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成果,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认识的新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生态文明至少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制度三个要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我国现代化建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应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以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为核心、以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为根本。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被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要位置。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彰显了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新理念,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是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至此,我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已臻于成熟。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为一体,和谐推进,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3,(8):6-6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系江苏长远发展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希望江苏在“率先”、“带头”、“先行”内涵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标杆。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快江苏生态省建设步伐,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做到认识再深化、目标再提升、措施再加强,努力描绘好江苏“两个率先”的生态底色。  相似文献   

4.
《今日浙江》2010,(13):1-1
最近省委召开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省委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作为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主界别的中国农工民主党,更要深刻领会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实质,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更全面、更科学报告对生态文明理念有新概括,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报告将以往强调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是认识和理念上的一次飞跃。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新定位,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  相似文献   

6.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内容。生态不等于自然,单纯用自然诠释生态恐怕不够。生态是人与自然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系统范畴,需要完整有机地认识和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人和社会的发展维度对其进行的锚定和透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及其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矛盾的根本选择,具有多重维度和多元意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生态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超验自然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主义、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任重  任春晓 《今日浙江》2013,(20):48-49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新的深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提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新的深化、对科学发展理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确立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财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价值观彰显的生态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唤醒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生态财富观揭示了富饶的生态财富具有提升社会生产力,维护生产持续性和保障人的生活质量的功能。确立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财富观,是我们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认识视角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目前应主要关注四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与环境道德;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雏度。  相似文献   

11.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必须把握边疆生态治理这个薄弱环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边疆生态治理理论,涉及边疆生态治理的定位、目标和举措:边疆生态治理的定位就是不断巩固和发展边疆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目标就是不断满足边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具体举措包括探索边疆绿色发展道路、强化边疆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创新边疆生态保护制度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边疆关切,彰显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生态发展与环境保护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创造性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推进边疆生态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现代农业面临着种种弊端,生态文明对农业生产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积极探索并实施更加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勋儒 《前进论坛》2010,(11):52-54
<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积极维护生态健康的高级文明发展形态。生态健康是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健康,积极维护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之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生态文明摒弃了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特征,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应积极维护生态健康,不能超过生态安全阈值,要在把握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文化制  相似文献   

14.
杨伟民 《党建研究》2012,(12):74-78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涵盖了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而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目标,突破了以往我们对小康社会限于物质文明方面的认识,对小康社会的内涵作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本文试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追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物圈的协同进化。这一切均是在人类有意识、自觉的努力下完成的,它带来人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化表达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宙 《前沿》2009,(8):125-127
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又称绿色文明或环境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伦理价值观的转变。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造就生态人——生态文明的主体,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协调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7.
陈军  成金华 《理论月刊》2012,(10):140-14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国内学界围绕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理论与实践意义、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分析以及政策措施等主要问题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在研究内容上,问题的针对性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研究技术上,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研究视野上,考察的宽度和广度上还需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加以拓展。这是认识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源于主体对工业文明及其负面影响的反思性构建,主要涉及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定位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身份。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定位。现实存在的诸多消极的社会认同,如旁观者认同、受害者认同、自利性认同等,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却从深层次上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来讲,以个体主义和工具理性为内核的社会认同,不可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应基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构建和培育以整体主义和生态理性为内核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本文从认知、情感、行为、利益四个层面,探讨了重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君 《传承》2013,(9):86-87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努力搞好“五个文明”建设。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较晚,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必须认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学习和借鉴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0.
赵细康 《今日浙江》2013,(24):50-5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等改革新举措。笔者在此结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的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走向,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