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一种高雅的游戏或测验,法国《新观察》杂志提出了有关查理·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十三个问题,请读者作答。1、我们知道波德莱尔的第二个名字叫皮埃尔(Pierre)。这个名字在古法语里是什么意思?A、利剑B、打火石C、伤痕2、波德莱尔在生命垂危时已失语。他仅仅能说一  相似文献   

2.
萨特在《境况种种》是什么文学一文中提出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作,为谁而写作?可以作为整个萨特文学批评方法、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基础,存在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存在与虚无》中所阐述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的,而且该书第四卷第二章明确标题为:存在精神分析法,论《波德莱尔》这部作品是这种理论一般意义上的最适当的说明,不过它只是这种方法的初步通用,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波德莱尔”一书中作者所采取的步骤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来介绍存在精神分析法并说明在哪些方面它区别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文章内容所涉及到的几个具体问题:1)萨特写《波德莱尔》的目的及其方法(包括所利用的素材)。2)人的整体观念: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人的现实不是许多因素(例如:倾向、爱好)的总和,人的每种行为和倾向都从不同角度显示人的完整的存在。3)原始经验和原始选择在存在精神分析法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对任何人,一切都是从第一个最初的原始经验开始的,萨特认为波德莱尔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他的宗教、政治和理论观念都是从一个原始经验诞生的,这个原始的经验就是他的母亲的再嫁,原始选择是存在有匮乏的基础上偶然作出的自发性的选择,例如波德莱尔自己选择另一个我,宁愿过一种孤独生话,在屈辱,憎恨和骄傲中使自己异化,他的诗《恶之花》是表达他根据原始经验作出的原始选择的艺术形式。4)萨特对佛洛伊德的经验精神分析法的批评:他认为这个方法“事实上是从一个无意识的心理现象的存在这个公设出发的”,提出力必多在外部事实和主体的生活历史影响下,受到自我意识的压抑,具体化为情意结(Comptone)、人的现实性的依据或基础,企图一劳永逸地使整个人格结构固定下来,企图事前就否定人的可能的一切发展,企图否认每个人的独特性,用性欲或权力意志原则来解决一切,就如同用先天性格和环境的影响来揭示人的本质一样是不科学的,萨特不承认任何决定论,无论这个决定因素是来自人自身内部还是外部。5)最后,文章分析了波德莱尔身上所体现的人的双重性:祈求上帝和祈求(?)旦。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中,“法国式的”(“frenchy”)这个词常常带有肤浅、轻率的含意。这恐怕是某些英国人的偏见。作为十九世纪法国哲学思想主流的孔德实证方法论就不是肤浅的,而是十分深刻并富有独创性的。奥古斯德·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年)是实证主义哲学和实证方法论的创  相似文献   

4.
《恶之花》是法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奇书。就文学地位而言,它有如我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这部由一百五十一首诗组成的诗集是波德莱尔内心历程的忠实见证,是他对现实的深切观感和内在反映,是一个忧郁、贫困、颓废的诗人追求理想与幸福的失败记录。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忧郁与理  相似文献   

5.
《阿道尔关》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它的作者贡斯当是十九世纪初期法国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夏多布里盎曾把他列为法国最早的浪漫派作家之一。其实,作为文学象的贡斯当,其小说创作实在有限,就目前所知,他只给我们留下了《阿道尔夫》《瑟茜尔》和《红色笔记本》三部小说,其中后两部还是没有完成的作品,而且有些评论家  相似文献   

6.
孙敏 《法国研究》2009,(2):5-11
虽然法国人对中国装潢图案颇多借鉴,但是对中国画的兴趣在十九世纪前并不浓厚。十九世纪初,对中国画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源自日本“浮世绘”。法国人究竟在何种历史环境下重新发现中国画的魅力,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画,这是本文探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一埃米尔·左拉是十九世纪法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自然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有着它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是科学昌盛的时代,各种社会主义思想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一部分知识分子眼看政治的欺骗,宗教的愚弄,都不能使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饥饿,便乞  相似文献   

8.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对他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中所占据的地位,无论作出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会过分。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十九世纪;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几乎在所有的文学创作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把一代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推向新的高峰。纵观雨果的创作生涯,无论是宏篇巨制的小说,思如泉涌的诗歌,还是回旋跌宕,有声有色的戏剧,他都是以人道主义作为其创作的思想基础的。他是一代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9.
这是我最近参加在烟台召开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所写的一篇题为《法国文学批评的过去与现在》论文的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已删去的第一部分,专门叙述了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法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史。就文学批评的目的与任务来看,几百年的文学批评史可以归结为批评与解释的历史:即一种意见认为,文学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肯定或否定、好或不好的评价;另一种意见是,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在于理解或解释,不应对作品随意下判断,甚至于认为,这个领域根本就不存在是非问题。属于第一  相似文献   

