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是已经包好粽子,托人捎来给我们几个姐妹。我心疼母亲太劳累,告诉她已学会包粽子了,不必从老远的乡下寄来。她则说,粽子是用自家山茶籽壳烧出来的碱水浸上糯米、花生仁等包的,香着呢。母亲的一个电话把我的思绪拉回记忆中——端午节,老家的乡亲们是否还用一张红纸条捆上艾叶和菖蒲钉在门的两边避邪?是否还将雄黄酒洒在门槛下、窗台上避蛇虫?  相似文献   

2.
人生如茶     
吴方林 《今日广西》2007,(15):79-79
我喜欢喝茶。 儿时对茶的记忆就是父亲喝的浓浓的苦涩的茶和每逢冬季吃过油腻的东西之后,母亲冲泡的香甜可口的奶茶。我特喜欢喝奶茶,特别是红茶那浓浓的茶香,伴着奶香,那种滋味至今还留在记忆中。  相似文献   

3.
水乡粽香     
“小脚粽子芦叶包,两勺糯米一勺枣,手捻的麻绳拴在腰,托在手心三个角翘。锅里烧十滚,粽子翻个身,汤绿稻花香,门口站着盼儿的娘。”这是我家乡的一首童谣。生动地描绘了包粽子的过程。家乡的人们用芦叶包粽子,每到端午前后,雨巷里总有水乡女子糯软清甜的叫卖声:“粽箬卖呀——”母亲便循声赶去,买上五六斤,扎成一把一把的,晾干后挂在墙角备用。  相似文献   

4.
归国观感     
儿时听母亲讲故事,她总喜欢用‘鸟倦归林’来比喻远方的游子,即游子无论漂泊到多么遥远的天涯海角,总有一天会感到疲乏,想起了家乡而归去的。我这次回国,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次,在国内逗留了将近两个月,在北京的时间最长,还去过东北,  相似文献   

5.
克蓝 《今日海南》2011,(6):27-27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按民俗习惯,在端午节当天,全家人一起包粽子、吃粽子是过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但随着当下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粽子本身制作流程繁琐,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没有空闲亲手包粽子,所以在超市、商场购买成品粽子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而商家们也聪明地捕捉到了这样的商机,早在端午节前的一个月就纷纷推出各式粽子抢占市场。  相似文献   

6.
我的母亲     
在儿时的记忆中,母亲非常严厉。 那时,母亲在我们村的小学当老师,在学校里,母亲的严厉是出了名的。但凡纪律不好的班级,都由母亲来当班主任,过不了个把月,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在母亲的手底下变得规规矩矩。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家里新做的衣服有的是男女通用的。我的新衣服总是很肥大:上衣下摆垂到了膝盖,袖子包了手,裤脚在地上拖着像扫把,穿在身上绊手绊脚的。每次穿新衣服时,我总是噘嘴表示不满,母亲就安慰我道:你正在长个呢,到明年就合适了。我信以为真,只盼自己快点长个,然而个子却总不见长。往往是磕磕绊绊过了几年,新衣服变成了旧衣服,才算合了体。我于是讨厌新衣服而喜欢旧衣服了。  相似文献   

8.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9.
《时代潮》2001,(13)
新世纪的曙光映红了党80华诞的庆典,作为一名跨世纪新党员,总想为母亲的庆典增辉添彩,向这位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献上一份新世纪的答卷。每每想到母亲,儿时的记忆总在眼前浮现。尽管童年的田野里没有多彩的游乐场,更别提美味的麦当劳,但秋天黄昏里打着电筒房前屋后提蟋蟀的场景,冬天放学后在雪地中扣麻雀时的专注,却是现在都市孩子永远也无缘的快乐。记得每每放学时分,母亲总是依在自家门口,守望着姐姐和我放学回家。每当我们捧回奖状,一个字也不识的母亲总是端详了再端详,此时母亲脸上绽开的笑容是我们童年中最  相似文献   

10.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11.
生命回忆     
母亲是一个命苦的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点。因为在儿时的记忆里,我就经常拿母亲和村里的其他女人相比较:别人在树荫下纳凉的时候,母亲却头顶着草帽在地里干活;别人还在黎明的梦乡酣睡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去山下的小溪挑水去了,可以说母亲挑水的扁担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响,是村里最苦难的旋律。  相似文献   

12.
<正>20年前,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如果那时有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一定会说:穿漂亮的衣服;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店……谁也不曾想到,在母亲已近知天命的年纪时,她却掏空全部积蓄,开办起孤儿院,收养了50多个孤儿。孤儿院成立之初,不少来自社会的质疑声,同龄人对我的嘲笑、议论,这些曾迫使我想当逃兵。每每在这个时候,母亲的话语就在我耳边响起,她自幼就是被养母抚养成人,深深的体会过一个孩子无父无母的苦,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13.
    
