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有些国家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与此同时,工人的工资也有所增长。这一现象被有的人夸大,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也能给工人带来越来越多的福利。对此,我们不能不讨论清楚。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劳动时间缩短、工资有所增长的问题: 1.这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无产阶级被剥削的地位。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有了相当的提高。经济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劳动过程概念中,不包括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大工业中工人劳动存在的局限性,马克思提出总体工人的概念,认为知识分子是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但是他又认为,总体工人劳动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后来分离开来,资本主义生产中的智力转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把当时中国的五百万知识分子,统称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拨乱反正,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使知识分子回归到马克思的总体工人概念之中,把处于高端的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低端化。后来邓小平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由于没有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跟进和落实,我国知识分子依然处于经济收入微薄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境地,严重地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国共合作前,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19世纪末,当孙中山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虽然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带来了“善果”,但也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恶果”。为了使中国能够“取那善果”而“避那恶果”,孙中山在不断阐明他的民生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地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恶果”。第一,指明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机器的社会后果,是工人失业挨饿,做牛马奴隶。孙中山指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资本家所获”,皆由工人之劳力而来”。“世界一切之物产,莫不为工人血汗所构成”。工人在机器生产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英美财富增加“数千倍”。工人创造的财富本来可以满足全体人民一切合理的需要,使“家给人足,乐享幸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自机器发明,利源尽为资本家垄断,工人劳动终身所生之利,尽为资本家所享有”。尤其严重的是,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大量的工人被机器排挤而失业。因为“机器与人工之比较,其生产力之差竟有至百倍者。既机器之生产力较人工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视野中考察了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关系。从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大机器生产的应用、工人处于机器的从属性地位开始,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技术与机器本身的性质。直到自动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的爆发,通过生产组织治理,资本与劳动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我们试图看清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浪潮中,劳动与资本呈现的一些新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没有改变的本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仅仅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不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共同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充分认识工人的雇佣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才能充分理解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资本家雇佣工人劳动的罪恶根源;也只有充分认识资本家购买不变资本特别是购买以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核心的不变资本,才能正确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复杂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新编《政治经济常识》(上册)中讲述了“社会主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区别”。讲清这个问题,对教育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很重要的,下面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所有制基础不同。一定的工资制度属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产品分配问题。资本主义工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劳动力而受资本家的雇佣,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工人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基于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异化理论的批判继承,在《1844手稿》中创造性地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全面剖析了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形式,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条件下工人劳动异化的不可避免性,指明了工人阶级要在劳动实践中扬弃私有财产及人实现解放的现实路径。在当下,对《1844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要旨进行探究,对于正确认识与解决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问题,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兹的生态学社会主义,从生态学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重新强调了异化与劳动分工的联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统一。由此出发,高兹主张后工业社会的“非工人—非阶级”的“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体,并提出了争取社会主义的劳工战略。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意义世界是通过劳动的附魅建构起来的。在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劳动的附魅主要表现为新教关于劳动的宗教伦理论证、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对劳动的经济学论证和黑格尔关于劳动意义的哲学提升。劳动的附魅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合法性根据。  相似文献   

10.
冯海波 《前沿》2011,(9):8-11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主要从两个逻辑维度展开,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和剩余劳动。科学的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定位资本家的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界中,资本家既是不需要为剥削关系负责的剥削者,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资本家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也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劳动,不仅推动了社会科技进步,而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下面我试举例说明。我们假定某资本家工厂,如纱厂(以下边讲解边板书必要的文字、数字、如本文后图),工人每个工作日的劳动时间是8小时,工资为6元;工人每劳动4小时需要消费生产资料,如棉花、电力、设备等价值22元,同时可创造新价值6元。如果某资本家按每个工人投资(G)28元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其中22元用来购买棉花、电力、设备、厂房等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12.
王利利 《理论月刊》2023,(2):94-103
众包劳动是在数字平台强中心化的聚合效应和离散化的发展趋势加持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劳动方式。数字平台一方面凭借其信息聚合的网络效应成为资本主义新的劳动场所,另一方面凭借其强大的算法管理成为劳动过程的技术控制方式。众包劳动自由灵活的表象与强大的劳动控制之间的悖论导致劳动关系呈现出与传统雇佣关系不同的特征。已有研究的部分观点认为,平台资本主义中的众包劳动所涉及的问题似乎已经超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围,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解平台资本主义中的劳动提供了有力解释:第一,从众包劳动本身而言,脱离雇佣劳动关系不代表摆脱“剥削”;第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动态考察是分析平台资本主义下众包劳动关系发展的关键。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体系下分析众包劳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四害”猖獗时,我还是个天真的小学生,但却接触到大量深奥、甚至根本不认识的政治名词。政治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既乏味又头痛。而我对政治课则采取得过且过,应付过考试完事大吉的对付态度。后来,由于无知,我又听信了社会上少数人关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优越性”的宣传。认为: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人的工资有了提高,劳动时间却缩短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越来越轻了。因此觉得广播、报纸以及老师课堂上所讲的资本主义是“人吃人”、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如何“深化”认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深化到社会主义社会科技劳动及其所创造的价值上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源于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找到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以“人的逻辑”批判和超越“资本逻辑”,以劳动正义对抗资本主义法权正义,并探究实现劳动正义、劳动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意义。劳动正义既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内涵与价值旨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利润的生产和增殖的规律,即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发展根本方向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改进技术等方法加强剥削工人。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另方面又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因而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生产力的破坏,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尖锐化,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马克思发现这个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阶级对抗的根源,使政治经济学发生真正的革命,为无产阶阶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刘秀 《理论月刊》2023,(7):63-70
学界关于诉诸劳动价值论能否实现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存在异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劳动不断生产工人贫困”的事实也是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前提得出的。这一矛盾包含在斯密关于商品价值构成的两种规定性中,一方面强调“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又从工资、地租、利润三个方面来构成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指出问题的症结是把“劳动所得”同“劳动应得”混淆起来了,并进一步阐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不等同于生产同等劳动所耗费的商品。这样就从劳动价值论推进到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工人无法买回自己劳动产品的真实原因;也在科学地辨明“劳动所得”不是“劳动应得”的意义上,建构起未来社会超越按劳分配、实现按需分配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技术正义的考察始终是内居于他的劳动思想之中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之于技术具有逻辑先在性,技术本质上是人的劳动的表现和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群众为技术所奴役和驱赶,导致了技术非正义的极端化现象。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技术非正义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所得的深层对抗矛盾。马克思指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雇佣劳动制度导致了技术与劳动的严重对立,技术与资本合流加速了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最终对劳动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他认为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联合劳动和由劳动群众共同占有分配劳动产品,才能构序技术正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几乎没有发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1875年8月,在恩格斯参与下,马克思曾帮助修改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约翰·莫斯特所著《资本和劳动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浅说》,其中写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前提是工人有较高的生活需要,因此,它不能把工作日限定在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所必须的时间内。但是,在这里,……工作日将比在现代社会中大大缩短,因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将参加劳动,资本主义经济中那种不可避免的力量浪费将得以避免,并且随着工人的全面成长,社会劳动生产力将取得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一些教师在《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复习中围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设计了有关的计算题。例如某市出版社出版的复习参考书中有如下的题目:甲、乙两厂资本家各雇佣工人100人,甲厂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把工人每天劳动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12小时,每个工人创造的新价值6元,付工资2元;乙厂则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效,工人每天仅劳动6小时,就创造新价值15元,付工资3元。问:①甲、乙两厂资本家各用什么方法来剥削工人?②两厂的剥削率各是多少?③哪个厂资本家的剥削量大,而手段又比较隐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