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云南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将系统梳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云南的实践历程,对云南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在改革发展中也有轻重缓急之分 ,但从来都不是单一推进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就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 ,实际上明确地提出了政治体制革命的要求。但是 ,我们过去对政治体制改革讨论较少 ,对政治体制创新研究不多 ,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的程度相距甚远 ,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从政治体制发展的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坚定不移进行政治体制转换 ,完成政治体制的创新。(一)进一步健全党…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吸取苏联东欧等国社会主义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科学定位中国政治发展历史方位,加强民主建设,着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较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渐进发展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民主政治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正式将"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和制度化发展"的要求。联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对经济体制改革甚至是对中国改革全局的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实际上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重要路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5.
谈育明 《工会论坛》2005,11(6):116-117
二战后,东亚大多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威权主义体制功不可没。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地区政治体制出现向民主政治转型的趋势。由于发展道路、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国进程不尽相同,但政治转轨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此,必须深入了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分析当前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的困难,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就决定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选择执政党推动的模式.执政党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呈现出政治体制改革有赖于执政党建设推动,执政党建设契合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显著特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既有的基本政治制度,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创办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杂志,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最近即将创刊。 一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历史性的重大课题提上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不论是从我国30多年来所走的曲折道路的角度,还是从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来看,这一抉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转型方式的变化趋势来看,近代以来世界上所发生的政治转型基本是沿着革命向改良、暴力向温和、激进向渐进这一轨迹转变的,东亚各国或地区的政治转型也是与这一趋势相吻合的。从政治转型的基本动因来看,现代文化的输入和市场与中产阶级的兴起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即使是在儒家传统较为厚重的国家或地区也是如此。尽管东亚新兴国家或地区政治发展和转型的具体方式各有不同,但其民主发展的趋势和内容有着基本的一致性,这一点无论是在已经发生了政治体制转型还是仅在政治体制内部民主有所发展的国家或地区都是如此。从政治发展的模式或路径来看,东亚可以划分出在政治体制内推动民主化和已经发生了政治体制转型两种模式或路径。第一种路径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第二种路径在台湾、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10.
政治现代化模式是各民族、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体制转型来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一部分(该国、该地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形式变迁的道路或途径。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民主政治模式的差异构成了中西方政治现代化模式的三个基本不同点。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合理内核”,在立足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1.
政治现代化模式是各民族、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体制转型来更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该国、该地区)现代人的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形式变迁的道路或途径。与政治现代化内含的价值相比,政治现代化模式本身只是实现其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但模式的选择却影响着每一个民族、国家找到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本文从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民主政治模式三方面探讨了中西政治现代化模式的不同之处,以期吸收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某些“合理内核”,在立足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政治体制”的定义很多,主要观点有:(一)“政治体制”是政治组织的总和或体系;(二)“政治体制”是政治组织、政治规范、政治关系和政治意识的统一体;(三)“政治体制”是政治组织行为方式的政治规范体系;(四)“政治体制”是政治统治机制;(五)“政治体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态和总和。这些定义实际分三类:(一)把“政治体制”等同于政治组织;(二)把“政治体制”等同于政治规范;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中国的民主政治理论随着执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探索而逐渐总结、逐渐形成的,也还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要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一是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二是必须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必须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四是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高度出发,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协商民主在我们中国,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和完  相似文献   

15.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呈现出相对滞后状态。政体改革在我国一直是举步维艰,各种体制性弊端日益凸显。实行民主宪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我国的国情注定了政治体制改革不可操之过急,需实行渐进改革。因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紧迫性和渐进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二战结束至今非洲钟摆型政权国家的政治体制变更情况展开分析可以发现:民主政治体制下政治生态通常较好,但这一情况并非绝对存在;专制政治体制下政治生态通常较差,但这一现象并非绝对存在;政治生态恶化通常会导致政治体制变更,但政治体制变更成因不一定是政治生态恶化;政治生态优化能够降低政治体制变更的可能性,但政治体制变更可能性降低的成因不一定是政治生态优化。政治生态恶化引致的以下问题会助推政治体制变更:经济难以稳定增长;家族利益和裙带关系广泛存在于各领域;社会沟通网络的效能降低;形式主义增多;社会—政治机构和经济机构的效能下降。政治生态优化有助于钟摆型政权的消除。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准备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主要特点,即求实性、革命性、科学性等内在特征出发,阐释邓小平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这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推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奠定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迄今已进入第34个年头。34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走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面临不少问题,当前,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系统性和可操作的角度看,有五个方面的改革值得期许。  相似文献   

20.
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政体是国家的政治、统治形态,即国家政治体系运作的形式。一般用来指涉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本文试探讨了英法德三国政治体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