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遭受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的人身伤害被纳入工伤范围,被视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和人身权益维护的一大进步,然而,在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法律适用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司法操作困难。本文从历史发展、立法趋势、外国相关制度的借鉴等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有关工伤的基本概念、工伤保险补偿和民事侵权赔偿竞合的法律适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工伤补偿制度:起源、问题与解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坤刚 《法律科学》2007,25(6):95-103
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系因应工业社会中频发的工伤而产生,在一些国家是工伤补偿以禁止劳动者对雇主请求民事侵权赔偿为前提的,除第三人侵权情形外,我国亦是如此.但工伤补偿和民事侵权赔偿的差异,导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劳动者无法获得充分赔偿和雇主对安全问题的懈怠,这要求工伤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的制度衔接.工伤补偿制度仅应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在雇主存在过错的情况下,应赋予劳动者独立的民事侵权责任求偿权,确立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之间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侵权引发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的法律竞合如何处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备受争议。依据《社会保险法》第42条规定,除工伤医疗费用外,职工可以同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侵权赔偿。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8月20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条对此予以重申,并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规定构成了在实体和程序上处理这一问题的完整法律规范,在法律制度上根本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我们的法律难题。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伤事故频繁发生,而解决工伤事故的主要方式是工伤保险。因工伤事故同时具有工伤保险补偿责任和民事侵权赔偿责任的双重属性,导致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构成复杂的广义竞合。除工伤保险救济之外,工伤事故中应当存在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论文对我国当前立法和司法实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赔偿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从理论上讲,劳动者不宜获得双重赔偿,但法律不应限制受害的劳动者向第三人提起侵权赔偿诉讼。为了防止受害的劳动者获得双重赔偿,应赋予工伤保险机构代位权。工伤保险机构代位权的行使程序应与第三人侵权赔偿诉讼程序相互衔接,通过一个程序解决。工伤保险机构和受害的劳动者可以作为共同原告,或者一方当事人以民事诉讼第三人的身份介入到另一方向侵权第三人提起的诉讼中,使各方的权利义务尽快明确。  相似文献   

6.
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具有工伤保险和侵权责任的双重属性,因此,受害人遭受工伤后同时存在多种救济方式,从而产生工伤损害赔偿和民事侵权赔偿的交叉。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损害赔偿案件该如何处理,我国立法对这一问题未予明确,致使司法实践存在诸多困惑。笔者从工伤事故赔偿概念入手,阐述了我国工伤损害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交叉的现状及交叉产生原因,结合司法实践,提出审理此类案件应适用取代+不完全兼得模式的观点,同时就该模式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胡曙元 《法制与社会》2011,(14):259-260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适用关系是理论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分析世界各国处理模式的优劣,再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和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补充模式是我国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蒋晓明 《人民司法》2023,(29):48-50
从业人员因安全生产事故依法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后,仍可依据安全生产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向生产经营单位主张侵权损害赔偿,从而保障受害人及其近亲属能够获得充分的救济。但该民事赔偿应当属于对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赔偿金额的补足,而非获得双重赔偿。  相似文献   

9.
李遐桢 《河北法学》2011,29(2):82-85
因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损害的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但实践中,赔偿权利人多通过侵权要求得到救济,违约责任已不再具有实践价值。在因用人单位原因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情况下,赔偿权利人在主张工伤保险赔偿之外仍有损害的,可要求单位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在因第三人原因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情况下,赔偿权利人有可能既要求工伤保险赔偿又要求第三人承担民事侵权责任,二者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0.
陈慧 《法制与社会》2010,(24):272-272
工伤案件的受害劳动者既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又可以对侵权人提起民事侵权赔偿诉讼,这两种请求权的竞合如何解决在我国现有法律中并未有明确有效的规定。本文通过对两种请求权的比较以及对国外四种成熟解决模式的分析,找到了我国解决工伤案件竞合问题应该采用的方式,以对两者关系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1.
论互有过失船舶碰撞造成船员人身伤亡的责任负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关系,讨论了互有过失船舶碰撞造成船员人身伤亡案件中的工伤保险和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明确了此类案件中的责任承担问题。  相似文献   

12.
【裁判要旨】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赔偿发生竞合时,对受害人所获得的赔偿采取补充模式,即受害人可以同时主张民事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赔付,但获得的赔偿不得超过其所受到的损害。补充赔偿模式符合民法和劳动法的原则精神,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3.
民事赔偿是指民事责任主体针对受损害方的损失后果,予以财产上的弥补使之恢复到原状的过程,民事赔偿制度包含赔偿事由、赔偿范围与项目、赔偿数额与标准、赔偿方式等内容。本文作者从赔偿事由、赔偿范围与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一般民事侵权、工伤保险、医疗事故三种常见民事赔偿制度比较研究,对民事赔偿制度内部规则进行剖析,并结合实践对相关立法状况进行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问:我是一名公司员工,今年3月上班途中,因搭乘的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而受伤致残。我在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伤保险补偿的同时.也向肇事方请求侵权赔偿。结果。经认定为工伤后,我获得了一笔工伤补偿款.但肇事方却以我获得了工伤补偿为由.拒绝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请问,受害人享受工伤保险补偿后还能享受侵权赔偿的待遇吗?  相似文献   

15.
《法庭内外》2007,(10):57-58
法官: 我是—名公司员工,今年5月上班途中,因搭乘的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而受伤致残。我在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伤保险补偿的同时,也向肇事方请求侵权赔偿,结果,经认定为工伤后,我获得了一笔工伤补偿款,但肇事方却以我获得了工伤补偿为由,拒绝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请问,受害人享受工伤保险补偿后还能享受侵权赔偿的待遇吗?  相似文献   

16.
韩颖 《法制与经济》2008,(10):25-27
民事赔偿是指民事责任主体针对受损害方的损失后果,予以财产上的弥补使之恢复到原状的过程,民事赔偿制度包含赔偿事由、赔偿范围与项目、赔偿数额与标准、赔偿方式等内容。本文作者从赔偿事由、赔偿范围与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一般民事侵权、工伤保险、医疗事故三种常见民事赔偿制度比较研究,对民事赔偿制度内部规则进行剖析,并结合实践对相关立法状况进行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工伤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和个人雇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损害,以及罹患职业病的意外事故。工伤事故发生后,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应该何去何从,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坚 《时代法学》2013,(5):66-72
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是一直困扰着司法理论和实务界的一个疑难问题,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此类问题的处理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由此给司法理论和实践带来了许多争议。如何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此类问题,探索出更加客观、科学的裁判标准,推动相关法律的制订、修改与完善,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适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现代社会中工伤损害填补机制由一元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形成多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如何合理地填补工伤所带来的损害 ,尤其是如何确定工伤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适用关系 ,意义重大。在我国 ,采用“补充”模式不失为合理的选择 ,即由工伤保险提供主要的赔偿来源 ,同时保留受害职工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 ,将民事侵权赔偿作为补充来源 ,并以工伤职工所受的实际损害为最高限额 ,从而实现填补工伤职工全部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赔偿责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工伤保险制度补偿责任是以劳动者所在企业是否参加工伤保险进行区别对待,该原则违背了法律责任归责原则和法律救济衡平原则,难以实现法的秩序、正义价值。本文从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工伤保险的法律理论和有关法律原则的角度,对现行工伤保险赔偿责任进行探讨,建议对《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条文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