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家认同是构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弱化。从文化和政治属性两个面向来对既有的民调数据进行梳理与诠释,发现两岸长期分隔的历史导致多数台湾民众虽然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但又以所谓的“台湾人”自居。两岸制度差异影响了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台湾社会有关国家认同的民意充满内部分歧和变数。鉴于中华文化对岛内的持续影响力,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的依赖性以及岛内多数民众偏好维持现状,大陆方面在台湾地区重构国家认同上存在积极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前,受各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呈现出若干种认同并存的复杂分布。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民众"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对大陆的认同感则在逐渐弱化。当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现状,是岛内局势、两岸关系和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台湾当局长期的"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宣传、海峡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台湾社会"统消独涨"的媒介生态以及美日因素对于台湾独立势力的勾连等,都是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共识,我们应当在两岸关系中提倡"双边思维"而非"单边思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建构大陆在台湾社会内部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社会从传统威权时代向现代民主自由时代转型的几十年中,台湾青年在认同问题上的政治文化人格发生了一些复杂的变化,他们对于岛内政治既满怀期望又深感失望,在国家问题上既有认同又存在迷惘,对于两岸关系既期待交流又求稳怕变。从当代台湾青年这种矛盾特征来看待两岸青年交流将会有助于更好地找到双方交往中的交集与共识,从而增进彼此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社会从传统威权时代向现代民主自由时代转型的几十年中,台湾青年在认同问题上的政治文化人格发生了一些复杂的变化,他们对于岛内政治既满怀期望又深感失望,在国家问题上既有认同又存在迷惘,对于两岸关系既期待交流又求稳怕变。从当代台湾青年这种矛盾特征来看待两岸青年交流将会有助于更好地找到双方交往中的交集与共识,从而增进彼此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刘凌斌 《青年探索》2016,(1):97-102
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以来,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虽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不少令人忧虑的现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与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通过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以化解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危机,重塑台湾青年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为指向的政治认同。现阶段两岸双方应把交流的重点放在深化两岸青年交流交往,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生活、就业与创业上,为他们参与两岸交流合作与大陆发展创造条件,从而逐步影响与引导台湾青年政治认同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是台湾"大选年",岛内政局发生巨变后,蔡英文当局对其对外交往策略进行了调整,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挟洋自重,遂行"联美媚日抗中"为主轴的对外交往政策,妄图通过所谓"踏实外交"扩大台湾国际活动空间。但囿于台湾岛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和国际社会普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现实,注定蔡英文当  相似文献   

7.
苏进强 《台声》2014,(10):61-61
最近台湾岛内有两份民调出炉,第一份是"台湾竞争力论坛"自2013年以来持续进行的季度调查,显示岛内民众具中华民族认同的比例达87%,认同自己属"泛中国人"的比例虽然较低,但也有60%,与岛内某些政治人物言及"台独"是主流的论述大相径庭。第二份是《联合报》所做的调查,显示岛内年轻人超过半数有意愿赴大陆工作,这又与一般人认为台湾年轻人多排斥、贬抑大陆的成见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8.
当代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反映了台湾青年对处于裂变中的台湾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评价,其基本特点表现为政治效能感低,“政府权威”认同淡薄,求新、求变愿望强烈,身份认同模糊,两岸关系上“求稳怕变”等。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是与政治转型期台湾特殊的社会政治和背景相联系的,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当局对大陆的诋毁等都是其中原因。台湾青年对和平的期盼和对台湾社会政治昌明的渴求,及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我们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台政策宣传,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9.
王博 《青年探索》2017,(1):96-102
自"太阳花运动"起,台湾青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台湾政治场域中。这场看似偶然的学生运动改变了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状态,促使台湾青年通过一系列的后续运动和参政行为影响着台湾的政治局面。青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风向标,青年更为敏感、更为激烈,也更有改变社会积习的力量,台湾青年一代作为平民阶层的先锋,以自己情感大于理性的"非传统政治行为"向社会精英统治发起挑战。基于上述现象,本文从后物质主义视角出发,采用"价值观的代际更替理论",分析台湾青年从"政治冷漠"突变为"政治狂热"的政治文化动因。在未来大陆与台湾的对话中,台湾青年一代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动向也应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近期台湾"反服贸"学运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这次带有多重色彩的"反服贸"风潮,实质上是台湾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长期以来岛内的政党恶斗、派系相争、施政不畅、分配不公的结果表现,不但影响台湾的政经发展,也对未来两岸交流增加新的难度。因此,如何化解台湾社会的不安心理,进一步争取台湾年轻一代的认同,应是大陆今后对台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5,(10)
<正>去年三四月间,台湾岛内"反黑箱服贸民主阵线"等反对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团体发起"太阳花"抗争运动,迫使台当局接受"搁置审查、先行制定两岸签署协议监督条例,之后再重审两岸服贸协议"的举措。由于岛内部分青年群体在抗争事件的过程中,及其后岛内地方"九合一"选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上岛内媒体一波波所谓的"中国人认同民意调查"结论,两岸一些学者、专家也开始对台湾整体政治发展走向感到忧心。就事实而言,岛内"太阳花学运"阻滞了两岸签署协议的进程,确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太阳花学运"呈现出的"反服贸"表象要比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台湾年轻世代成为台湾社会数次大型公民运动的生力军,他们成长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岛内国家认同发生转型的背景下,且深受当局"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当前,他们在国家认同与乡土情怀关系问题上发生认同混乱,出现"中国"为"他者","台湾"为"我群"的国家认同危机。这种危机现象是因为台湾年轻世代对祖国的认同面临利益、情感、价值、认知结构和外界因素等五方面的障碍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可以从双重认同、台胞权益、同辈群体和生活共同体四个方面提出增进台湾年轻世代认同祖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9月18至22日,在广州市台办、广州市青年联合会的指导下,由广州志愿者学院、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台湾中华志工总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穗台青年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来自台湾岛内的青年志愿者代表,与广州市各青年志愿组织和团体共180多人共聚一堂,围绕"志愿服务——多元模式与经验共享"的主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十九大的成功召开,受到台湾各界高度关注,其中台湾青年不在少数。特别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就学、就业等问题,引发岛内广泛热议。这令人高兴的现象,来自于两岸长期交流的成果,也代表大陆对台政策的成功。而台湾青年赴大陆学习就业,不仅能打破"台独教育"灌输给台湾青年的错误的大陆印象,更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庄重承诺,那就  相似文献   

