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蒋勋 《党政论坛》2014,(4):31-31
其实我不太爱说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词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了他的敏锐度,也难以激发创造力,所以需要出走.20世纪70年代我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  相似文献   

2.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写过一篇《世事无如纠谬难》的短文。文中讲到,旧年忽然传出一首“雪芹诗”,起句是“爱此一拳石”,结句是“潇洒作顽仙”。一时轰动九州。后来,有人得了晚近人的诗集一册,那诗就在集内,是被人“抽”出来伪称雪芹之作,以骗世人的。时隔不久,在一次红学会议上,有人据那本诗集当众辨伪。按说,在事实面前,决不致于再以伪传伪了吧?其实不然,许多人照样引用播传不误。所以,周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世上万事,以妄为实,认假作真,沿讹袭误,那“便当”得很,真如大江东去,“水流就下”,如若把它纠正过来,可就难了。  相似文献   

3.
古代有不少关于孝敬父母的理论论述。我国最早一部论述家庭伦理道德的专著《孝经》中,说:“孝者,德之本。”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爱,还能期望他去爱社会上其他的人,去为社会奉献自己吗?过去说“忠臣出于孝悌之家”,并非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4.
郭建华 《党政论坛》2008,(22):10-10
清代陈伯崖有副对联,经常被人引用,叫“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能知足、无求当然好,起码不会干出鸡鸣狗盗的勾当。不过,如果事事知足、处处无求,我们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在我看来,人生最要紧的是分清哪些事应该“知足”、“无求”,哪些事应该“贪心”、“有求”。  相似文献   

5.
王丰 《党政论坛》2008,(24):46-46
“梅兰梅兰我爱你……”,“你像兰花着人迷,你像梅花年年绿,看到了梅兰就想到你……”,千万别误以为这是情书里的句子,上世纪80年代,这首叫《梅兰梅兰我爱你》的歌曲在台湾大街小巷流行。这首曲子当中的“梅、兰”两字,在岛内暗喻为钱,所以这首曲子也被笑称有“钞票、钞票我爱你”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性格偏好,人皆有之。有人性急,有人温吞;有人好动,有人喜静。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心理偏好也不鲜见。 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手心就有手背。正常的心理偏好,总是与不正常乃至病态甚或扭曲的心理偏好相比较而存在的。譬如,一首流行歌曲有这么两句歌词:“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这种“爱”法,虽然不能说爱得全面,但若是你在  相似文献   

7.
陆鹏飞 《学理论》2008,(24):48-49
舍勒认为,爱在人的存在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是人类认识世界并做出意识行动的前提。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舍勒"爱"的理论,一是舍勒"爱"的理论溯源。二是人命定要去"爱",舍勒认为爱是一种先验的、客观的爱,是超出了人的意志范围的爱,人命定要去"爱"。三是舍勒"爱"的魅力,舍勒认为普遍的爱的秩序是有等级的,要达到等级高的爱,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否则这种先验的普通的爱就会陷入紊乱。舍勒从价值秩序的直观中洞悉到了社会问题的症结,所以他要激发人们对上帝的无限的爱,使人意识到自己真正的使命,在实践中重建爱的秩序。  相似文献   

8.
爱晚亭记     
正 在美国洛杉矶探亲的符梦麟先生 ,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看到“李双双”和她的儿女亲家、退休教师顾毓青创办爱晚亭敬老院的报道 ,心想 ,我回上海以后 ,一个人在家里住 ,难免冷清寂寞 ,何不去找“李双双”呢?他显然是看过张瑞芳主演的电影《李双双》并留下难忘印象的。于是 ,他就叫上海的朋友去爱晚亭敬老院预订个位子。符老回到上海 ,来到爱晚亭敬老院 ,一看就很满意 ,尤其为张瑞芳年过八旬 ,还这样热心为老年人服务而感动。他对顾毓青院长说 ,你为了办这敬老院 ,把自家的房子都卖掉了 ,就在敬老院一间最差房间里住 ,实在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世界里,我是个闲人游客。我爱到野外眺望日落,爱在幽静的林间小路散步,也爱逛大街小巷看众生相。唯独见了挂着“闲人莫入”、“游客止步”招牌的严肃去处,我就知趣地规避。  相似文献   

