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航 《亚非纵横》2010,(3):11-16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大众媒体、民意调查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等形式影响国外民众,扩大本国政府、公民与国外民众的对话,减少他国公众对本国的错误观念,提高本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世博会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盛大的平台,也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公共外交”新舞台。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与人类共同利益密切相连的国际非传统安全领域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公共外交以政府主导、面向公众、公开性、真实性为主要特征,以塑造国家形象为最终目标,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有广泛的施展空间。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实现政治大国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它通过公共外交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但其传统外交的制约及外交政策的功利性也使日本公共外交失色不少。日本公共外交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对我国的指导意义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3.
外交是一个长期被混淆的概念,中外学者均将外交与对外政策等概念等同起来,严重影响了对外交的学术解释。事实上,外交在本质上是一种执行国家使命的代表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外交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塑造了国家间关系的新情境,推动现代外交发生结构转型。主导国家间关系的传统职业外交范式正在向传统外交与非传统外交并重的范式转型。政府垄断外交的格局被打破,媒体、企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宗教等成为外交圈中影响巨大的行为体。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关于非传统外交还缺乏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和理论界内部的学科分化严重制约了对非传统外交的研究。中国外交学界应重视对非传统外交的研究,将非传统外交作为当代外交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维度,大力推进非传统外交。  相似文献   

4.
郑华 《国际观察》2012,(2):66-71
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推动了中国软实力的逐步提升和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但在此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议题,如以何种方式整合公共外交“形散而神不散”的研究选题,既做到在主题单元内研究议题的深化和细化,又做到最大程度跨学科整合资源?如何应对公共外交中的“精英路线”和“平民浪潮”,二者何为先?在“垂直化”和“网络化”并行的二元实施结构中,外交官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为此,本文将从以上三大困惑切入,从公共外交的组织架构、目标群体特点、实施主体三个层面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特质,并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先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研究团体”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模式;“精英为首要、平民为基础”的目标群体双轨并行模式;以及加大外交官在公共外交领域培训力度等主张,以期为我国公共外交事业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共外交存在"合作"与"竞争"两条战线,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公共外交为竞争性公共外交,对中东、东南亚、俄罗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外交属合作性公共外交。从中国公共外交现状看,竞争性公共外交战线处于被动局面,合作性公共外交战线则成效显著。因此,中国的公共外交实施策略必须针对竞争性公共外交对象进行设计:提升公共外交的战略地位,对其增加投入;淡化政府身份,多以非政府形式操作;不纠缠话语信息的是非曲直,以行动服人;与对手建立民间利益共生体。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形式,公共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建立国家间互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从介绍公共外交理论开始,探讨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并就中国对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对华文化外交呈现出活动形式多样化和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双重特征,其中,"人权苛责"、"文教经援"和"舆论压制"是三条重要路径。而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企业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凭借自身优势在上述三条路径中作用显著。通过剖析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笔者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要构建中国自身核心文化体系,加强本国非政府组织建设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与提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的民间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从两个方面改变和塑造着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制度、规则和组织:一是通过时空的压缩赋予普通公民更大的参与政治与外交活动的空间、信息资源,二是通过跨国相互依赖的深化破解了外交领域的"国家中心主义".这两个方面的"全球化政治"制约和分化了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垄断地位,赋予普通公民和民间外交以更大的活动能力和空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民间外交的价值和作用,从而适应全球化政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国际化,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实施发挥着积极的支撑作用,是一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非政府组织在大量参与区域性国际公共事务治理的过程中,国际化程度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对本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实施形成重要支撑。美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社会治理的成效显著,建立了国际公共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协调的有效机制。本文以现代国家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伙伴关系为理论基础,系统分析美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国际合作中的机制,详细阐述美国非政府组织在湄公河流域活动的实践方式,为我国社会组织提升国际化水平,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澜湄合作中更好地与政府协调共进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后,美国对哈展开了持续的公共外交。