<正> 从来不爱冬天,却偏偏喜欢雪。从儿时的堆雪人、打雪仗,盼望过新年,到如今望着雪花片片落下,感慨世事无常,生命的短暂,对她总有着一份偏怜。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亮相,总是牵引我的目光。她令我惊喜,因为来时毫无预兆,一夜之间,让人置身银装素裹的世界;她令我失望,因为去后行云迢迢,让身处江南的我不知来年的冬季是否有缘再相见。花开当珍惜,依我看,雪花也  相似文献   

14.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您是个成天忙于工作,很少陪我玩的人。只有我生病了,才有机会依偎在您的怀里,听您讲《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在模糊的记忆里,曾几  相似文献   

15.
心中的油灯     
记忆的深处,最难忘童年时代在那盏煤油灯下度过的时光。每次,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纳着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读书、写字。顽皮的我总喜欢偷空观察母亲,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上的针线排列得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有时候,我写着写着便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一字不识的母亲正盯着我写过的作业本,那神情比欣赏自己纳过的鞋底还要专注,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滋生,可惜那时我尚未学会汉字“感动”的写法。   真正领悟母亲博大的爱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安》2006,(14):37
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中,丈夫是天,孩子是宝,那么妻子、母亲便成了餐桌上的“清洁员”。很多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以后,体形都会发胖,而到了四五十岁后,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与她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大多数当妻子、做母亲的人都有这样的传统习惯:将好吃的、有营养的食物留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而自己常常把丈夫、孩子吃剩下的饭菜填进肚子。丈夫喜欢吃什么、孩子喜欢吃什么,她如数家珍,而自己喜欢吃什么却不知道,也没想过。几千年来,中国的大多数女人都是这么做的,似乎天经地义。然而,你们却没有想到,这么长…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18.
水性江南     
在我的印象中,江南是一个很诗意的地方。想起江南,我总会想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类的字眼儿。儿时,江南于我是个遥远的所在,对于江南所有的记忆,似乎都存在于唐诗宋词的婉约缠绵之中。儿时生长的小镇,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有美妙的高山流水,但我想江南应该是个很精致的地方,于是我便经常遥想远方的江南,在高山流水的应和声中,遥想中的江南便也带给了我一颗善感缠绵的心……  相似文献   

19.
缺斗笠,少蓑衣,披一块塑料布,信步而去,浴着细的雨,吮着香的荷,我怡然消受于细雨潆潆的洪泽湖大堤。儿时的我便喜欢听雨,躺在床上,看房檐滴水,听雨抚窗布,及至成年。后来,便是八年戎马生涯,十年天涯孤旅。每当风吹树梢,雨打窗棂时,便勾起不尽乡愁,想到这洪泽湖畔听雨。终于如愿以偿。此时,我便站在这梦魂萦绕的洪泽湖边,抑或这就是当年泗州古城的墙根么?脚下,青砖碎  相似文献   

20.
谁给了尊严     
大年三十降下大雪。我与另一个刑警在北原一带执行任务,追捕一个名叫茅板的在逃人员。东驰西逐数日,劳而无获。我们用电话向分局刑警队长报告了情况,队长说今晚除夕夜就不要守候了,抓紧时间各自回家,与家人吃顿团圆饭吧。就这样,我们便回家过年,可能是受到搭档强烈的思母情绪影响,我突然决定回到赢州去,也与母亲一起过年。想到就要见到母亲了,我心头暖暖的,这次回到母亲身边过年,是我工作后十年中的第三次。母亲已是近60岁的人了。我和妻子几番动员她搬去大城市一起住,她不肯,要固执地守着赢州老家那爿老房子。老房子里有过她的爱和幸福,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