10.
虽然诗歌与城市的结缘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具有独立个性和身份的"城市诗歌"的出现却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其历史不会早于波德莱尔创作一系列巴黎诗篇的19世纪中叶。然而,单就文学中的巴黎题材而言,这并非是波德莱尔的个人发明。自公元9世纪法国文学开始形成以来,文学史上就存在一种以巴黎作为文学题材的传统,尽管这一传统直到浪漫主义时代都一直处于一种并非主流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法国文学界(例如瓦莱里)对波德莱尔的新批评,从根本上奠定了波德莱尔的形象。在民国时期,继梁宗岱之后,戴望舒成功地过滤波德莱尔式的"颓废"和"恶"。戴望舒选译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24首诗,强调了波德莱尔的理想主义,并在译诗中极严谨地传达了波德莱尔诗歌质地和形式上的多重优美。  相似文献   

12.
1926年敬隐渔在法国《欧罗巴》杂志上发表的《阿Q正传》法语节译本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但却屡遭中国评论家的诟病。张伯伦先生经过五年的调查,在2015年出版《敬隐渔传奇》,以大量新发掘的文献资料再现了这位天才作家和翻译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2016年,张伯伦出版《敬隐渔文集》,使深藏于历史的敬隐渔的译作、小说、评论和书信与当今读者见面。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近年来中国本土发展日益成熟的全面、动态的翻译批评理论。本文利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得之不易的敬译《阿Q正传》的法译本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从社会学、翻译学、历史学的角度探究敬译本的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以及译者行为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谈起世界大诗人,人们的脑子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些名字:华兹华斯,海涅,雪莱,拜伦,普希金,波德莱尔……雨果。在谈雨果时往往语焉不详,尽管文学史上说他是伟大诗人,但中国读者却几乎读不到他的诗作。中国读者对于作为小说家的雨果有了充分的了解,可是对作为浪漫派诗人的雨果却知之甚少。1985年,雨果逝世一百周年,法国把这一年定为“雨果年”。在我国,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雨果诗选》(沈宝基译),接着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另  相似文献   

14.
卢梭(Rousseau)和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是法国十八、十九世纪不同时代的两位文学家。卢梭的一生处于法国的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这个时代代表新兴资产阶级价值观念逐步形成、发展,最后成为舆论和文化的主流,并直接导致了1789年开始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民主派,他的思想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学说和创作中“回归自然”(Retour à la nature)的思想强调感情,歌颂自然,对欧洲近代文学,特别是对浪漫主义(romantisme)文学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怎样评价法国大革命中以罗伯斯比尔为代表的恐怖行为,这一直是各类史学作品中的争论焦点。本文作者博采各家观点,论述了法国著名作家阿那托尔·法朗士的《诸神渴了》这本历史小说的新颖之处。法朗士不是把法国大革命看成“铁板一块”,而是把他真诚拥护的1789年原则和他深恶痛绝的1793牟暴行区别开来,将人物的政治行为和他们的心理状态、思想背景、文化环境联系起来,通过清晰的分析和批评,不仅重建了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而且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公民的理想和怀疑,使这本小说成为众多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地道道的巴黎人,波德莱尔深谙现代大都市的隐秘诗意,在巴黎这座让他爱恨难抉、喜忧交加的城市采撷最光华灿烂的诗歌灵感,并借此改造诗歌语言、意象和审美趣味。在法国文学史上,正是波德莱尔通过诗集《恶之花》和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为文学中的巴黎题材寻求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意,为城市诗歌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景观。他基于对现代生活的关注而创作的大量歌咏巴黎的诗篇树立起了现代诗歌的形象,成为后来各种诗歌运动极具活力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7.
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文本比显而易见的爱情经验更为重要,这种爱情经验在阅读中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肉体的毁灭性的(有人说是“虐待狂式的”)迷恋,另一方面是对理想的狂热崇拜,虽然这理想无法达到,但它是绝对的、必需的。情人波德莱尔、天主教徒波德莱尔、神秘主义者波德莱尔:这也许不是同一个人,然而却是一个建立在隐喻之上的完整文本。  相似文献   

18.
法国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波德莱尔在当代中国被视为颓废诗人,备受冷遇。1957年7月,为纪念《恶之花》初版百年,《译文》推出了波德莱尔专刊,对波德莱尔及其作品做了较全面的介绍。这期专刊对1960、1970年代的中国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多视波德莱尔为精神导师,从此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并自称为象征主义诗人。本文以多多青年时期的写作为例,分析波德莱尔与多多之间的精神与艺术关联。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前期,随着法国复辟王朝的建立,英国摄政时期推崇的丹蒂风尚经由流亡贵族之手逐渐传播至法国。它与法国本土源远流长的风雅观念结合,最终孕育出法国丹蒂群体。本文通过梳理十九世纪法国历史上的丹蒂与其衍生品──人们文化想象中的丹蒂,旨在勾勒这一群体在十九世纪的嬗变,探讨它作为"贵族之影"的性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菲利普·索莱尔斯 (Philippe Sollers,1 93 6- )是当代法国文坛最活跃、最具影响、最有发展前途的作家之一。作为法国“原样派”(又译“如是派”)的杰出领袖 ,他为当代西方文学观念和人文思想的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提出的“文本写作”的概念 ,具有浓厚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 ,是一种对传统文学认识的反驳和更新。这种概念运用苏联形式主义文学研究成就 ,成功地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死胡同 ,后来竟发展成为“原样派”的最主要理论之一。 2 0世纪下半叶 ,这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索莱尔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