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实》1994,(2)
毛泽乐曾这样说:“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没有这个自由,写杂文不容易呀!”(与《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的谈话)柳琪著文认为毛泽乐的许多政论、时评、演讲、谈话、书信等等,都是论理性和文艺性高度统一的杂文佳作.就以《毛泽东选集》五卷中及其他一些谈话、书信、按语等30多篇杂文为例,这里面就有政论、文选,有随感、短  相似文献   

2.
鲁民 《学习月刊》2013,(7):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3.
鲁民 《学习月刊》2013,(4):15-15
闲翻《孟子》,越读越觉得孟子的文章篇篇都像杂文,如投枪匕首,似针砭药石,毫无疑问,孟子就是个不世出的杂文家。他的思想、语言、学识、见地。都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尖锐、勇敢、泼辣、犀利,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一本《孟子》,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杂文经典来读.而每一个杂文家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有那么三言两语流传下来,学学孟子,把《孟子》当成教科书,仿效借鉴,苦心揣摩.必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4.
李伶 《党史博览》2011,(6):44-48
邓拓,主持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总编辑。他是铁肩担道义的诗人、杂文家、历史学家。他的《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作的《三家村札记》是我国杂文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丁一岚,晋察冀抗战烽火中盛开的一朵兰花。她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开国大典时,她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转播了这一历史盛况。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像他们的卓越业绩那样与天地长存。  相似文献   

5.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6.
梅文革 《唯实》2002,(2):81-82
在编辑《世纪末杂文 2 0 0篇》时 ,乐朋杂文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但我与乐朋先生相熟 ,则缘于编辑出版他的杂文集《西窗听雨》。他居白下 ,我在沪上 ,为商榷出版事宜 ,书信来往 ,电话联络 ,生分日少熟分日多 ,渐渐地似把年庚忘却而为投契。乐朋作杂文与改革开放同始 ,那时他年华尚青。然其甫作杂文 ,便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出发来抨击时弊 ,针砭源自传统的“不正之风”对改革伟业的损害。这大致奠定了乐朋后来杂文发展的基调。《西窗听雨》收录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也说“大”》和《“下不为例”也是例》。乐朋先生凭借杂文家所具备的敏锐…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8,(9):46-46
孙焕英在7月3()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们对鲁迅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的。假设有这样两道选择题:1.鲁迅的杂文质量:高,一般,低;2.鲁迅的杂文产量:高,一般,低。我相信,人们都会选择两个“高”。其实,第二道题选择“高”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低”。且看鲁迅杂文产量的统计:《三闲集》:1927年8篇;1928年14篇;  相似文献   

8.
《党史天地》2007,(8):8-9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宛希先、陈仕榘支持毛泽东兵退湘南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曾在同部分政治局委员商量分工时,提了毛泽东。瞿秋白很赏识毛泽东的才华。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经瞿秋白手问世后,不仅震动中国,连共产国际也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和瞿秋白可为难得的知音。但当瞿秋白要毛泽东留在中央当宣传部长时,毛泽东婉拒了,他决心上山下湖,与绿林好汉交朋友,做改造土匪工作。国共分裂,国民党要杀共产党,眼下头等事是要抓枪杆子。瞿秋白无奈,批准了毛泽东的《湘南暴动计划》。毛泽东还要求中央从南昌暴动部队派一、二个团参加他计划中的秋收起义,瞿秋白同意了。  相似文献   

9.
瓜田 《前线》2010,(2):53-53
<正>杂文家朋友们常常抱怨杂文创作不太景气,这恐怕主要是从纸媒体上得出的结论。如果勤到网上浏览,就能看到不少精彩的网民杂文。这些文章,作者信手拈来,并没有当做杂文来写,而恰恰是这些无意为之的杂文,反倒比杂文家苦思冥想的东西来得新鲜、泼辣,有冲击力。比如那段《雷人官腔  相似文献   

10.
青年姚文元的两篇“反右”杂文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受到毛泽东点名表扬20世纪50年代初期,姚文元在上海市卢湾区团工委宣传部做宣传工作。因家中藏书甚多,  相似文献   

11.
朱健国 《唯实》2002,(8):164-168
以我的一孔之见,自20世纪20年代产生中国现代杂文以来,按杂文直接影响(不以年龄划分)的时段而论,中国现代杂文大约有六个阶段——若将中国现代杂文发展史比做一条铁路线或一列火车,它至今已经过了六个历史车站,先后有六批人登上了中国现代杂文列车,可简称为“六站杂文家”。  相似文献   

12.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毛泽东很喜欢读它。据他晚年说,《资治通鉴》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又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资冶通鉴》写了自战国至五代1362年史事,共300万字。它的主编是北宋的司马光。  相似文献   

13.
忆孩时     
回忆我的母亲 我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时忆我的姑母》,我银奇怪,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小时候妈妈难得有工夫照顾我。而且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我脾气不好。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晋研究员《读〈毛泽东传〉,读什么?》的文章,指出《毛泽东传》可有三读:第一读党史;第二读经验;第三读个性,并说《毛泽东传》有此三读即可。笔者读后很受启发,并由此联想到《陈云传》应该读什么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陈云传》可有以下五读:  相似文献   

15.
陈辽 《唯实》2004,(2):94-95
在我国 ,除了有一家《杂文报》、一家《杂文月刊》、一家《杂文选刊》外 ,在定期出版的刊物中 ,专门辟出“杂文随笔”的专栏、期期刊登杂文随笔的 ,就我所知 ,只有提倡“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的《唯实》(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主办 )杂志一家。单是这一点 ,《唯实》的这一做法 ,就使我十分钦敬。因为 ,鲁迅说过 :“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 ,‘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 ,也照秽水 ,也看脓汁 ,有时研究淋菌 ,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 ,是渺小 ,污秽 ,甚而至于可恶的 ,但在劳作者自己 ,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和人生有关 …  相似文献   

16.
孙国林 《湘潮》2013,(12):49-5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初讲时没有详细的讲稿,是根据一份简单的提纲讲出来的。1942年5月2日讲“引言”,5月23日讲“结论”,两次讲话合在一起就是著名的《讲话》。《讲话》文本的产生,是靠4个速记员帮助完成的。之后,毛泽东让他的秘书胡乔木帮助对“速记稿”做了整理。他又做了不少修改,成为“修改稿”。但没有马上公开发表,而是放了一年多,才干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全文公开发表。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部不朽著作中,在论及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时,曾提到: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做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41页。)  相似文献   

18.
“第六站杂文家”的思想轨迹——盘点刘洪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站杂文家”划分以我的一孔之见 ,自 2 0世纪 2 0年代产生中国现代杂文以来 ,按杂文直接影响 (不以年龄划分 )的时段而论 ,中国现代杂文大约有六个阶段———若将中国现代杂文发展史比做一条铁路线或一列火车 ,它至今已经过了六个历史车站 ,先后有六批人登上了中国现代杂文列车 ,可简称为“六站杂文家”———“五四启蒙站”———“第一站杂文家” :以鲁迅为代表 ,他们之中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老宣等 ,主要在 2 0世纪 2 0、30年代的北京、上海“上车”。其主体风格是“支持在野党抨击执政党”的体制外思…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是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收入的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著作。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篇所谓《(毛泽东选集)真相》(以下简称《真相》)的文章,诬称:  相似文献   

20.
杨绛 《学习导报》2014,(2):54-54
我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我很奇怪,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小时候妈妈难得有工夫照顾我。而且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我脾气不好。女佣们都说:“四小姐最难伺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