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是新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和边疆长治久安的根本前提,也是绿洲文明发展延续的必然要求。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制约了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洲,才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疆是绿洲生态的典型区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建立在生态更加脆弱的人工绿洲之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大使命,发展经济是其使命的重要体现之一,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先是在保障绿洲生态安全前提下发展经济.因此,基于维护绿洲生态平衡,推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着重推进农业现代化,慎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相似文献   

3.
蒋小芳 《唯实》2012,(4):91-9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溧阳市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溧阳的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实践证明,伊犁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长期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与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地结合起来。今后主要的任务是切实落实保护天然林的政策措施,变伐林为育林护林;大力发展畜牧业,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改造绿洲,增加饲草比重。减少山林载畜量,让山林得到休养生息。解放荒漠,严禁放牧等。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绿洲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过度资源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构建和谐的生态文化有利于新疆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于实现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生态文化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先导;以新疆地区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为基础;要强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保立法,为培育生态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生产主要集中于绿洲,是典型的干旱区绿洲灌溉农业区。建立具有新疆特色的以绿洲生态为基本特征的灌溉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农业实现自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建设面临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新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结合优势,发展一批生态经济产业;降低对生态资源的需求;积极开拓和培育市场;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勤 《实事求是》2010,(3):106-108
环境文化建设对于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新疆的环境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准则,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要通过环境文化建设,使环境文化成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新杠杆,为建设生态新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态环境的现状。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民。要求以加强污染治理、提高效益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以植树造林、提高绿化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美观宜居、功能完善为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大力推进改革、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法制保护环境,坚持全民共享,全民动手的理念,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生态省建设的法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省”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省级行政区范围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经济和生态两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括要有完备的政策、法规等制度性要素。因此,为保障生态省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健全的生态政策法制,以防止和救助人们的越轨行为,从而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包头市固阳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明确提出了全县的发展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和工业经济为着力点,实现农牧民增收、财政收入增长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三大目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以一种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加快发展的精神,在固阳县49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热潮。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附,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唯有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先决条件,才能保障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推进旅游经济与当地民生的和谐发展。灵川县在发展西北部山区旅游的实践中应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助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相似文献   

13.
保护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新疆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要做好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二要加快新疆生态体系的建设。三要集中治理荒漠。四要加强新疆生态环境治理。五要发挥政府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实践中积极搞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内容的传承与创新。当前,积极总结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改善和提升我国的生态环境水平,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都匀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整合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匀现在的生态越来越好,全球绿色城市的招牌也越来越耀眼。"家住都匀郊区的王大伯谈到都匀的城市变化时感慨道。近年来,都匀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整合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建设步伐日益迈向现代化的今天,人类如何保持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来对待自然和保护生物,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乌鲁木齐市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迈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实践中积极搞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内容的传承与创新。当前,积极总结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改善和提升我国的生态环境水平,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沛兵 《实践》2006,(10):32-33
生态环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质载体,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实现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牧民生活宽裕的必要保障,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农牧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牧区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环境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造福全人类的重大战略任务。近期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新疆环保产业,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看,建设生态文明:一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绿色GDP意识;二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三要以"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为抓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四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五要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六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生态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