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味书屋     
《台声》2004,(9):84-85
台湾新诗十家论 作者/陶保尔 有人把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比喻为“荒凉的月球”。而在这荒凉的月球上,竟然逐步诞生了不少优秀的诗人诗作。长期以来,由于交流受阻,大陆鲜有人研究。所幸,淮南师范学院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陶保尔对台湾当代十位诗人(如余光中、洛夫、张默、林亨泰等)及其诗作进行了研究,并著述成书。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5,(22)
<正>风骨嶙峋,情采醇厚,是台湾本土前辈诗人陈千武的造像。陈千武(1922-2012),台中人,属于"跨越语言的一代"的诗人。在1939年,时在台中一中读书,于黄得时主编的《台湾新民报》"学艺栏"发表日文诗《夏深夜的一刻》,是其诗作发表的首次。次年,却因发表《反对皇民化改姓名》而遭禁止升大学。他抗日行动,首次遭受迫害。自从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在台湾强力推行"皇民化"运动。  相似文献   

3.
人物     
《台声》2015,(24)
<正>郑愁予:"浪子诗人"诗会桂冠12月5日晚间,2015年"诗意中国"两岸诗会活动在海南省歌剧院举办两岸音乐诗会暨桂冠诗人颁奖礼,著名台湾诗人郑愁予荣获2015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当代诗人。1956年参与创立台湾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  相似文献   

4.
<正>1988年之前,陈映真一直是台湾思想界引领风骚的人物,1988年之后,由于他出任刚成立的"中国统一联盟"的创盟主席,从此备受批评与冷落,以至于台湾新世代的"新种族"可能完全不知道他的存在。其实,台湾的"新种族"是1989年之后弥漫于台湾的"反中"气氛所创造出的,虽然"政治上有中性化的倾向",骨子里还是台湾长期"反共亲美"教育下的"成品"。作者作为新种族之一,能够在赵刚的  相似文献   

5.
<正>年轻帅气、温文尔雅,是台湾专才杨哲安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1979年出生的杨哲安,来自台湾高雄,任职于平潭交通投资集团。他称自己是个"不安分"的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台湾、香港、旧金山、厦门、平潭等地"漂流"过。26日,在忙碌的工作中,他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在平潭创业、生活的故事。结缘,让他选择"共同家园""在来到平潭前,我一直‘不安分’,走过很多地方。"杨哲安说。2004年,杨哲安从台湾政治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旧金山英特尔公司做市场营销工作。然而,由于奶奶生病,他辞职回台湾照顾奶奶。2005年,他又到香港一家私人银行工作,帮助一些高  相似文献   

6.
简政珍是台湾中生代重要诗人与诗论家。侧重探讨他意象理论的节点——"沉默空隙"说的意义;借此打造的经验/超验、感悟/哲思的意象图式,尤其是隐喻/转喻的活络运用,在智性照耀下,所形成的鲜明的"思"之意象艺术。  相似文献   

7.
<正>1924年,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台湾青年张我军在《台湾民报》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呼吁活在老早就应该改造的社会的台湾青年,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死于改造运动的战场倒还干净,从而对从不见过真正有文学价值,且又不思改革,只在粪堆里滚来滚去的台湾诗文等旧文学展开抨击。接着他又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批判当时遍布全台各地的旧诗社及旧诗人,不但没有产出差强人意的作品,反而制造出一种臭不可闻的恶空气,使得台湾的文学有如站在泥窟里的  相似文献   

8.
正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面。关于台湾问题,根据邓小平提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未用"解放"一词,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标志着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实现重大转变。大环境如斯,台湾当局为形势所迫,于1987年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打破海峡两岸同胞的隔  相似文献   

9.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10.
望我故乡     
周明 《北京观察》2002,(3):61-62
抵达台北桃园机场的傍晚遇到一场铺天盖地的瓢泼大雨!台湾"文协"的理事长、诗人绿蒂和"文协"秘书哲雄热情迎接我们.在雨中,意外地,我看到了诗人张香华在向我们招手.原来他是从百里遥远的新店开车冒雨而来.令人感动.这使我一踏上久已魂牵梦绕的宝岛,便走进友谊的海洋.毕竟我们是同根同祖同父的骨肉同胞呐.  相似文献   