15.
周毅 《两岸关系》2006,(8):45-45
为了增进台胞青年对大陆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2006台胞青年夏令营”7月初在全国各地隆重开营。这是全国台联组织的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青年学生交流项目,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总计有1400名来自台湾岛内、海外和大陆的台胞青年学生参加。他们分成28个分营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国家和执政党的认同,不仅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结果的一种重要呈现,也是影响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深度访谈,发现青年在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制度认同方面呈整体正向态势,但也面临多元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认同正向,但也有不满与担忧;政党认同积极,但也提出一些问题;制度认同相对概念化,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不足。可见,总体上当今青年政治认同更加理性、情感日益复杂,凸显了新时代下青年的本质特色,也反映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青年整体的政治素养在不断提升,政治认同的深度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5,(2)
<正>"2014两岸企业家台北峰会"中最受瞩目的话题,不是两岸企业如何深化合作、推动产业转型,而是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主题演讲。他不仅畅谈创业历程、企业创新及世代交替议题,最后还对台湾年轻人喊话"若想到大陆创业,请和我们联系"。短短30分钟的演讲值得台湾企业界和岛内年轻人深思。诚如马云在主题演讲中所言,过去15年的中国大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型企业和经营模式。而反观台湾岛内的经济发展,却因意识形态之争、企业家  相似文献   

18.
正近期台湾民众政治倾向的中立者呈现上升趋势,这体现了岛内民意逐渐脱离蓝绿意识形态。该变化加速了岛内民众"西进大陆"的步伐,进而影响到政治势力的动向。岛内民意脱离蓝绿意识形态7月岛内民调显示,民众政治倾向中立者远远超过倾向蓝绿者,相较  相似文献   

19.
青年是政党的未来,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国民党在两次大选失利后,为了重新赢得台湾青年的支持,开展了政党年轻化改造:增加青年机会,启用青年人才;组建青年团扩大支持面,运用青年军辅选;出台青年政策,获得青年认同等。不过,在"政治营销"下,台湾青年地位四年一循环,故我们对政党年轻化的作用应辩证地来认识。  相似文献   

20.
田杰 《青年探索》2010,(1):11-18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它承续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政治革命的传统,经历和参与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成为现代性风险社会中的一种政治仪式,并在自己的各种文化表达和诉求中实现对社会政治和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思想品格。在建国后的30年中,青年文化具有单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色彩,是社会一元文化系统的附属物。政治紧张中的文化焦虑一度成为青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矛盾。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青年文化发生根本转折的重要契机,红卫兵以自我燃烧的方式宣告一个青年文化时代的终结。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青年思想解放、自我解放的30年,是青年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自由表达权利,在新型青年文化与青年社会运动中实现新的民族/国家认同的30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长、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形下,青年对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认同将出现某些新的问题,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联系亦将形成某些新的格局。因此,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首先仍属于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或文化认同过程中的社会政治问题,且其中蕴涵着诸多的风险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