10.
Siri是什么     
在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中,小男孩“大卫”是一个智能机器人,由于人类打开了他的“情感开关”,他懂得了如何去“爱”。然而,拥有“爱”的机器人无法被机器人和人类接受,  相似文献   

11.
叨光     
“学而优则性”这句话,曾不断被人引用、改制、讽喻、批判过。它所以得到重视,证明它包孕了某种真理和概括了某种现象。改制后被引用得很多的,就是“‘闹’而优则仕”,“打砸抢”而掌权,确实也是那个“史无前例”年代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2.
陆士华 《民主》2008,(3):47-47
北京人的幽默是与生俱来的,从爷爷辈儿那会儿,北京人就爱听相声找乐子。这应该是北京人说话“葛”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读过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同志日记的人,都会发现他特别喜爱古人先哲的名言警句,多次引用,对照检查,激励自己,教育儿女。因此,不妨说郑培民有一种浓郁的“名言情结”。 1998年抗洪抢险时,郑培民正在患病,他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名言来激励自己,迎难而上。面对危险和重于泰山的责任,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安危,坚持靠前指挥,哪里最艰巨就到哪里去,与宁坝军民共同完成了抗洪任务。  相似文献   

14.
习惯之害     
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位厨师爱占小便宜,给人办宴席,总是顺手牵羊——揩点油,捞点东西才舒服。一次在家中操刀切肉,见左右无人就把一块肉收入怀中,这个“习惯”动作正好给他老婆看见了。揩油,笑骂道“你怎么在家里也揩油”。 笑话归笑话,现实中也是有习惯成自然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16.
章大牛在那次差点要了他命的“体检”中死里逃生,已经8年了。那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迄今惟一的一次“体检”。但是直到今天,他仍不清楚那次“体检”的真相。 这位55岁的安徽枞阳县农民记得,1995年秋天的一个早上,“上面来人”叫他到镇卫生院去“体检”。章大牛的妻子周真梅说,他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就去了,因为据称“体检”是给农民服务的,“有病给你治病还不要钱”。这对平  相似文献   

17.
意忘形”一词源于《晋书·阮籍传》,说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即高兴得忘乎所以,失去常态。推及“得志忘形”就是一个人当了官,有了权,自以为“高人一等”,“老子天下第一”,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什么坏事都敢干。结果,反误了卿卿性命,正应了颠得越高,摔得越痛的道理。其实,“得志”后是否“忘形”也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有言道:小人得志太猖狂,就表明了人们对得意忘形者的人格鄙视。所以,我们每一个“得志”者,都要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不“忘形”的人。摆正个人与党的关系,摆正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说“去囿”     
刘绍楹 《民主》2007,(3):47-47
《吕氏春秋·去囿》篇,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故事:“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哉?’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讲完故事,作者有针对性地发了一番议论:“人有所囿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凡人必去囿然后知。”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人一旦“有所囿”,必然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要做一个“有知”的人,就必须“去囿”。  相似文献   

19.
有说假话者必有爱听假话之人。 说假话当然不好,对那些专 门用说假话、编谎言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应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使其目的不能得逞。但是,有的人虽然自己不一定直接说假话,但却似乎特别爱听假话,还想方设法“引导”人家去说假话。比如有人如实反映现状,听汇报的人就不那么受用,而对那些巧舌如簧,编造成绩的假话,却听得喜形于色,甚至嘉勉有加。如此混淆视听,其后果不言而喻,势必讲假话的人越来越多,讲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那些喜欢听假话的人,与那些专门说假话的人,其目的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个角度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前提。而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常常需要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本文拟就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问题谈点看法。关于纵比与横比比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人们对问题的分析中,“纵比”与“横比”又是两种基本的方法。有一阵社会上流行一种“老年爱纵比,青年爱横比”的说法。其实,不论纵比还是横比,都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比如:纵比可以使人增强信心。继续前进;也可以使人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横比可以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