作为美国全球公共外交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密切合作,同时对哈萨克斯坦的精英给予了特别关注。美国在哈萨克斯坦的许多公共外交项目本质上是在向哈"输出民主"。对美国在哈的公共外交需客观评价,既要认识到它在哈国内的积极作用及其成效,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美国对哈公共外交的得失应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政界和学界对公共外交的研究逐渐升温,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的数量不断增 加,研究议题非常广泛,研究性质集中于实践操作类,其中,对中国和美国公共外交的政策研究最 多。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对象和形式的不同观点以及与国际政治理论的关 系都做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对中国公共外交体系构建也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即将公共外 交提升至战略高度、淡化政府角色,利用多元行为体开展公共外交、制定符合外国公众文化和习惯 的政策。同时,目前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即研究多主观判断,缺少研究公共外交的分析方法;宏 观概说居多,缺少具体步骤研究;对短期公共外交措施缺乏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对大国地位的追求,印度大力推动公共外交以塑造世界大国形象和让国际社会理解印度的对外政策。本文考察了印度可服务于公共外交的各种政治、文化和宗教等软权力资源,介绍了印度公共外交实践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探析了印度近年来的一些公共外交实践和效果。总结了印度公共外交中的一些特点,以及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公共外交概念诞生于美国,与生俱来便带有自我中心、单向度、言行不一等美国基督教思维烙印。中国是世俗化文明和社会主义国家,其公共外交超越了"美国性",但面临西式话语霸权,呈现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悖论,典型的有:他者化悖论、异化悖论及实力与形象的悖论。中国人传统上笃信知行合一,现时代应以社会化外交概念超越公共外交的政府—民众二分法及硬—软实力的二元对立,实践中努力让增长的中国实力更具世界性,继而为外部世界所欣然接受、所心悦诚服,最终实现中西方的相互包容。中国梦的提出,为此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塑造了灵魂,提供了中国社会化外交的理念支撑。化中国梦为世界梦,才能克服中国公共外交悖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同国内外非国家行为体合作与国外公众建立联系、交流文化,以促进对本国理解的新型外交形式。广义上的公共外交包括一国政府直接对国内公众进行的活动。目前学界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涉及公共外交的概念、模式、实践、效果等。就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而言,学者们多集中于研究美国、中国、日本等大国公共外交的开展,而对于中小国家的公共外交研究明显不足。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第一大国和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1998年金融危机和民主化后,印尼国内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被认定为弱国家,2001年巴厘岛爆炸案后,国际社会甚至质疑印尼是否已是失败国家,使印尼面临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的双重危机。但近年来,印尼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政治安全问题缓和,国际形象极大改善。印尼如何重塑国内认同和国际形象,并将两者统一于公共外交中?印尼公共外交的路径是怎样的,存在什么问题?本文将从印尼公共外交的目的与特点、路径选择和制约因素三个方面对印尼公共外交进行分析,探讨公共外交与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非洲,国家能力的相对弱化与政府治理的或多或少缺失,使各类宗教非政府组织在各国冲突解决、灾难救济、人道主义援助以及推进经济发展方面,都以特殊角色参与到这几类行为中.宗教非政府组织对解决社会问题虽有增益作用,但这类组织自身以教派和信仰为纽结的特质,又使这类组织对非洲年轻世俗国家的构建与政府权威的塑造产生复杂而有争议的影响.深入研究各种形态的宗教非政府组织的结构特性与活动内容,对理解和把握当代非洲政治进程与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大国的同时,中国民间外交也进入了新时代。民间外交从人民外交而来,但已超越人民外交。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并存,但有异同。特别应警惕对民间外交概念的"泛化"与"逆化"。中国民间外交具有民间性、开放性、基础性、灵活性、独特的理论性等全新的内涵,同时也临着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外部挑战。为了推动和完善中国民间外交,中国人应更深入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人民心理,拓宽交流对象,重点做国外中产阶级的工作,以及探索建立政府与民间互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对美国公共外交工作面临新形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取得进展,但存在一些杂音;中美经贸投资合作继续深化,但存在一些隐忧;中美社会各界交往日益频繁,但存在一些误解。在此背景下,对美公共外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在宗旨上,存在"重求同、轻释异"的误区;在对象上,存在"重高层、轻基层"的误区;在内容上,存在"重文化、轻政治"的误区;在方式上,存在"重回应、轻引导"的误区。有鉴于此,中国须在工作中正面回应中美外交理念差异,不局限于传统"朋友圈",同时重视传播政治价值观,增强舆论议程的主动设置能力。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华人在推动中国对马公共外交绩效的功能角色主要有:扮演中马文化交流的信使和中国外交理念及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成为架起中马双边经济合作的桥梁。不过,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对马公共外交方面也存在一些客观制约因素:如华人群体对南海等涉及两国核心利益的刚性矛盾的无能为力、其政治及社会影响力受到种族意识的干扰、对“中国”法统问题存在认知差异以及马华社会长期出现的分裂现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德国新政府提出的“价值观外交”是对默克尔政府开启的“价值观外交”的延续和继承,是作为后现代和后民族国家的德国成功转化身份的必然结果。德国国内政治生态、国际秩序变革和默克尔时期“价值观外交”实践的正向激励,都会促进德国新政府加速推进德式“价值观外交”。但德国的“价值观外交”不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外交”,它给中德关系发展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未来针对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中的“价值观外交”,中国应在坚持“红线”的基础上,注重从积极面入手,明确双方在多边主义规则和制度方面的共同点,争取相互合作以塑造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20.
非政府国际组织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简称NGO)主要是相对于政府组织而言,在国际社会,非政府组织相对于政府间国际组织(Intergovernment Organization,简称IGO)而言。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是20世纪后期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之一,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兴起则是20世纪后期国际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NGO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NGO在许多国际组织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