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和谐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家庭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新时期构建和谐幸福家庭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要求主要包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在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注重给家庭带来幸福;在实现家庭幸福的过程中,要强化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滕飞 《理论与改革》2015,(2):115-118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二者具有相对立的矛盾关系又有德福一致的价值契合。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德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3.
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如果人们注意把握满足需要的尺度,理性调控欲望,懂得知足,就一定会有幸福感.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作为特殊职业、特殊岗位、特殊群体,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民幸福的基础上,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从不同方面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国民的幸福感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并给予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崭新的视角。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是实现幸福民生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试析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幸福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淼  陈汉省 《理论导刊》2008,21(3):56-58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国度,人们对幸福的定位和追求不一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幸福的要求更加体现出时代特征与和谐特质,作为城市,必须适应这种历史变化,抓住影响城市人们幸福安康的关键因素和突出矛盾,着眼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薄弱环节,加大建设力度,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城市的幸福支撑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满足,从幸福经济学视角,幸福有其评价的标准。从民众幸福的角度来厘清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才能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民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追求快乐幸福,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本能和天性。幸福即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则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在让人民满意、使国民幸福成为中国发展主调的现实背景下,强调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均衡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和发展传统文化优先于经济发展,以国民幸福总值(GNH)作为衡量发展标准的不丹模式对提升幸福指数、构建国民幸福不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文章分析了"中国梦"的幸福思想:满足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追求幸福梦想的内在动力;主动创造是实现幸福梦想的前提;物质幸福梦与精神幸福梦的统一;个人幸福梦与民族幸福梦的统一;人的幸福梦与生态幸福梦的统一;国家幸福梦与世界幸福梦的统一。其幸福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发展,对现阶段建设"幸福中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幸福城市正成为学术界的理论热点和地方政府的实践追求。幸福城市应是物质硬件环境和精神生活软环境建设水平较高,且所辖区域内的居民对其满意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较高的城市。建设幸福城市需要制定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检验的标准,指标体系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衡量幸福城市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建设幸福城市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越来越理智和成熟、开放和多元、积极和主动。但也存在着某些与现代性不相容的消极社会心态,最典型地表现:压抑焦虑心态、仇官仇富心态、怨恨偏激心态、虚荣媚洋心态。这些不良的社会群体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超越物质中心主义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以国民幸福为目标的社会发展理念,强调个人身心健康、事业满足感、知识精神需要和生态环境,尤其是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1.
查芳灵 《学理论》2010,(11):76-78
功利主义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理论旨归,也使得该理论成为西方典型幸福观之一:幸福是快乐的获得或者痛苦的避免,不幸则是快乐的减少或者痛苦的增加。功利主义将一切关系归结为功利关系,而又将快乐幸福与道德善恶相联系。行为的善恶是由其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所决定的,包括快乐的量和质两个方面,并认为快乐的质起到决定作用,倡导精神快乐高于物质快乐,寻求两者的统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个体主义占主流的西方思想界,功利主义提倡多数人的幸福,追求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其对多数人幸福的追求本质上具有虚幻性,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民幸福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地方政府将"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地方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经济增长不是最终追求,只是增进人们幸福的一个手段,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既重视GDP又不唯GDP,将GDP和幸福指数等指标互为补充,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依据,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并把民生福祉作为"落脚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包含的目标为主线,民生幸福意蕴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中: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承载民生幸福的物质维度;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蕴含民生幸福的政治维度;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囊括民生幸福的精神维度;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民生幸福的社会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内含民生幸福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4.
汪青松 《理论导刊》2007,2(9):31-33
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双富裕,而社会主义精神富裕则是指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保持社会主义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理想情操、道德伦理、思想文化等积极向上的精神条件和精神素质的总合。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而且可以是物质和精神同富裕的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张莉 《理论导刊》2008,(2):35-38
发展价值观,是关于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属性的根本观点.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幸福指数的提出和实施,是发展观念的一次重大飞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还须避免对幸福指数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16.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伴随着国民财富的快速积累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民众物质福利得到普遍提升,民众的各种更高层次需求越来越有条件得到满足.幸福社会追求的是民众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为幸福社会建设探索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相似文献   

17.
建设幸福中国应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现代企业在社会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和谐企业的本质蕴含幸福建设的要求与特质,在构建幸福社会和谐企业中,要落实科学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兼顾,关心精神层面的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0)
培养高职学生的幸福能力要从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培养入手,道德之于幸福就像法律之于自由一样,只有我们拥有道德,我们才能收获幸福。我们要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物质生活中的欲望,物欲不是无止境的;用道德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需要道德的支撑,缺乏道德的精神生活是匮乏的。  相似文献   

19.
宋杰 《学理论》2013,(7):55-56
我们普遍认为人的生命意义就在于追求幸福。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一些人认为幸福就是财富。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它使幸福成为可能,却不等同于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善,一种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财富是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是一种外在善。这种观点对当前我们追求幸福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学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享有幸福对象的普遍性和幸福内涵的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