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苏长和在《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个让中国不同年龄段的国际关系学者叹息、焦虑、急迫甚至是无奈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在译介西方理论以及自身研究的拓展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与学者队伍在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正如许多学者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作者认为,机构中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匮乏,研究中科学与实证精神的忽…  相似文献   

2.
白云真 《外交评论》2007,1(5):93-101
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是否处于知识霸权地位,是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试图比较欧美学术期刊以探讨此问题,即《国际研究季刊》、《国际组织》、《欧洲国际关系》、《国际研究评论》。本文选取上述四份权威期刊在1997年-2006年期间所刊发的论文为分析文本,侧重分析论文作者的国籍、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进而探讨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在学科中地位的变化问题。进而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改变美国知识霸权的路径,包括对美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优点及缺失的充分认识、国际关系学科史的重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强调,中国学者应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放一放,集中精力思考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4.
李巍撰写《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论进步”与“问题缺失”——兼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305))》(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9期)一文,对王选舟主编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作了较为深入的评价,认为《研究》一书所展现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固然振奋人心,但是该书所揭示的很多问题更加发人深省。仔细盘点中国过去十年所存在的问题恐怕比总结成就更具有建设性。他在文中提出,  相似文献   

5.
许亮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科学主义陷阱”》(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5期)中指出:国际关系理论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普遍性的价值,它的建构需要理论工作者带着使命,从具体条件下的具体问题入手。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使国际关系理论失去了学术价值,而烙上了政策目的。这是一种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6.
关于国际关系学建设的几个问题李石生自1980年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成立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出版了一批自己编写的教材和国际关系历史与现状的论著,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特别是《国际关系史》十卷本的编写与出版,这是值得庆贺与有意义的重...  相似文献   

7.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教授在发表于《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的《试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进步”:几点批评与思考》一文中指出:有关国际关系学之“中国特色”的讨论,近一时期重新热烈起来。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加入的学者提出了新的有意思的论点论据,例如秦亚青教授提出的“三个源泉”的看法(即中国古典中的精华、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进思想成分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累的新鲜经验);二是中国实践达到新的阶段,国内外都要求中国学者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  相似文献   

8.
从核武器、国际贸易到人道主义危机,这些各国领导人不得不处理的复杂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公众的强烈情绪。目前,国际关系学者们仍然缺乏合理的情绪、情感研究工具。基于当前英美国际关系理论,借助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以分析与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相关的情绪、情感现象。该研究框架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区分通常称之为"情绪"的一系列"状态情感"与在研究中通常被忽视的、包括"社会氛围"等背景因素在内的"基调情感";其次,提出可以通过不同的分析层次研究不同的情感形式;再次,基于情感的多种形式,提出了六项议题,不仅考察情感对国际政治的直接影响,而且分析不同情感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最后,援引包括亚洲在内的国际关系案例,说明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际社会中,解读国际政治行为体行为中的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2012年8月18-19日,第七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生论坛在外交学院对外交流中心举办.此次博士生论坛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以及《当代亚太》、《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科学》、《欧洲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论坛.在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后,来自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复旦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的16位博士生脱颖而出,入围参加本次论坛并就各自提交的论文做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10.
主编的话     
《外交评论》前任主编曲星老师已赴中国驻法使馆担任公使,现在由我来接替曲老师担任本刊的主编。《外交评论》既是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会刊,又是外交学院的学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唐家璇国务委员对于中国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一再希望大家“多研究、多交流、  相似文献   

11.
纵观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学界多偏重于宏观理论探讨,其研究多停留在国际体系、结构、制度和国家单位层次的分析上,而从决策者个体心理的微观层次上:分析国际关系的理论却并不多见。而美国学者罗伯特·杰维斯著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相似文献   

12.
征稿启事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刊载国际问题研究论文为主、同时反映本院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目前,我刊在栏目设置上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国家安全理论、国际经济等。现面向广大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教师征稿。  相似文献   

13.
在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9期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审视:对学科分支领域的快速扫描(上)》一文中,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教授指出: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者使用规范的手段进行研究和写作已经成为习惯,有专门刊登以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分析国际关系的学术刊物,方法论的研讨在那里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严格的精确的检验是判别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整体上欧美传统上一直比较重视精密科学和实证逻辑,  相似文献   

14.
理论、历史和现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 3个主要领域。按照通常的看法 ,由于理论之目的在于阐释国际关系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因此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两年来 ,由中国学者编写或翻译的一批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相继出版 ,将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在其中 ,由云南大学杨曼苏教授主编的《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以下简称《导读》)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于 2 0 0 1年 8月问世 ,又为这一良好的趋势增添了新的色彩。理论与“亚理论”  杨教授新著的一个特点 ,是他在该书中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  相似文献   

15.
1991年12月16—20日,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年会。来自全国89个学术单位的123位学者、研究工作者代表全国600多名会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已故理事长王绳祖的遗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会员们奋发有为,不甘自逸,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史学贡献才华与智慧。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石午山同志和研究会顾问张之毅、陶樾同志向大会致词祝贺。会议期间,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同志作了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工作的报告,俞邃同志作了关于苏联局势的学术报告,陈鲁直同志作了关于亚太地区形势的学术报告。与会学者围绕以下三个议题进行学术讨论。一、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与特点。二、苏联剧变及其解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三、90年代过渡性世界格局的发展与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龚格谈中国第四次革命王业龙杰里特·W·龚格先生是剑桥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现为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中心亚洲研究项目主任。他在美国《华盛顿季科》1994年冬季号上发表《中国的第四次革命》一文,对中国目前的发展特征、未来的...  相似文献   

17.
蒲俜在《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上发表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组织变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一文,文章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随着国际关系的转型经历着新的变化。全球治理理念的兴起,强化了国际组织作为独立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意义,国际组织的触角不断深入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  相似文献   

18.
张建新 《外交评论》2009,26(4):156-158
2009年6月11—12日,由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办、以“国际关系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新理论、新领域、新方法”为主题的国内高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等27所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外交评论》、《欧洲研究》和《国际观察》等多家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国际关系研究的“新理论、新领域、新方法”这个主题,分三个议程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通过考察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提出了自己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刘教授肯定斯坦利.霍夫曼的说法:"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许亮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科学主义陷阱”》(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5期)中认为,国际关系研究应从问题人手已成为基本共识,但问题的存在是有具体条件的,任何将某一问题的结论进行普世化的推广都需慎重。科学主义者往往以方法论的科学性就草率赋予问题和结论的普世价值。同样是研究国际秩序,美国的现实主义者看到的是无政府状态;而英国的现实主义者却看到国际无政府中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