物理参数:病毒属于等积的(Isometrical)RNA病毒,其直径为25.1±1.0毫微米。对氯仿、乙醚及pH有抵抗力。沉降系数为156±3S,氯化铯中的密度为1.33±0.1克/毫升。在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它属于肠道病毒属,根据对pH的不同敏感性及氯化铯中的等密度可与口蹄疫病毒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
自从Graves氏观察到一种感染人的肠道病毒科赛奇B_5(CB_5)的抗血清能中和猪水泡病病毒(SVDV),猪病毒也能感染人以来,人们就不断推测着两种病毒之间的关系和CB_5病毒在猪病病因学中可能起的作用。进一步的工作表明中和实验能区别两种病毒,也表明CB_5病毒存在着相当大的抗原性渐变。RNA杂交实验证实了这些抗原关系,英国SVDV分离物的RNA和原型(Faulkner)CB_5的BNA之间大约有50%的同源性,在原型CB_5  相似文献   

15.
猪水泡病最近在英国的流行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其病毒的特性上。这种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的肠道病毒亚类中,在意大利1956年第一次流行中分离的毒株与后来于1971年在香港和1972年在英国分离的毒株都有血清学上的关系。作者在本文中报告猪的这种肠道病毒与人的一种肠道病毒的关系,并且推测这种病毒可能是由人传于猪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兽医病毒学方面由于广泛应用电镜观察和现代免疫学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引起动物腹泻的病毒研究中,先后发现了主要定殖于消化道的冠状病毒(含抗原不同能分别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毒)、轮状病毒、萼状病毒和星状病毒,以及定殖于消化道和别的器官的粘膜病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和细小病毒。据S.B.Mohanty氏等的意见,因为有的是新分离的病毒,有的缺乏易感实验动物或实验手段,有的是作过分类但后来又否定了等原因,目前尚未分类或分类不合适的病毒有星状病毒(Astro Virus)、博尔纳病毒(Borna Virus)、痒病病原因子(Scrapic agent)、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和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这些病毒有的已在国内发现如IBDV),有的尚待进一步探索,现分别叙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以纯化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重组M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免疫血清,用间接ELISA测得免疫血清效价达1∶14 000。通过间接ELISA进行病原检测,表明制备的免疫血清与全病毒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用免疫血清进行病原间接免疫荧光检测,TGEV感染的细胞培养物中多数细胞在其胞浆和细胞膜上出现黄绿色闪亮荧光,且荧光强度强,而未接种病毒的细胞培养物未见有黄绿色闪亮荧光,表明用所制备的抗TGEV重组M蛋白的免疫血清进行病原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为TGEV准确快速诊断与鉴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 virus简称ppv)是母猪繁殖障碍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和不孕的重要因素。该病毒首先由英国从死产猪胎儿、分娩之后死亡的猪和猪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获得。(Cartnwight等,1967),此后比利时、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报道,我国的上海、黑龙江、四川等省近年来也先后报道了该病在本地区的发生,其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0~80%。  相似文献   

19.
据报导,近年在意大利和英国流行的一种新的猪水泡病病原体,认为是一种属于肠道类的病毒。对提纯病毒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说明,是直径为30~32毫微米的球状病毒(1、2)。我们用超薄切片技术,对国内某地流行的猪水泡病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分布,晶格排列与形态也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直径为22~23毫微米的近似球形的病毒(3)。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继续研究了猪水泡病病毒引起寄主细胞(组织培养的肾上皮细胞)病理过  相似文献   

20.
1972年12月在英国发生的猪水泡病由于其与猪的口蹄疫相似,曾经引起很大的关注。几天之内就完成了鉴别诊断,主要是由于Pirbright市动物病毒研究所于1966年在意大利发生的一次短期流行和1971至?2年在香港发生的一系列流行中所积累的经验。在早年的流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