11.
乡情比酒浓     
这是“回乡的日子”徵文第一篇,作者洛夫是台湾诗人。他以诗人的感触追溯了他的探亲之行。  相似文献   

12.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同台湾"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和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化与台湾合作"的精神,以"琼台兄弟情、两岸家亲——诗意中国"为主题的2013两岸诗会于2013年12月28日至2014年元月1日在海南省举行,共举办两岸诗歌高端论坛、2013两岸诗会桂冠诗人颁奖礼暨《乡愁》交响乐诗会、两岸诗人采风活动、两岸诗人讲学等主题活动。在"2013两岸诗会·两岸诗歌高端论坛"上,两岸诗人共同发出倡议:重建诗意中国,再创美丽中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论坛上说,在诗歌传统中,人们对大自然敬畏、甚至感到亲切,有天人合的想法,李白等诗人的  相似文献   

13.
正九九重阳,今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重阳节。台湾诗人余光中于1928年重阳节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常州是他的母乡、妻乡,是他乡愁所依的江南故里。童年时期,他常常唱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  相似文献   

14.
匈牙利著名诗人装多菲对诗人有一句诠释:"诗人是苦恼的夜莺,不要让他有太多幸福,他才因此有甜美的歌声。"把裴多菲的这一名言引用到我们的人民公仆身上也同样合适:人民公仆应当成为苦恼的"夜莺",不贪图享受和实惠,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人民公仆的队伍中,这样的夜莺是很多的:"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后,整日思虑的是如何治理兰考的风沙盐碱,带领人民群众早日改变贫穷的面貌。正因为他一心想着群众,严格要求自己,他才能够写下人生的辉煌篇章。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归来后,当组织上安排他第二  相似文献   

15.
《台湾新诗十家论》是陶保玺以台湾新诗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十大代表人物为研究对象所作的诗论专集。这是陶保玺回报台湾诗坛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台湾乃至大陆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引人注目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陶保玺对台湾一代实力派诗人的景仰与青睐并不是偶然的。早在写作《新诗大千》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把目光投向了台湾诗人群体,并从中甄选了10余位诗人诗作作为该书新诗诗体结构的阐释对象。书出之后一一奉赠样书以求矫正,不想著名诗人洛夫  相似文献   

16.
周毅之 《群众》2014,(11):68-71
<正>读历史,常为曾有过的辉煌而自豪,但也不要忘记曾在脚下土地上发生过的那些"不是好兆头"的事。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了曾发生在南京的历史旧事:"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皇帝陈叔宝,在位时生活奢侈,不理朝政,后来隋军南下,其军队不堪一击,陈叔宝被俘病死,他所做的诗《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金陵五题·台城》中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14)
<正>摘编自6月26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刻着明朝鲁王所提"汉影云根"四个大字的巨石,是金门的著名景点。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后裔、知名诗人郑愁予,日前在台北一场演讲中就这块巨石指出:"汉指的是汉族,云在诗的意象是指龙,代表鲁王惦记着自己是中国之族。"在民进党当局不断  相似文献   

18.
“他爱诗如命,对推动诗运,更是不遗余力。在他主持《葡萄园》诗刊编务期间,曾大量刊登年轻诗人的作品,对提携后起之秀,付出过很多的心血。目前,台湾不少中青年诗人,都曾受过葡萄园的帮助。”——这一段话,是台湾《秋水》诗刊主编、女诗人涂静怡对著名老诗人、台湾诗歌艺术学会理事长、《葡萄园》诗刊社长文晓村由衷赞美之辞。事实上,文晓村不仅是台湾诗坛上一个成就斐然、十分爱护和提携新人的诗人,一个始终主张“国粹”——即中国诗歌要有中国特色的诗评家,更是一个推动诗运、弘扬诗教的歌手。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著名诗人周伯乃率20多位台湾诗人、画家、教师前来辽宁省参加“海峡两岸诗歌研讨会”之际,笔者同周先生于沈阳城灯火辉煌的夜色中,一边品茗一边谈论着诗的话题。这位已经写了50多年诗的台湾著名诗人说,中国现代诗的题材,有莽莽黄山,有滚滚长江,有咆哮的黄河,也有悠悠的西湖;这些丰富的题材,永远也抒写不完,这就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新诗的走向。他认为,近10年来,台湾诗人不仅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充分获得写作题材,而且更直接地走出台湾岛,飞向黄土高原、长白山麓、黄河、长江,这浩浩的祖国山河,给台湾诗人一种崭新的…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7)
正驻点台湾,最喜下乡,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把酒话桑麻"。农民朋友对土地那种深沉情感、对农作那颗至诚之心,对产品改良那份执着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也一直尽我所能,将台湾的"三农"故事传播出去。农业曾是台湾的命脉,是岛内经济起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台湾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工商业发达的台湾社会,到底还有多少农民?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曾经采访过草根诗人詹澈先生,他那个时候是农民联盟常务理事。他介绍说,狭义地说,台湾的农民大概分三种:第一种是专业农民,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